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与大学毕业生就业
谭永生 刘 慧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条切实可行之路,也是农村社区乃至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应构筑政府主导,社区、高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就业服务网络,以大力推进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区;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9-0033-03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农村社区服务”、“农村社区保障”、“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这一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社区建设问题非常重视,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中央提出的上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部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利于实现社区建设的城乡统筹。
一、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在解决和安置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呈现大规模攀升的趋势,在社会针对大学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可能会越来越小,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由20世纪末的90%跌落到如今的65%左右,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见表1)。
2008年我国有近100万大学毕业生当年未实现就业,接近毕业生总量的20%,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简单推算,2005年将有120万大学毕业生当年不能实现就业,更保守地即使按10%当年不能实现就业的比例也有60多万大学毕业生当年不能实现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众多,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是结构性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的人数占总数的80.8%,在县、镇和农村就业人数仅占19.2%,大中城市近年来出现明显的就业供大于需,从而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
(二)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农村社区建设非常需要大学毕业生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并且存在相当广泛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下面我们简单估算一下我国农村社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假设每1000名农村居民需要一名大学毕业生,根据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城市化水平和总人口预测数据可以大致估算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见表2)。根据预测数据,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存量在60万人左右。此外,换一个角度,如果按照国家未来每村配备一名大学毕业生的计划,2009年我国60.6万个建制村中也需要60多万大学毕业生。显然,这个就业需求数据对于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是相当可观的。
(三)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是扩大就业的基础,也是落实就业政策的落脚点。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一方面诸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法律等农村社区建设也更需要大学毕业生这样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参与建设,因此,把农村社区建设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是帮助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条切实可行之路,也是农村社区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适应农村社区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到西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和创业。从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到2009年《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都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
目前,国家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通过引入“大学生村官”的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毕业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以来,国家推动“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各项政策逐步得以完善。2008年,中组部等部门又出台了有关建立“大学生村官”的长效机制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了配套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使他们面向基层能够“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这些年的实践表明,“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大学生村官”等各项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政策不仅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开辟了一条新渠道,让大学毕业生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也为农村带去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科技,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而且源源不断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输送来自工农一线充满生机活力的后备人才。
(二)我国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在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生就业上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1大学毕业生思想不稳定,存在扎根农村的认识误区。虽然国家建立了相应的机制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但目前多数大学毕业生仍不会因为政策和优惠而首选到农村就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真正动力并没有激活,农村的发展空间、环境、薪水、生活品质等因素,成为左右他们理性选择的关键,也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就业选择的一道深沟。即使有些毕业生去做村官也并非心甘情愿,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只是把去农村社区当村官作为一个跳板。
2职责定位不明确,缺乏有效管理。就拿“大学生村官”而言,他们通常只担任助理这样的虚职,并没有多少实权,有什么想法,想要开展工作,必须得到其他村干部的支持才能实施,大学毕业生的才能很难得到真正的发挥。虽然出台了“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办法,但管理和考核机制也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导致部分乡镇经常以种种名义使用“大学生村官”做免费的劳动力或打杂,这严重违背了“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本意。由于缺少必要的配套技
能培训,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当地的情况、工作、困难等一无所知,导致一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下去后没人管、没人间,放任自流,有问题也不知道去找谁等情况时有发生。
3没有归属感,存在后顾之忧。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任职,其身份既不是事业单位职员,也不是公务员,只是财政解决工资和经费的农村干部。任职期满后,由于这些大学毕业生的安置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使这些到村任职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疑虑。此外,一些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的专项计划,或存在政策待遇不统一、不平衡问题,或多属于过渡性的,尤其是服务期满后的再次就业问题已经凸显。
三、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不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远的战略工程。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社区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农村社区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政府主导,农村社区、高校、家庭以及大学毕业生个人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就业服务网络,以更好地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
(一)政府: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的根本
1加大政府财政金融支农的力度。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系统工程。在战略上,只有国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为农村社区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在策略上,要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此外,要加大发挥投资、税收以及信贷等支持“三农”工作的力度,建立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弥补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之不足。
2提供政策倾斜,提高待遇水平。政策支持是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
(五)大学生: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的动力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面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定位,一味地认为在城市就业才有发展是不客观的,大学生应适时把握国家政策的导向,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树立到农村社区就业创业一样有发展的理念。
2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还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尤其是到农村实习实践的活动,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大学生自身还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基础做起,虚心学习,注重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敬业精神的同步培养。
3大学生应适时大胆创业。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国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利用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地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村加快社区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毕业生自己开辟出就业新天地,并能带动农民一部分就业,从而减缓社会总体就业压力。毕业生就业的保障条件。国家在组织力量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到农村社区工作以后,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扎根农村社区,千方百计提高他们在社区的扎根率、成活率和成功率,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要逐步提高其生活待遇和就业期望。建议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应政策规定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落实。如,给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创业和就业的政治待遇,对于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当村官的,优先为服务期满后的优秀“大学生村官”解决编制和工作岗位问题,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实实在在的政策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的积极性,更加有效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基层接班人。
3多方位宣传,营造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就业的舆论氛围。政府应加强宣传典型,增强舆论氛围。政府主流新闻媒体应集中挖掘各农村社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典范,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招聘网络等媒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对农村社区大学毕业生给予更多、更加广泛的关注,通过大力宣传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创业,服务新农村建设,更要让已经在农村社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从思想上安心基层,扎根基层。
(二)农村社区: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的载体
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以及良好的硬件支持是吸引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基础。当前一个时期,特别要突出整合医疗卫生、社会治安、文化教育、社会救助、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资源进农村社区,使农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改变农村社区服务薄弱的状况。
1要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解除大学毕业生的外在顾虑。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积极抓好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农村能源、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的建设,大力推广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的清洁能源,尽快改变农村落后的状况。在公共事业建设方面,要加强农村社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区疾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治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等各种保险制度,尽量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使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就业无后顾之忧。
2农村社区自身的宣传也是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的重要途径。农村社区的管理部门应积极与各高校密切联系,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到农村社区实习的机会,在实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农村社区,另一方面农村社区还可以对实习生进行跟踪管理以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
3为确保到农村社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安心工作、尽快成长、发挥作用,村委会应组织大学毕业生进行农村工作知识、社区工作职责、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的培训服务。此外,村委会还应定期召开座谈交流,听取大学毕业生的意见,及时解决大学毕业生在农村社区工作上的不便和生活困难,为他们安心工作创造积极条件。
(三)高校: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的基地
高校作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的最后出口,特别要做好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的指导服务工作。
1高校应建立一个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做好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的指导服务工作,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就业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2高校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到农村的实践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可以尝试根据学校特色,有条件地采用共建农村实践基地的模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长期定点的学生实践实习平台。部分高校的实践表明,通过共建农村实践基地的模式,不仅是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拓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举措。
3高校也要转变办学观念,理清办学思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高校也难推其责。为此,高校应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切实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建设需要设置专业和安排教学。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该设置一些与新农村建设联系紧密的专业,切实为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人才支持。
(四)家庭: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的基础
1家庭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家长们要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到农村闯出一片天地。对于城市家庭的家长而言,应正确认识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发展前景,引导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转变,帮助其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2大学生在校期间,家庭也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各项实践,尤其是城市大学生要积极到农村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生活,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城市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性。
3家庭要为大学生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培养和训练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奠定必要的身心基础,并在大学毕业生主动选择到农村就业时给予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董伟,张佐,共建农村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U],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
责任编辑宫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