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教育
徐敏
日前,一位好友的母亲向我抱怨,她给上初中的孙女报了一个补习班,没上几天课,补习班就人去楼空,一万多元的补习费打了水漂。如今,各行各业这种骗你成功,实则“成就”自己的无耻勾当层出不穷,防不胜防。自上世纪末以来,我们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误区,以为考上大学是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权贵意识沉渣泛起,根本不考虑都去为官了,谁来做百姓啊。
事实上,教育是个全球性难题,只是我们的教育显得更加变态罢了。从育红班开始,我们就把教育当作了流水线,以为只要夹上机床,就能车钳铣刨出相同的成品来,结果用考试这把千分尺一量,哎妈呀,次品还真不少。数学好的,物理不行;语文好的,化学太差。但不管你将来到社会上用得着用不着,反正考题一视同仁,公平竞争。
郑也夫日前出了部《吾国教育病理》的书,但耐着性子啃完,发现还是难解吾国的教育病理。教育原本是为了提升人的素质,却变成为激烈的竞争工具,是悲是喜,冷暖自知。
不过话说回来,教育的确是件很麻烦的事,你不知道该怎么向学生说,是让他们用功苦读,还是说读好读坏都没关系。因为谁也没法保证用功苦读的学生就能出人头地(学霸变学渣的事并不鲜见),不好好读书的就一事无成。事实上,许多有成就的大人物,其小时候读书都不怎么好(爱因斯坦、松下幸之助曾经都不属于好学生),甚至是人们眼中的笨孩子、坏孩子,但大了以后却自我改变了。
当然,假如我们就此说,小时候的笨孩子、坏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会成功,甚至能成为改变世界的栋梁,那么孩子们就不去学了,甚或变得吊儿郎当,那问题就更大了。有研究发现,昔日那些惟命是从,不越雷池半步的所谓乖孩子、好孩子,后来的人生大多都不是太好;而相反,那些小时候就表现得极其叛逆的孩子,却在未来的岁月里成就的出类拔萃,事业有成。
说句让人泄气的话,当许多人熬灯夜读想奔美国,人家凤姐稀遢糊涂就拿到了绿卡;当北影学院的毕业生游弋着找饭碗时,人家王宝强早已经盖了别墅娶了妻。教育,的确是件挺不着调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