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涅槃的“火凤凰”

    【摘 要】伴随现代传媒——电视应运而生的戏曲电视剧,曾经在上世纪后半期兴盛一时,但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又销声匿迹。本文以“浙产”戏曲电视剧为核心,通过简要回顾、观察与总结,对戏曲电视剧创作的价值与意义提供若干浅见,希冀这一亲近现代又接通传统且已积累了一定成功经验的“火凤凰”能涅槃重生、再造辉煌。

    【关键词】戏曲电视剧;浙江;意义;价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30-02

    2001年的春天,媒体曾传出消息:“‘戏曲电视剧名著改编工程日前在浙江省正式启动,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梁祝》、《九斤姑娘》、《白蛇传》、《牡丹亭》成为首批改编剧目,将拍摄成每部20集的长篇戏曲电视剧。”①

    随后,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在该省宁波市的宁海举办了一次戏曲电视剧创作会。与会的30多名剧作家在讨论了浙江戏曲电视剧创作的现状与得失、分析了戏曲电视剧巨大的潜在市场后认为,浙江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越剧、绍剧、甬剧等观众十分喜爱的剧种,拥有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戏曲名著,是我们创作戏曲电视剧的丰富资源,是浙江省推出“戏曲电视剧名著改编工程”的重要保证。

    然而,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宏伟目标却随着时间的消逝不了了之,没有下文了。直至近日笔者在走访省剧协相关负责人时才了解到,真正操作实施这一工程,一个最大的现实难题是资金;与之相随而来的是预期中的投入与产出将不成比例,当然,还有播出平台缺乏等。凡此种种,无不折射出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语境下市场化、产业化对文化的一种撞击。

    戏曲电视剧是伴随着电视这一大众化的现代媒体的诞生而产生的。它主要运用电视的技术和手段,融入戏曲的一些元素(唱、念等),通过采用实景拍摄及镜头的组接,创造出一个新的虚实结合的戏曲电视剧时空。

    虽然有不少人经常将戏曲电视剧视为舞台戏曲延伸的附属品,从而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对它的考量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从戏曲美学的角度来要求,但我们认为,戏曲电视剧作为屏幕艺术的新门类,理应是作为电视剧类型之一。正因为是属于问世时间并不久长的电视剧一类,这种艺术现象显然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认真思考的新课题。

    从电视剧角度而言,在中国已成为电视剧生产大国的当前形势下,及时总结及研究电视剧生产创作的规律及趋向显得非常必要。而戏曲电视剧作为电视剧中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作品样式,对其以往创作规律的总结与研究以及生存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也极具深远意义。

    从戏曲角度而言,中国戏曲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演进,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而诞生的戏曲电视剧则可以说是传统戏曲在当代寻找到的可以依附其获得继续生存与发展的一类艺术品种,这种品种的艺术完整性的特点与戏曲电影相类似。它的诞生与发展,对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戏曲艺术,使之插上时代的翅膀,促进戏曲的再生与重兴颇具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对于创造独特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电视剧样式和品种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业界公认的戏曲电视剧肇始于浙江电视台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越剧电视剧《桃子风波》。之后的20年间,由浙江电视台与浙江越剧团影视部出品和领头的戏曲电视剧创作生产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尤其是90年代,与安徽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上海的戏曲电视剧分别被誉为“浙派”、“皖派”和“海派”,是戏曲电视剧创作生产的“三套马车”。②

    之所以形成这三派,众说纷纭,有说是从这三个地区生产的戏曲电视剧数量和质量(主要看获奖)来评判得出,有说是从观众认可结合专家评价的结果而得出,也有认为是由于当时这三地各出现了一个戏曲电视剧的领军人物(导演)而得出。③

    论及各派的艺术特点,林辰夫的归纳较有代表性:“浙派的特点是,基本采用实景拍摄,在表演上,适当综合了载歌载舞的戏曲特点,唱腔上有改革,但基本上是原汁原味的。”“皖派的特点是改编文学名著较多,在艺术上,戏曲的东西基本上服从电视剧,保留戏曲的东西只有一个唱腔。而且唱腔是黄梅调,对话却是普通话。在表演上按电视剧的要求。”“海派的特点是大胆采用电视特技手段,运用音乐电视的表现形式。时空转换处理明显区别于‘浙派和‘皖派。”④这种艺术特点显而易见,因此,也是广大观众对这三派戏曲电视剧的共识。除了对胡连翠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颇有争议外,其他两派的创作特点也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专家的肯定。其实,当时还有人提出尚有山西李希茂的“晋派”,河南路振隆的“豫派”,但似乎不及前三派影响力大。不管其时究竟有几派林立,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戏曲电视剧的确曾迎来过它的黄金时期。

    有资料显示,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电视剧创作呈蓬勃旺盛态势,其生产和播出数量早在好几年前就已位列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电视剧生产量为436部1.47万集⑤,2012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产量达1.7万集。至2015年,全年全国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394部16540集。而其中的戏曲电视剧从2006年至2011年也只有24部181集⑥,在这六年里,浙江戏曲电视剧也只生产了7部44集⑦,反差何其大。同样的,笔者从2005年就开始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走访、调查、了解,发现戏曲电视剧的收视率(或音像制品的购买率)不容乐观。戏曲电视剧对于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还有待进一步了解。这些现象不由得我们引发深思:在其他类型电视剧创作和出品愈来愈走向多产与辉煌的趋势下,戏曲电视剧为什么反而会萎缩?从新世纪初浙江省有关部门雄心勃勃地在全国范围内叫响启动“戏曲电视剧名著改编工程”的创举到后来的不了了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一工程没能顺利开展下去?戏曲电视剧到底受不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没有观众就没有电视剧;正是观众的消费需求,才导致各大电视台的收购需求,才使得眼下的中国一下子跃升为电视剧创作和生产大国。对于戏曲电视剧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从事电视剧生产的文艺工作者,不能仅仅为了收视率,把传统艺术抛掷一边,任其消亡。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收视率并不是唯一赢得观众喜欢的客观标准,里面潜藏着许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因素和规律。

    谈及戏曲电视剧,一定绕不过谈论戏曲。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和东方美学的一大内容,显现了中国人(以及东方人)审美把握世界的优势,这种优势就在于戏曲有它独具的多方面的功能。仲呈祥说:“民族艺术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如果还有生命力,它就会主动地吸收它艺术、它民族优秀的东西加以交融整合,促成它新的生机并向前发展,甚至于它会改变原有的形态,但是骨子里仍是它的生命的延续⑧。”戏曲电视剧正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这样一种新的电视剧类型。无可否认,此种新的电视剧艺术类型创造方式,离不开戏曲的滋养;对戏曲的吸收、交融和整合,正是它的最显著的艺术特点。

    笔者以为,浙江等地目前均在进行文化大省的建设,坐拥强大的经济实力,又有深厚的文化资源,在电视剧整体创作愈来愈成熟和多产的今天,其中的戏曲电视剧创作理应继往开来,再度创造并且保持这一独特的深具民族风貌的艺术辉煌;换句话而言,在各地文化大省的创建中,绝不能缺失戏曲电视剧这一亲近现代又接通传统且已积累了一定成功经验的宝贵财富。这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时代的需要。由此,我们真诚希望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戏曲电视剧这只涅槃的“火凤凰”重回视线、再造辉煌!

    注释:

    ①刘慧.浙江省启动“戏曲电视剧名著改编工程”.浙江日报,2001-4-17(8).

    ②林辰夫.关于戏曲电视剧规范的探讨.中国电视,1994-8-25.

    ③三位领军人物分别是三位导演梁永璋(“浙派”)、胡连翠(“皖派”)、张佩利(“海派”).

    ④摘自马风的《浙江戏曲电视剧艺术研讨会综述》,原载《中国电视》1999-8-20.

    ⑤张海潮、张华主编.《剧领天下——中外电视剧产业报告》“总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4.

    ⑥参见国家广电总局官方网站的历年电视剧备案批示统计数据.

    ⑦笔者从浙江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及浙江越剧团等生产单位等途径综合获得.

    ⑧仲呈祥著.审美之旅.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12.

    作者简介:

    孙丽萍,海宁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
  • 英雄与人共性成长研究

    黄燕西方文化所共尊共拥的源头就是古希腊神话与两部非说教性的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其中《奥德赛》更是以其波澜壮阔的史诗

  • 身体的介入:当代艺术的知觉方

    摘 要:艺术史不仅是风格的演变史,也是观看的历史。李格尔从观看出发,将观者的感知方式分为“触觉的”和“视觉的”。如果说,远古时期是“触觉

  • 命意清逸 气象疏朗

    摘要:连俊洲的花鸟画创意大多源自宋元时期曲词诗歌意境,用笔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多为素色,少着艳彩,因而画面淡雅扶疏,虚实相生,观之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