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十大事件
本刊编辑部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世界秩序重塑中闪耀“中国元素”
过去一年,在与世界互动进程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呈现前所未有的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特点。崛起的中国不仅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的外交理念,而且在实践层面也尽其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一带一路”的全面推进、“亚投行”的成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的设立,都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无论是创设新的国际制度,还是针对热点问题提出中国方案,都体现了一种愈益明显的趋势——在新一轮世界秩序的重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曾几何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崛起的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然而当中国真的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时,这些国际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却牢骚满腹,称中国要挑战现行国际秩序。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中国反复强调,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秩序。即便是新制度的创设、新方案的提出、新倡议的落实,也是着眼于秩序的完善,而非颠覆。世界秩序的重塑既有赖于中国对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守,也需要既得利益者放下偏见,包容中国的崛起。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多国纪念背后呈暗流涌动之势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二战中做出重大牺牲和贡献的俄罗斯与中国分别举办了盛大的阅兵活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通过默哀、游行、举办音乐会等多种形式进行纪念,以铭记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作为二战重要成果的联合国也开展了系列纪念活动。70年后,曾经遭受百般蹂躏的国家纷纷纪念,虽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怀揣着同样的目的——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和战后国际秩序。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呼吁的,“勿忘纳粹罪行。”然而,不是所有的战败国都如德国那般自省。同样是曾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在历史反省问题上却态度消极。首相带头参拜靖国神社、议会悖逆民意强行通过新安保法案等行动足以说明,法西斯的幽灵在日本并未消逝。在这一关键节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庆祝活动不以为然,中国的大阅兵甚至被批评成“秀肌肉”。凡此种种,都暴露出昔日的战胜国之间依然存在严重的矛盾和对立,总体和平的秩序之下呈现出日趋明显的暗流涌动之势。
多重贸易协定同步推进??大国博弈冲击亚太经济秩序
2015年10月5日,作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达成基本协议,这一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排除在外的“经济北约”同意开展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广泛领域统一标准和规范。虽然中国被排除在TPP之外,但在构建开放的贸易体系方面,中国却体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在双边层面,2015年中国分别与韩国、澳大利亚等国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在东北亚多边层面,中日韩首脑会晤重启,承诺加快推进三方自贸区;在东南亚多边层面,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业已完成。面对TPP基本协议达成所带来的显著压力,以东盟为核心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加快了谈判步伐,中国则在该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APEC框架下的亚太自贸区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TPP、RCEP、中日韩自贸区、亚太自贸区等多种进程的同时演进,中美两国在其背后的竞争与合作,折射出亚太地区经济秩序正面临深刻调整。
冲突持续与大国对抗相互交织
致中东地区秩序支离破碎
回首过往一年,全球各地再也没有比中东的乱局更能吸引舆论的关注了。从2015年年初,因也门胡赛武装与政府军叫板,致使沙特联合多个阿拉伯国家发起“果断风暴”的空袭行动,到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域外势力纷纷步美国后尘出兵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再到土耳其仰仗北约庇护击落俄罗斯战机致使双方关系持续紧张,以及似乎从来就未见停息的巴以冲突,老问题久拖不决、新问题不断涌现,各类战事和冲突都让本就脆弱的中东地区秩序在过去一年变得更加支离破碎了。恐怖主义、宗教矛盾固然是影响中东乱局的重要因素,但大国博弈亦不应被忽视。也门内乱背后沙特与伊朗之间的较量,叙利亚问题背后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新近产生的俄土直接对抗,都使本已复杂的地区局势更加复杂化了。无论是也门、叙利亚等国内冲突问题,还是巴以等国家间冲突问题,回到谈判桌或许才是问题解决之道。然而,不幸的是,与中东地区秩序崩溃脱不了干系的美国在促谈方面并未发挥正能量作用。
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最终达成
美伊关系何去何从有待考验
经过多年艰苦谈判,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于2015年7月14日就伊朗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使这场长达十多年的国际争端最终通过政治方式得到解决。伊核协议的达成是各方政治妥协的结果,它有利于伊朗改善国内经济民生、扭转因长期遭受制裁而陷入的困难局面,于美国而言可利用与伊朗关系的缓和更加专注打击“伊斯兰国”,逐步重建混乱不堪的中东秩序。该协议不仅构成了奥巴马政府重要的外交遗产,也使美伊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尽管如此,伊核协议能否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仍需要时间加以考验,毕竟以色列对此便颇为不满并百般阻挠、美国共和党亦不买白宫的账、伊朗保守势力对美“根深蒂固”的憎恶丝毫未减,凡此种种都注定伊核协议的两个关键国家——伊朗和美国关系的改善将相当艰难。更何况,2016年美国将迎来大选,之后美伊关系翻开的新历史能否继续下去,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欧洲遭难民危机重创
容留遣返考量各国心思
2015年,本因债务危机困扰而步履蹒跚的欧洲,在麻烦缠身之时又遭波涛汹涌的难民潮冲击。这些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等硝烟四起之地,经海路或陆路首先抵达欧洲边缘地带国家,然后再向欧洲比较富裕的核心国家转移。面对难民危机这一“燃眉之急”,欧盟出台向成员国摊派难民配额、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建立新的难民营等举措。然而这些举措远非一劳永逸之技,难民危机不仅冲击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而且致使部分成员国政治生态趋向保守,英国甚至扬言要“脱欧”。虽然欧洲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但当大批难民一拥而入时,它们更多还是出于维护经济利益和社会秩序的考虑将多数难民拒之国门之外,尽管出于人道主义情怀和人口短缺的现实收容了部分难民。据国际移民组织统计,2015年涌入欧洲的移民数量将达百万之众。在此情势下,如何在收容难民与避免保守力量和国际舆论批评之间达成平衡,是当前欧洲诸多国家面临的一大挑战。
美古两国正式恢复邦交
制裁分歧犹在阻碍双方走暖
2015年7月1日,美国和古巴宣布历史性决议,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而使“冰封”半个多世纪的两国关系开启了正常化进程。自执政以来,奥巴马政府积极缓和与古巴关系,从实现元首会晤到将古巴从“支持恐怖主义”名单中删除再到最终与古巴“握手言欢”正式恢复邦交,这一循序渐进的政治进程构成了奥巴马政府一笔重要的外交遗产。奥巴马政府之所以调整政策,很大程度上源于半个多世纪的对古制裁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古巴之所以能长期抵御美国的压力,拉美国家的声援功不可没。拉美国家充分利用美洲国家首脑峰会、联合国大会等多边舞台,对美国予以谴责,要求美国放弃对古巴的经济封锁和制裁。拉美的声援对美古恢复邦交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美国至今仍未全面解除对古巴的制裁,美国对古巴共产党政权持敌视态度的仍大有人在,美古两国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犹存,凡此种种都是双方关系进一步缓和的“绊脚石”。
极端暴恐势力肆虐全球
“文明冲突论”趁势泛起
2015年1月7日,新年伊始在法国巴黎,《查理周刊》突遭恐怖袭击,导致10名媒体人和2名警察死亡。同年11月,又是在巴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发动多起枪击事件,导致100多人命丧黄泉。一时间,巴黎遇袭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然而,恐袭事件并非“独爱”巴黎,而是在全球多国呈现“井喷”态势。2015年以来,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肯尼亚、马里等多国都曾遭受程度不同的恐怖袭击事件。由于这些恐怖袭击要么由穆斯林极端分子所发动,要么发生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所以美西方便产生一种激进的舆论导向,认为是伊斯兰孕育了恐怖主义。这种结论的产生往往又与“文明冲突论”这一理论不谋而合。事实上,恐怖主义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贫困、冲突所致,而绝非一种宗教或文明形态所致。从本质上讲,恐怖主义可以是政治问题、发展问题,但绝不应是宗教问题。因此,打击恐怖主义绝不应演变成对宗教或文明的歧视,思考如何重构破碎的国家秩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是正途。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巴黎协定》成历史性拐点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经过艰苦谈判最终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议——《巴黎协定》。该协定是自1997年制定《京都议定书》之后,全球气候治理领域所取得的一项关键突破,它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供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安排,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性拐点。缔约方围绕“长期目标”、“气候资金”、“行动力度”、“透明度”和“适应行动”等关键要素所开展的长期博弈,最终在《巴黎协定》中尘埃落定。虽然新的气候协议并非完美,但它确实传递了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低碳社会的积极信号,也显露了气候变化领域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一分纲领,九分落实。”《巴黎协定》固然重要,但比协议本身更重要的是,缔约方需要将政治承诺转化成实际行动。鉴于历史上发达国家在气候治理领域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移技术问题上承诺多行动少的现实,未来《巴黎协定》若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确实需要发达国家切实履行承诺。
非洲峰会外交接踵而至??大国竞相奔走成常态
非洲发展势头蒸蒸日上。过去一年,频繁的峰会外交也在印证这一点。2015年,非洲国家相继与印度、欧盟、中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召开峰会,共商双多边合作事宜。在欧非峰会,欧盟设立18亿美元“对非紧急信托基金”,以换取非洲国家支持欧盟的遣返移民政策;在中非峰会,中国拿出600亿美元支持非洲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印非峰会,印度拿出74亿美元优惠贷款,支持印度企业“走进”非洲。“真金白银”不断撒向这片亟待开发的大陆充分显示了拥有大量人口红利和丰富自然资源的非洲所受国际社会的青睐。大国竞相奔走非洲凸显了这片大陆的价值所在。只是日趋“衰老”的欧洲在向曾经的“殖民地”寻求帮助,而发展中大国则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向非洲提供不同形式的帮助,以求觅得一份商机。对非洲而言,峰会外交不仅可以为其带来大规模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各大国开展平衡外交,在讨价还价进程中非洲便拥有了更多的杠杆,从而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这种意义上讲,日趋机制化的峰会外交,对非洲而言确为一大幸事。
(责任编辑:徐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