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竞赛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初探
李亚兵 郭惠丽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职业技能竞赛现状,提出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切入点,以深化校企合作和两个底线建设为突破点,探讨如何将职业技能竞赛融入常规教学当中,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及创业、就业竞争力,为企业输送更多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技能竞赛;教育教学;校企合作;两个底线
近几年来,技能竞赛在职业院校领域成了热点名词,在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下,技能竞赛得到快速发展。“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竞赛”,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加强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制度的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使职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现状
目前,各类各级职业技能竞赛的运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对竞赛存在偏见
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只在乎得奖没有得奖,把名利看得很重,参加竞赛后对于没有得奖的学生,得不到学校老师领导的理解,有的老师还加以指责批评,学生感觉自己无用,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学校只是参加,后续的工作没有跟上,没有深思研究。本来竞赛是可以促进教学的,由于学校处理不当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偿失。
(二)学生能力单一
有的学校为了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学生一入学就成立技能竞赛小班。一方面学校抽到优质专业教师集中精力对少数竞赛小班进行强化训练,其他班学生被排除在外,使其他大部分班级学生产生差异化,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优质教师的教育产生自暴自弃现象。而在竞赛小班为了竞赛拿名次,专攻技能竞赛,技能竞赛什么就讲什么,文化课和一些专业课就不讲,例如为了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只讲弱电方面的课程,其它方面的知识不讲。这样虽然在技能竞赛中能取得优异成绩,但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即空中楼阁式教育,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技能竞赛的举办和参加学校并没有带来日常教学和课程设置的任何改变,从而违背技能竞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初衷。
虽然有些人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他们只是泛泛的提一提,没有真正的去解决,有的只是从学校角度找原因来研究,这是片面的,我们要从各个角度仔细研究,真正办好技能竞赛的同时也能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
二、技能竞赛引领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深度合作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校企深度合作成为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获取新的发展机遇和参与社会激烈竞争的主要选择。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就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体现,即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就业准入、顶岗实习等公认的语境下,技能竞赛得到社会广泛参与和企业高度关注,很多参赛院校从校、省级赛事选拔开始,就与企业展开了积极合作,不仅与企业共同制定參赛方案,还派参赛选手和教师到企业实训。进入全国竞赛环节,赛场布置按照企业的真实生产设置,赛场的技术指导、设备提供,还有很多裁判员、裁判长也都是来自各个企业。这样,在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的需求之间,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对接。“企业积极支持竞赛,竞赛人才回报企业”,恰好是学校与企业直接对接、多点契合、实现双赢的最佳时机。以技能竞赛为切入点,使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在技能竞赛的合作经验基础上继续深化合作,让企业人员参与专业教学方案的制定并滚动修改实施教学,最终完成一套比较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接下来共同研究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资源等等。
三、技能竞赛引领教学改革
下面以两个专业的不同特点来探讨一下技能大赛和教学的融合。
机电类技能比赛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比赛一个具体的项目,比如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试题是:直流稳压电源及漏电保护装置(L题)[高职高专组],分任务、要求和说明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设计任务并实现其功能等。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也精心研究出若干项目,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可以制定一个项目。如在学发光二极管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简易验钞器。对于复杂的课程内容可以制定一个大项目,再分几个子项目,如在钳工课学时,让学生制作一个小摩托车,制作摩托车是个大项目,分项目是制作摩托车的轮子、摩托车的车把、摩托车的底座等。所以我们要借鉴技能竞赛的各种有益的方式,来改革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旧的教学模式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学会学不会都一步一步讲了很多理论知识,导致教学效果很低。职业院校应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要先调研典型的企事业单位,研究市场需求,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方案的研究,制定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我院已经开始研究两个标准课程的开发,即两个底线。两个底线其中包括理论底线和实践底线。理论底线就是根据市场要求学生应该必须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对于那些教师讲起来费劲,学生根本听不懂的知识就不讲,对于那些比较重要又难的理论,可以在学生实习教学中讲解,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再也不用因学不会那些这辈子都用不到的枯燥的理论发愁了。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实践底线就是根据市场岗位要求学生应该必须要掌握的实践技能,结合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研究实训项目,让学生掌握最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以英语口语技能大赛为例,内容包括“现场描述”“图表描述”“情景交流”“PK辩论”等环节,内容涉及社会、经济等热点问题,在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主要考核选手英语日常交际能力和涉外业务交际能力。选手必须在现场抽签决定题目;根据题目要求在特定的场景中回答问题,并接受现场评委的提问。大赛除要求选手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反应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掌握一定的行业知识,关心职业领域、社会和经济等热点问题,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题目要求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题目所设定的职场环境。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内容对接融合:1.现场描述。 教师可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组织学生对重点段落进行复述。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视频或文字材料对课文背景知识进行扩展,然后组织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复述,以提高学生捕捉并记忆重点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2.图表描述。该部分重点练习如何对话题进行逻辑性描述。教师可将所学课文的框架结构用图形或图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与其一起寻找原文中的逻辑词,分析这些表达在文中发挥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练习,之后给出参考描述范例,并探讨该描述方式是否适用于其他话题的描述以提高学生客观描述的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3.情景交流。教师可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对话式改编或进行延续性对话。学生可两两一组进行练习,亦可师生互动式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情景交际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4.PK辩论。辩论使得口语的学习不再是机械重复许多含有某个特定语法功能项的句子,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在课堂上使用的辩论话题来源广泛,可以是国际政治经济关注的焦点问题,某些大型辩论赛的比赛用题,课文中涉及的话题,也可以是网上英语论坛中热门的议题,甚至可以是教学班 级出现的独特的现象。这些话题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学生有讲的愿望,有话可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获得了语言技能同时,提高了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总而言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职业技能大赛,使技能竞赛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到指挥棒的作用,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人员的需要的一批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的人才。教师以技能大赛为突破口,将技能大赛的先进理念融入教学改革,将大赛的内涵内化到教学的转变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炳和.技能竞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3).
[2]陈鹏.职业技能竞赛促进职业学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2(31).
[3]王伟明.对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
[4]李亚兵.机电技能大赛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初探[J].湖南农机.2014(04).
[5]李莹.重视技能竞赛推动职校教学改革.现代教育[J],2011(Z2).
[6]杨星.高职英语大赛与课堂教学的对接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