浅析公共投资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摘 要】 文章基于2007年到2016年之间的数据,通过建立公共养老投资对于养老机构数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养老机构的建立对于公共养老投资的依存度过高;并通过分析我国的养老市场规模,发现我国的养老市场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公共投资增加供给,弥补供需失衡;最后通过研究公共养老投资对养老服务业的优劣分析,提出了PPP模式的养老模式来应对公共养老投资对养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劣势,推动公共养老投资对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公共养老投资 优劣分析 PPP养老模式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1亿,占我国全部人口的17.3%,是国际老龄化人口标准的1.73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十分严峻。现在,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如何圆满解决、人口老龄化如何孕育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这一问题早已是中国学者及政要探究的重要课题。
国家近年来十分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近三年共出台有关发展养老产业的政策高达40条,2017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 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规划到2020年建立多支柱、全覆盖、更 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 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以及难点问题。
在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背景下,公共投资对促进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有理由相信,公共投资在养老服务业的长期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中国具有世界第一的养老人口的国情中,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仅仅依靠公共投资的供给是不够的,养老服务必须需要社会和资本的力量与公共投资力量相结合共同发展才能有效解决中国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因此,对公共投资对养老服务业的问题分析,研究公共投资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存在优势与劣势,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建议用以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这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二、文献回顾
养老问题是国内外学者都在探讨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如何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如何构建完善的养老机构服务系统;栗丹(2018)提出智慧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政府提供完善的智慧养老政策,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改造传统的养老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钱峰(2017)提出应当由政府为主导,将医院、养老院、社区、企业等多种组织全都融入到多元化的养老活动中来;孙仲彝(2005)提出政府应将养老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通过对社会各资源的利用,来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业体系的建设;Walker(1992)提出社区照顾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从政府变成了专业的独立的服务部门,与政府相比,独立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且服务范围更加全面;Alber(1992)提出职业私营养老金是社区照顾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而这一切是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实现的。
国内外的学者的研究中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包括政策方面的和公共投资方面的,也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养老服务模式,但是都没有提出公共投资对养老服务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本文将通过分析公共投资对养老服务中存在的优劣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劣势提供相对应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可以优化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三、数据相关性模型分析
(一)公共投资与养老行业和养老机构的关系分析
本文选取了2007年到2016年10年间公共养老投资和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的数据,建立了公共投资关于养老方面的投资(公共养老投资)与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之间的一元回归模型,探究公共养老对我国养老服务机构的影响。
建立Y=C+AX一元回归模型,其中Y为养老机构数量(单位:个) 、X为公共养老投资(单位:亿元)
结合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可知,模型为Y=32690+0.6714X。模型中的可决系数为0.93,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杰斯变量“公共养老投资”对被解释变量“我国养老机构数量”的绝大部分差异做出了解释。
在经济学意义检验中,A=0.671443,表明公共养老投资每增加0.671143亿元是,平均全国养老机构数量将会增加1个,这就表明我国的养老机构的发展对公共养老投资的依存度较高,或者说我国的养老机构的发展主要就是公共养老投资推动的,缺乏私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而且在养老服务业发展如此依赖公共投资的前提下,近十年间的公共養老投资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0%到11%之间,没有进一步提升公共养老投资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我国养老问题十分严峻,必须增加公共养老投资在全国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
(二)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市场分析
我国的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都属于养老服务的范围类,特别是失能老人这样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而近年来中国65岁以上老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见图2.2),空巢和独居老人所占比例最大(见图2.3),如果这些人都需要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或者自己出钱购买养老服务,这表示养老服务有一个供需的市场,而中国的养老市场一直处于未饱和状态,这就表示中国的未开发的养老服务市场巨大或者说是我国的养老服务市场存在巨大的漏洞,大量的需要养老服务的老龄人得不到应得的养老服务,这就造成了中国养老服务市场的供需不衡的状况。
四、公共投资对养老服务业的优劣分析
(一)优势
1.公共养老投资以全国财政总支出为基础,养老服务的经济的绝对值量较大,具有较强的经济后盾,而且公共投资于养老服务方面几乎是公益性的支出,对养老服务业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建立公益养老院上,有效配置养老资源在市场养老资源配置上的缺失。
2.公共养老投资对养老机构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公共养老投资每增加0.6亿元,养老机构会增加1个,也就是说,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拨出较小比例的公共养老投资,养老服务业将会获得较大发展。
3.政府公共投资发展养老服务业最大的优势就是获得建设当地部门的政策支持,在建设用地的批准、相关手续的办理和建设队伍选取等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劣势
1.公共养老投资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没有提升,经济总量较大但分配到全国单位量太小,不足以弥补全国巨大基数上的老龄人口的养老漏洞。
2.全国养老服务机构的建立太依赖于公共养老投资,缺乏市场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贡献,可以确切的说,只有公共投资和社会各种资本力量像结合起来,才可以逐渐使我国的养老市场达到饱状态。
3.公共养老投资建设养老机构方面主要集中建设养老福利院的公益性机构,而在大城市、发达城市中对于高级的养老机构的需求,市场上存在空缺或者说是不足。
4.公共养老投资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存在缺陷,不能够有效率的使用资金。政府在建立养老机构的过程中,在项目的设计、施工方面由于缺乏竞争力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项目建设的周期较长、建设总费用过高,存在资金的浪费和资金使用率低的问题。
五、PPP模式养老应对公共养老投资劣势的建议
(一)PPP模式的含义及与公共养老投资的结合可能性
1.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PPP模式的核心优点就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融资领域。
2.在中国的养老模式主要分为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三种,而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公共养老投资不足、社会养老供需失衡和资金使用率低等问题,而加入了PPP养老模式有利于拓展资金来源、提高养老产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加养老供给和提升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這可以促进公共养老投资对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应对劣势的建议
1.应对仅仅公共养老投资对养老机构的建设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使用PPP加速私有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领域,使养老服务业资金投入的主体多样化,加速养老服务业融资,解决资金不足的状况。
2.应对养老机构的发展过度依赖养老公共投资的问题,利用PPP模式引入私有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机构的建设,政府仅仅提供相对的政策优势和经济补贴,由社会和私有资本出资建设并管理,打造成为资本市场上的购买服务,提供给具有自己消费能力的消费老年人群。
3.应对公共养老投资中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PPP模式由政府出资购买养老服务,使用竞标的模式由私有企业进行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签订合同和工期,可以极大的缩短工期,节约公共资金。
4.应对不同人群对不同等级的养老机构的需求而中国的相关养老服务产业不健全的问题,利用PPP模式就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利用政府公共投资在获取当地政策和规章的批准的效率高的优势资源,再利用市场的资产资源获取利益最大化的优势,追寻在公有化的养老服务市场上政府出全资,而在高级养老院、疗养院机构中,可以两者共同出资,由政府购买私有企业的养老服务并由私有企业进行管理,这样既满足不同养老服务消费全体的需求,又可以解决政府在高级养老院公共养老投资资金不足的状况。
【参考文献】
[1] 胡安琪.养老行业PPP模式有关风险分担机制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8.
[2] 丁家发.破床养老院“一床难求”刻不容缓.[M].中国商报,2018-11-20(1).
[3] 李岩松.浅析我国公共投资审计视角下的PPP模式.[J],当代经济,2018,(14):126-127.
[4] 齐燕.从村落养老到村社养老:撤村并居背景下农村养老秩序的改变-基于鲁中三吴村的调研.[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8,(12):16-20.
[5] 杨矗. 中国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区域分布、演变趋势及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5.
[6] 陆伟,周博,王时原,王洪羿,周荃,李铁丽.机构养老设施公共空间形态探索——以大连、沈阳市机构养老院为例(2)[J].建筑学报,2011(S1):160-164.
[7] 林文洁,陆伟.关于城市老年人居住意向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37-42.
[8] 孙瑜.消费者视角下养老地产开发模式评价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32):18.
[9] 张博.养老地产行业发展趋势及运营模式[J].城市开发,2018(18):28-30.
作者简介:廖国威(1997-),男,安徽宣城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