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者形象的媒介建构

孙志鹏
【摘 要】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和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的大背景下,媒体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报道也不断增加。本文旨在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形象进行分析,挖掘在媒体的报道过程中所塑造出的大学生创业者形象的特点及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者 媒介形象 《楚天都市报》 《武汉晚报》
一、研究目的
近两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被媒体喻为“最难就业季”。而在普遍就业难的情况下,近年来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在此背景下,媒体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报道也不断增加,使其创业活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笔者发现,目前国内从传播学角度针对大众媒体对“大学生创业者”的个体形象构建的非常少,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在就业难和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大背景下,由媒体所塑造的大学生创业者的个体媒介形象是怎样的,从微观角度探寻由媒体呈现给广大受众的“大学生创业者”的形象。
二、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
(1)目标媒体:《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武汉有100多万大学生,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代表性;而作为在武汉市内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纸媒之一,《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对都市话题报道较其他报纸更加集中,其对于大学生创业者的报道也更多,更全面。
(2)时间范围:选择2013年1月1日——2014月5月31日期间的每个周二、周三、周五为研究时间段。
(3)分析方法:选择《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中的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报道新闻,共得出了120个以创业的大学生个体为报道重点的新闻作为样本。
2、类目构建
(1)报道形式与体裁:新闻报道形式分为社会、科教、经济,题材是消息、通讯、专访等。
(2)报道对象及创业从事行业:是男大学生是女大学生?是个人还是群体?教育水平及所读高校?大学生创业个体所从事的创业活动在哪个行业?哪个产业?
(3)报道倾向: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对大学生创业的个体案例所持有的态度,支持、反对、还是中立?
(4)创业结果:大学生个体创业的结果是成果、失败还是只是进行了创业,有没有效益还是不得而知。
(5)报道语言:记者在进行报道时所用的语言、文字有何特点,什么词语出现频率较高,标题制作有什么特点?
三、研究结果
1、报道形式与体裁
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报道中,科教新闻所占比例最高,共有93篇报道,比例为77.5%;其次是经济新闻,比例为15%;社会新闻所占比例最低,为7.5%。
而报道体裁上,在《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报道中,消息有90篇,通讯有18篇,人物专访有12篇,其所占比例分别为75%,15%和10%。由此可知,目前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消息上,而消息由于其字数和版面限制,必然使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报道倾向于创业活动本身的简单报道和描述。
2、报道对象
如表1所示,在两份报纸的大学生创业者报道中,男大学生占较大比例,达到52.5%,说明男大学生由于其性别和生理等因素更易于在创业活动中占得优势。值得关注的是,由大学生群体组成的创业团队占到了37.5%的比例,也说明媒体在报道大学生创业时,对男生和团队某种程度上更加青睐。
如表2所示,在报道中大学生创业者的学历水平上,绝大多数的创业者都是本科在校生,也有15%的肄业或退学的大学生也在报道中得到呈现。
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就是985、211高校的大学生创业者与来自独立学院和高职大专的大学生创业者在报道中各占了37.5%,但通过二者对比发现,二者在创业内容上大相径庭,985、211高校的大学生创业者更倾向于在高新技术和互联网产业上,而高职大专的大学生创业者则集中于相对“低端”的服务业及零售业。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如表4,笔者发现两份报纸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报道中,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集中在3个方面。首先是高新和互联网产业,主要是如微信、微博营销创业等所占比例为30%,而与表3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从事这些高新和互联网创业的大学生大多来自于985、211高校,并且所学专业也大多与互联网有关。
我们也发现了作为传统的创业活动,销售和服务业各占27.5%,共计55%。值得注意的是,从事这些行业的创业大学生多为独立学院或高职大专学生。
3、报道倾向
如表5可知,在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报道中,总的来说,正面评价和中性评价占绝对优势,比例为97.5%,正面评价为82.5%,这些正面评价的新闻报道主要包括创业动机、创业活动项目以及收益,负面倾向仅有2.5%,这说明记者的态度是支持大学生创业,这也与近年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有关。但是,在对大学生创业者报道中,记者的感情色彩比较浓,大多数报道都集中于报道创业取得的成果,这也可能会对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以及大学生更趋向于创业产生影响,而其效果还有待观察。
4、创业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报道中,赚钱的大学生创业者占绝大多数,有70%都是通过创业盈利的,而亏本的只有3个。从这一反差可以看出,媒体在对大学生创业的报道上存在着较强烈的倾向。与报道倾向于正面相同,对大学生创业的结果也是倾向于正面的结果,也就是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了盈利。但是同时,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到底有多少,其创业活动是否具有持久性,媒体对此的报道却寥寥可数,媒体在对待创业活动时,并没有树立“理性创业”的报道观念。
5、报道语言及标题特点
通过对两份报纸的分析,笔者发现媒体在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报道时,其报道写作语言以及标题制作存在着以下特点:
(1)标题着重突出“大学生”和“创业收益”两个关键词,如《大学生热销樱花饰品月入过万》《学中医的大学生网店月利润过万元》《大学生办家教中心,月入万元》《创业团队买男袜,7天收获8000元》等等,类似的新闻在标题制作上都突出了大学生的身份和收益的数目,甚至形成了“某某大学生从事什么创业,月入多少多少钱”的标题形式。
(2)在导语上,由于消息占多数,导致记者要用最简短的话语描述创业活动,样本中的新闻基本都在导语中完成了三要素:大学生创业,从事什么行业,盈利多少的介绍,通过导语基本可以知道整个大学生创业的基本情况。
(3)在报道语言上,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报道中,记者大多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和倾向。由表5可知,大多数报道都是正面的倾向,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报道中经常出现“月入”,“热销”,“开办”等词,而这些词汇,通过媒体的放大,也成为了一般社会大众对于大学生创业者的看法。
四、总结与建议
《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总的来说比较客观地报道了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领社会舆论的作用。但是通过样本分析,也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大学生创业者的报道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值得改进。
第一、报道中,大学生创业的结果多为实现盈利,其报道也多围绕如何创业而展开,这很容易给读者造成刻板印象,将大学生创业与成功、盈利、赚钱等联系起来。李普曼认为个人既有的成见或头脑中的图像,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刻板印象是一种简化和类型化的认知方式,对某一群体中的个体的认知忽略其个体差异,而把群体特征加诸于个体。①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议题的不平衡性很容易影响到大众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认知,认为大学生创业都是好的,都是可以盈利的。所有报道中,反映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案例相对较少,而事实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创业必然会经历非常痛苦的磨练,而媒体对此的报道也是少之又少,值得改进。
第二、通过《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的报道可以发现,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报道存在着标签化的现象。②对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大学生创业报道都在刻意突出“大学生”的身份,很多创业活动本身并不具备新闻价值,但因为“大学生”的身份导致其登上报端,无非是为了吸引眼球,使人们对大学生创业者产生了固定的印象。
第三、《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对大学生创业的报道有着“标题党”的现象,也就是在标题中有两个“突出”,即突出“大学生”和“大学生创业行业”。这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新闻价值的需要,另一方面,刻意地进行突出,无疑使大学生创业活动本身的意义被冲淡,仅仅起到博人眼球的效果。
第四、在报道内容的倾向方面,虽然客观报道占到一定比例,但正面报道仍然是对大学生创业活动报道的主流,片面报道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和盈利情况只会导致更多的大学生盲目的进行创业活动,如不加思考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学创业渐渐背离初衷。③□
参考文献
①周文,《“90”后媒介形象分析——以扬子晚报为例》[J].《新闻窗》,2012(2)
②董小玉、胡杨,《新生代农民工的大众媒介形象构建》[J].《新闻界》, 2011(2)
③金艳、宋健:《大学生创业者媒体再现的意义建构及缺失》[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2)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2011级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
(1)标题着重突出“大学生”和“创业收益”两个关键词,如《大学生热销樱花饰品月入过万》《学中医的大学生网店月利润过万元》《大学生办家教中心,月入万元》《创业团队买男袜,7天收获8000元》等等,类似的新闻在标题制作上都突出了大学生的身份和收益的数目,甚至形成了“某某大学生从事什么创业,月入多少多少钱”的标题形式。
(2)在导语上,由于消息占多数,导致记者要用最简短的话语描述创业活动,样本中的新闻基本都在导语中完成了三要素:大学生创业,从事什么行业,盈利多少的介绍,通过导语基本可以知道整个大学生创业的基本情况。
(3)在报道语言上,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报道中,记者大多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和倾向。由表5可知,大多数报道都是正面的倾向,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报道中经常出现“月入”,“热销”,“开办”等词,而这些词汇,通过媒体的放大,也成为了一般社会大众对于大学生创业者的看法。
四、总结与建议
《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总的来说比较客观地报道了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领社会舆论的作用。但是通过样本分析,也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大学生创业者的报道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值得改进。
第一、报道中,大学生创业的结果多为实现盈利,其报道也多围绕如何创业而展开,这很容易给读者造成刻板印象,将大学生创业与成功、盈利、赚钱等联系起来。李普曼认为个人既有的成见或头脑中的图像,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刻板印象是一种简化和类型化的认知方式,对某一群体中的个体的认知忽略其个体差异,而把群体特征加诸于个体。①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议题的不平衡性很容易影响到大众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认知,认为大学生创业都是好的,都是可以盈利的。所有报道中,反映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案例相对较少,而事实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创业必然会经历非常痛苦的磨练,而媒体对此的报道也是少之又少,值得改进。
第二、通过《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的报道可以发现,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报道存在着标签化的现象。②对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大学生创业报道都在刻意突出“大学生”的身份,很多创业活动本身并不具备新闻价值,但因为“大学生”的身份导致其登上报端,无非是为了吸引眼球,使人们对大学生创业者产生了固定的印象。
第三、《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对大学生创业的报道有着“标题党”的现象,也就是在标题中有两个“突出”,即突出“大学生”和“大学生创业行业”。这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新闻价值的需要,另一方面,刻意地进行突出,无疑使大学生创业活动本身的意义被冲淡,仅仅起到博人眼球的效果。
第四、在报道内容的倾向方面,虽然客观报道占到一定比例,但正面报道仍然是对大学生创业活动报道的主流,片面报道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和盈利情况只会导致更多的大学生盲目的进行创业活动,如不加思考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学创业渐渐背离初衷。③□
参考文献
①周文,《“90”后媒介形象分析——以扬子晚报为例》[J].《新闻窗》,2012(2)
②董小玉、胡杨,《新生代农民工的大众媒介形象构建》[J].《新闻界》, 2011(2)
③金艳、宋健:《大学生创业者媒体再现的意义建构及缺失》[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2)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2011级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
(1)标题着重突出“大学生”和“创业收益”两个关键词,如《大学生热销樱花饰品月入过万》《学中医的大学生网店月利润过万元》《大学生办家教中心,月入万元》《创业团队买男袜,7天收获8000元》等等,类似的新闻在标题制作上都突出了大学生的身份和收益的数目,甚至形成了“某某大学生从事什么创业,月入多少多少钱”的标题形式。
(2)在导语上,由于消息占多数,导致记者要用最简短的话语描述创业活动,样本中的新闻基本都在导语中完成了三要素:大学生创业,从事什么行业,盈利多少的介绍,通过导语基本可以知道整个大学生创业的基本情况。
(3)在报道语言上,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报道中,记者大多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和倾向。由表5可知,大多数报道都是正面的倾向,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报道中经常出现“月入”,“热销”,“开办”等词,而这些词汇,通过媒体的放大,也成为了一般社会大众对于大学生创业者的看法。
四、总结与建议
《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总的来说比较客观地报道了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领社会舆论的作用。但是通过样本分析,也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大学生创业者的报道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值得改进。
第一、报道中,大学生创业的结果多为实现盈利,其报道也多围绕如何创业而展开,这很容易给读者造成刻板印象,将大学生创业与成功、盈利、赚钱等联系起来。李普曼认为个人既有的成见或头脑中的图像,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刻板印象是一种简化和类型化的认知方式,对某一群体中的个体的认知忽略其个体差异,而把群体特征加诸于个体。①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议题的不平衡性很容易影响到大众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认知,认为大学生创业都是好的,都是可以盈利的。所有报道中,反映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案例相对较少,而事实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创业必然会经历非常痛苦的磨练,而媒体对此的报道也是少之又少,值得改进。
第二、通过《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的报道可以发现,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报道存在着标签化的现象。②对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大学生创业报道都在刻意突出“大学生”的身份,很多创业活动本身并不具备新闻价值,但因为“大学生”的身份导致其登上报端,无非是为了吸引眼球,使人们对大学生创业者产生了固定的印象。
第三、《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对大学生创业的报道有着“标题党”的现象,也就是在标题中有两个“突出”,即突出“大学生”和“大学生创业行业”。这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新闻价值的需要,另一方面,刻意地进行突出,无疑使大学生创业活动本身的意义被冲淡,仅仅起到博人眼球的效果。
第四、在报道内容的倾向方面,虽然客观报道占到一定比例,但正面报道仍然是对大学生创业活动报道的主流,片面报道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和盈利情况只会导致更多的大学生盲目的进行创业活动,如不加思考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学创业渐渐背离初衷。③□
参考文献
①周文,《“90”后媒介形象分析——以扬子晚报为例》[J].《新闻窗》,2012(2)
②董小玉、胡杨,《新生代农民工的大众媒介形象构建》[J].《新闻界》, 2011(2)
③金艳、宋健:《大学生创业者媒体再现的意义建构及缺失》[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2)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2011级本科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章!
  • 黑马变战车:安徽少年儿童出版

    2017年1月13日上午,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以下简称安徽少儿社)2017年新春发布会在京举办。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中国版协原副主席海飞,

  • 新媒体视域下的政策传播研究

    尹佳<br />
    摘 要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各类媒介特别是新媒体,利用自身特征和优势,在传播这一

  • 做有温度的文化匠人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作业习惯、一种生命态度、一种能够成为普遍追求的价值观与工作观。编辑工匠精神是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