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春丽教授治疗糖尿病合并失眠临床经验浅析
杭俊升 王美玲 邵蒙苏 朴春丽
【摘要】糖尿病合并失眠,属于“消渴”“不寐”范畴,是常见糖尿病合并症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精神状态有极大的影响。朴春丽教授以“心肾不交,毒损络脉”为核心病机,自拟消渴安神方在辨证与治疗该病方面有独到见解。
【关键词】消渴不寐;毒损络脉;解毒通络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2..01
1 病因病机
中医对于糖尿病合并失眠症依据本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多概括为“消渴不寐”, 即在先病消渴的基础上继發或并发不寐;《黄帝内经》曰:“卫气日行于阳经……阳主动则寤;夜行于阴经……阴主静则寐”,故失眠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交”。对此,现代医家有不同的见解,余燕娜等[1]认为糖尿病合并失眠是脏腑阳气虚弱,心神失养所致,主张遣方用药多侧重于温养扶阳之类。高天舒教授[2]主张明确病因基础上重视脏腑虚弱之病机,治疗上以经方加减,重用酸枣仁,疗效显著。仝小林[3]认为糖尿病失眠与阴虚火旺、胃失和降、痰火扰心、开多阖少、血虚生风、湿毒侵淫、寒湿闭阻脉络等病机以及不良的睡眠习惯有关。
朴春丽教授则认为糖尿病迁延不愈,日久耗伤气血,五脏虚损,功能失司,气滞、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凝聚,阻遏络脉,导致络脉失于气血濡养,络脉受损,心肾不交,毒损络脉而致失眠,提出本病的治疗以交通心肾、解毒通络为治疗大法,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失眠提供新思路。
2 治疗经验
朴春丽教授以“交通心肾,解毒通络”为治疗大法,以自拟消渴安神方加减辨证治疗本病,常疗效显著,消渴安神方由酸枣仁、黄连, 知母,百合, 肉桂, 五味子, 川芎, 丹参、夏枯草为基本组成方药。方中酸枣仁养血除烦, 宁心安神,并入四经;如《雷公炮制药性解》有言:“枣仁味酸, 本入肝经, 而心则其所生者也, 脾则其所制者也, 胆又其相依之腑也, 宜并入之[4];黄连大苦大寒,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其功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直切病机, 另外黄连还被当代消渴大家仝小林教授称其为“消渴圣药”[5];知母乃滋阴济水之药也。养肾水,泄肾火[6];丹参有通络、除烦、安神、定惊的功效,《药性论》之“治百邪鬼魅”[7];五味子、百合养阴安神;川芎养血活血, 血脉通则心神宁;肉桂配黄连以引火归元,使心肾相交,夏枯草引阳入阴而入眠。
3 验案举隅
患者王某,女,50岁。2018年12月13日初诊。糖尿病病史6年余,失眠病史3年;现应用甘舒霖30R早24u晚18u皮下注射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8.5%,空腹血糖:10.5mmol/L;近1月余因情绪波动,出现入睡困难,寐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服用右佐匹克隆效果不明显;刻下症:口干渴、多饮、寐差,多梦、咽干、神疲乏力、心烦易怒,小便可,大便2日1行,质干。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细涩;BMI=24.3kg/m2,辨为消渴不寐之心肾不交,浊瘀阻络证,处:消渴安神方加减,黄连20 g, 知母15 g,百合30 g, 肉桂3g, 酸枣仁30 g, 五味子15 g,川芎15 g,丹参20 g,桃仁10g,红花10g,夏枯草20 g;上方7剂,水煎取汁300 ml,100 mL日2次口服。
二诊:患者口述口干渴好转,多梦,咽干,心烦易怒改善,夜间续睡3~4个小时,消化不良,查空腹血糖:7.9 mmol/L;上方加白术12 g,茯苓15 g,干姜6 g;服法同前。
三诊:诸症明显好转,空腹血糖:7.5 mmol/L;夜间续睡5-6个小时;舌质暗,边无瘀点,苔薄白,脉弦细。守方服用,服法同上。
4 结 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消渴不寐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朴春丽教授经过多年的探索以及对临床经验的总结,从“毒损络脉”的角度着手,自拟解毒通络安神方,无论对控制糖尿病进程还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明显。目前糖尿病合并失眠的证型尚未规范,仍待进一步研究及总结,以便于指导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燕娜,张桂荣,朱章志.糖尿病合并失眠的扶阳辨治思路探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109-110.
[2] 李 静,高天舒.高天舒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08):1560-1561.
[3] 董 柳.仝小林教授治疗糖尿病失眠的经验[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4.
[4] 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M].张家玮,校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24.
[5] 王 松.消渴圣药话黄连[N].中国中医药报,2015-01-28(005).
[6] 倪朱谟.本草汇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3.
[7] 马子密,傅延龄.历代本草药性汇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53.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