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祝湘琳

    [摘要]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结构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分,并且正在发展成为涵盖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涉及各行各业的庞大经济体系。30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启动民间投资和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9-0046-02

    县域经济发展,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县域经济是混合型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对于“民营”概念,迄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民营是一种不同于计划经济的市场性经营方式。它不是一个属于所有制范畴的概念。民营经济是将产权明确到某个自然人或者某些自然人(股份),由民众来进行经营的经济。它既包含了城镇集体(股份制)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也包括乡镇企业(股份制)等。简单地讲就是除去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以外,其余的都可认为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民营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范围内,以私人、集体投资为主体,以盈利为目的,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性,承担风险和社会责任的县、乡、村、户各种层次的经济组织。

    从1979年到2008年,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民营经济经过起步、萌芽、回落、再起步、再发展,在县办工业纷纷倒闭、破产、改制的同时,民营经济以其体制创新、机制灵活、企业与市场直接对接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和跨越式的发展速度,名副其实地占据了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民营经济对于发展农村、致富农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成长性的经济力量

    相对灵活的经营机制为民营经济创造了市场活力。民营经济大多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民营经济产权明晰,经营灵活,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均可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自主决定和调整;民营经济还具有应变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等优势。正是凭借着这种机制灵活的优势,民营经济活跃在品种多、批量小的加工、配套领域和本小利薄的零售、服务领域,从而使这些领域的竞争更加充分,市场更加灵活。民营经济不仅获得了自身的长足发展,而且通过兼并、收购以及民间资本进入和参与国有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推动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产权多元化和县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据对全国30个省市的人均GDP和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比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私营企业就业比率超过5.2%的省份,人均收入都在1.1万元以上;私营企业就业比率低于1.5%的省份都是比较贫困的省,人均收入都低于5000元。从数字上看,私营企业就业比率每增加1%,人均收入可以增加1640元。这并不是说这1%的人为全省每人创造了1640元钱,而是说明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它集中表现了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以浙江为例,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浙江省的GDP位居全国的第12位,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全省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其GDP连续数年居全国第四。在其社会投资总额中,民间投资占了2/3;民营经济的税收总量超过了国有经济,成为全省第一大税源;全省不仅基本上没有下岗失业人员,反而吸纳了数百万来自外省的劳动力。2003年,浙江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出口创汇额等四项指标已经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各种经验有力地说明,发展民营经济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二、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力量

    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支持着经济的增长,而且使改革由体制外向体制内推进,推动着国有经济改革。这种推动作用首先表现为“压力效应”。民营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对国有企业的竞争压力,国有企业原有的垄断被打破,垄断利润消失,一些国有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亏损加剧,使得国有企业体制上的弱点进一步充分暴露出来。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体制“难以为继”的危机感的形成,是迫使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外部条件。其次是“示范效应”。民营经济由于其明晰的产权关系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在改革中率先进入了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显示了民营经济的体制和机制优势,这就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示范作用,使国有企业逐渐走向市场化和民营化。第三是“补偿效应”。民营经济的发展做大了国有经济这块“蛋糕”,提供了较大的收入增长和“经济剩余”,使得政府有可能利用这部分收入增量来对国有经济改革中受到损害的利益集团给予一定的补偿,从而减少改革可能带来的痛苦,使改革的阻力减少。第四是“接盘效应”。民营企业接受了国有企业改革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富余人员,为下岗工人再就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极大地缓解了因下岗产生的社会矛盾。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实施“抓大放小”与退出一些竞争性行业和领域过程中,民营经济成了国有经济存量退出的最重要的接盘力量,填补了国有经济退出后的产业空间,避免国有经济退出后产生的产业“真空”和产业发展脱节现象。第五是“互补效应”。近年来,许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民营企业的机制优势与国有企业的资金、设备、人才、技术优势结合,产生了互补效应,优化了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促进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成,有利于国有企业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同时,县域民营企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也是城镇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主要场所,民营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就业渠道就越多。民营经济作为工业化的主要载体和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

    三、民营经济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内容,也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说到底,民营经济的实质就是百姓经济、实惠经济。正是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流动,由农村向城镇的集聚。农村民营企业尤其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力量,具有资源、人缘、地域等诸多方面优

    势,在大力发展优、特农产品,兴建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市场,培育各种类型的农产品营销主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的民营企业主“致富思源”,致富不忘国家,不忘人民大众;有的帮助周围群众脱贫致富,“出现一个富裕户,带动一批贫困户”;有的积极赞助“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实践表明,民营企业在发展国民经济,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四、民营经济能够加快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县域经济要推进工业化必须依靠民营工业,一方面是依靠现有的民营工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是依靠民营增量资金,投资于工业,扩大工业的总量。而城镇化首先应该是产业的城市化即要发展城市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有能力进行投资的主体就是民间力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也是民营经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是推进县域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无工不兴、无工不富。推进工业化是农村发展致富不可替代的阶段,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正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唯一选择。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是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曾经说过,发展农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农村。农村向城镇的过渡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进步的标志。对于农村而言,城镇体系的建立,必须主要依靠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兴办工业、三产以及自建住房等方面发展。很显然,随着民营经济的加快集聚,工业集中区已成为小城镇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能积极推动举步维艰的国企改革,还能盘活大量闲置资产,安排大量下岗失业人员,为政府分忧,为下岗失业职工解难。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镇建设品位,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如今,民营经济不仅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为解决现实经济中的诸多矛盾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日益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动力。不仅在现阶段,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一样肩负着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而且从长期来看。民营经济必然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中最主要的市场运行主体。事实证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是政府长期坚持的经济发展战略。

    责任编辑荀福文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论法律英语术语翻译中的近义词

    摘 要 法律语言翻译的基础在于法律术语的精准翻译,而法律术语的精准翻译难点在于近义词的辨析。本文选取四组常被混淆的法律术语近义词

  • 2015年12月国际形势大事述评

    本刊编辑部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巴黎协定》确立全球气候治理里程碑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法国巴黎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