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mony & Voice Leading(第四版)》半音化声部连接技术初探

    吴昊

    [摘 要]线性化和声具有着独特的音乐魅力,高度半音化的声部进行是线性化和声具象化的表现。西方音乐理论中对半音化声部连接的理论研究已呈现出系统的理论成果,但目前国内尚无系统的理论体系,亦无译著。本文基于《Harmony & Voice Leading(第四版)》中Part VI.Dissonance and chromaticism II,对半音化声部连接技术理论中的平行、反行模式进行初步的阐述与诠释,为线性化和声的作曲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线性化和声;半音化;声部连接技术

    线性化和声是笔者硕士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在研究的过程中接触了《Harmony & Voice Leading(第四版)》[1]一书,但目前在国内尚无中译版。该专著由柯蒂斯音乐学院的Edward Aldwell、茱莉亚音乐学院的Carl Schachter及欧柏林音乐学院的Allen Cadwallader三人合著,在美国多所音乐学院与大学中被作为和声学课程教材使用[2]。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以和谐的和声理论体系为基本概念,逐步进入高级不和谐和半音阶领域的作曲技术理论专著。笔者在参读学习的过程中受益良多,尤其是书中第六部分,不协和和半音化(Dissonance and chromaticism II)中的半音化(Chromatic Voice-Leading Techniques)章节,下文就书中这一章节进行阐述与诠释。

    一、半音化声部连接技术

    何谓半音化的声部连接?通过下例,可直观地感受到高度半音化声部进行的特征。

    上例出自于肖邦即兴曲Op.29,下为去除织体后内在的和弦进行:

    通过观察与弹奏上述谱例,毋需多言,相信读者已对半音化的声部连接有了初步且直观的认识。各声部均有着其呈线性状的行进轨迹,以小二度的半音进行作为基本步伐,各声部间呈现出平行进行之态。

    在半音化声部连接技术中,将多种技術归结为三大类:其一,平行模式(Parallel Motion);其二,反行模式(Contrary Motion);其三,八度等分(Equal Divisions of the Octave)。

    在三大类技术中,又包含着众多不同的、具体的声部连接技术,在专著中使用了大量的分析谱例辅助读者进行理解,在此,笔者将从中选取较为典型的示例进行阐述。

    二、基于平行模式的半音化声部连接

    平行、反行模式的划分是以多个声部的运动方向为依据,从实际的听觉感受出发,将之总结成具体的连接技术理论。

    (一)半音化的平行六和弦进行(Chromatic Parallel63 Chords)

    平行六和弦的进行是平行模式中极具典型性的连接技术,笔者以前文所述的肖邦即兴曲Op.29选段为例,其潜在的音级进行为I-II6-V7,而谱面所呈示出来的和弦进行却并非仅有这三个音级。在I-II6的进行过程中,使用了连续平行三六度下行的线性化进行作为内部填充,使原本I-II6的连接变为了高度半音化的“过渡性”连接。将织体去除,观察和弦运动轨迹,呈现出的是极具精巧性的半音化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在和弦序进中由横向的半音化声部进行所构建出的纵向和弦地位均是相同的,不具备通常情况下的和弦意义,以合理的声部连接作为写作的主要原则。姚恒璐先生在其文中这样说:“在一连串的和声进行当中,我们只是在首尾标明了和声的功能级别,而在其进行的中间只是以和声连接的合理、顺畅性为原则,声部连接成为重要的构成原则。”[3]将这些“行进途中”的和弦看作经过性、填充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关注和弦的性质,肖邦在此处的布局,将连续的平行六和弦均设置为大三和弦,其流向的目标和弦为小三和弦,这是肖邦对于大三和弦响度优先这一原则的体现,在肖邦其余的作品中均有类似情况出现。

    (二)五度至六度的半音化上行(Chromatic Ascending 5-6 Series)

    众多的上行半音化声部连接的例子中,有大量的五度至六度进行的情况存在,其进行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有着上行级进的低音线条:其二是53与63和弦交替出现。这一声部连接技术的核心是在连续上行的和弦序进中,在各个声部中添加经过音。

    现笔者以三个小节的上行和弦为例:

    例中的连续上行步进的和弦由于存在5-6度的进行,避免了四部同向这一不良听感情况的出现,现以此为出发点,向其中各个声部添加经过音。首先添加的是低音线条中的半音经过音,见下例:

    对照原先部分,可见低音声部添加了半音化上行的经过音,使和弦的性质变为了与起始和弦相同的大三和弦性质,同时也使低音线条呈现连续半音上行之态。紧接着,在高音声部与中音声部中交替加入经过音,见下例:

    例中前半部分为在高音声部与中音声部交替加入半音经过音,在原始结构和弦之后的弱拍上创建增三和弦,使半音化的听感进一步增强。例中后半部分是一种等音记法的尝试,但不论音符记法的如何,在经过音添加之后,相信读者均能直观感受到半音化声部进行的魅力所在。

    书中对平行模式技法的总结细分了九类具体技法,下表为笔者翻译的的中英文对照:

    中

    英

    1.半音化的平行63和弦

    Chromatic Parallel63 Chords

    2.半音化七度至六度的延留

    Chromaticized 7-6 Suspension Series

    3.五度至六度的半音化上行

    Chromaticized Ascending 5-6 Series

    4.五度至六度的半音化下行

    Chromaticized Descending 5-6 Series

    5.增六度下行序列

    Descending Sequences with Augmented 6ths

    6.连续减七度下行

    Consecutive Diminished Sevenths-Descending

    7.连续减七度上行

    Consecutive Diminished Sevenths-Ascending

    8.七度音的变化

    _瘙_摌_4-#4 Supporting 。7s

    9.连续增三和弦进行

    Consecutive Augmented Triads

    三、基于反行模式的半音化声部连接

    反行模式的声部连接技术其核心在于声部交换(Voice Exchange),即是某个声部或多个声部之间呈反向交换之态,并在交换过程的起始音与目标音之间用半音化线条进行填充。

    (一)基础的声部交换模式(Motion within a Single Voice Exchange)

    在反行模式中,六度与十度(或十度与六度)的声部交换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交换模式。下例出自于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主题:

    将织体去除,其和弦进行如下:

    上例声部交换存在于两个声部之间,在观察这种技法时,最重要的就是要越过临近和弦,从更大规模的和声运动中寻找其内在的联系。从某种方面而言,声部交换的内部填充使得外声部行进线条呈现半音化特点,观察原谱中第4、5小节的外声部运动,高音声部为F-#F-G-bA,低音声部为_瘙_摌_A-bA-G-F,从音级角度而言,均是建立在IV之上,是對于音级延伸的过程。这种半音化的进行呈现出了两个声部反向交换的特点,六度交换至十度或是相反。

    (二)小七度与大十度的声部交换(The m7-M10 Voice Exchange)

    小七度与大十度的声部交换往往发生于bVIIb7与V7之间,如下例所示:

    例中的bVIIb7是建立在降低的七级上的大小七和弦,在随后连接五级七和弦(转位)的过程中,可在各声部中添加半音经过音,在大调中为bVIIb7- V7,在小调中为_瘙_摌_VII7-V7。与之前相同的是,由添加的经过音而形成的纵向和弦叠置形态是不具备和弦意义的,所关注的只有其和弦的性质。

    反行模式的连接技法共有四种,下表为笔者翻译的中英文对照:

    中

    英

    1.基础的声部交换模式

    Motion within a single Voice Exchange

    2.六度与十度声部交换及写作技术

    The 6-10Voice Exchange and Writing Techniques

    3.七度与十度的声部交换

    The m7-M10 Voice Exchange

    4.由声部交换形成的扩充段落

    Extended Passages with Voice Exchanges

    结 语

    半音化的声部连接极大地丰富了和弦序进的色彩性与流动性,其具体的声部连接技术种类多样,笔者就三大类声部连接技术中的平行、反行模式中具有典型性的连接技术进行了简要阐述,《Harmony & Voice Leading(第四版)》一书中系统的半音化声部连接理论,可补白国内主流和声教材对于线性化和声理论这部分中某些方面的缺失[4]。实践创作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线性化和声在目前作曲家的创作中已被广泛地应用,可与之相匹的理论却显得稍有落后。笔者望以本文使读者对于线性化和声与半音化声部连接技术有初步的认知与理解,也望能为国内线性化和声研究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论述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注释:

    [1]Edward Aldwell,Carl Schachter and Allen Cadwallader. HARMONY& VOICE LEADING(4TH EDITION)[M].SCHIRMER CENGAGE LEARNING,2011.

    [2]陈 治.融合申克理论的和声教材——Harmony & Voice Leading(第四版)评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03):148—162.

    [3]姚恒璐.和声半音化写作中的若干原则[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3):3—11.

    [4]黄 琼,桑 桐.六本和声学教程的比较[J].音乐艺术,1985(03):26—33.

    [收稿日期]2019-10-08

    [作者简介]吴 昊(1995— ),男,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日照 276800)

    (责任编辑:张洪全)

相关文章!
  • 众媒时代城市微电影的创作与传

    陈衍鸿当下,移动互联所推动的商业新格局正在形成,内容开始变得无处不在。互联网在历经门户时代、web2.0时代之后,万物皆媒的时代已然开

  • 戏曲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朱蕊【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前,文艺事业正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党和政府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

  • 上犹《石门摩崖》书法研究

    罗世德摘要:江西省上犹县大石门摩崖石刻在江西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因为地理位置和篇幅短小等原因,对该摩崖进行的研究还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