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田春草及《落叶》

    冯芊睿

    

    摘 要:与重视写实的西方画(在此特指油画)不同,传统的日本画多追求意境以及风致。看似与日本画的创作手法大相径庭的西方画,在明治维新之后,对传统日本画产生巨大威胁的同时,却又带给日本画以新的生机,融入西洋画技法的日本画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文章将以新日本画运动当中的代表人物——菱田春草的作品《落叶》为着眼点,从绘画技法、色彩运用、构图等方面出发,分析明治维新时期西方画对日本画的影响以及新日本画的独特创新之处。

    关键词:新日本画;菱田春草;西方画 ;朦胧体;绘画创新

    一、绪论

    明治维新前后,西方绘画大量涌入日本,一时间学习西方绘画成为主流。1898 年,日本美术院成立,发起了新日本画运动,出现了象征美术院精神的色线没骨画法。这种画风遭到保守派的攻击,被揶揄为“朦胧体” 。1906年,从欧洲回到日本的横山大观和菱田春草发表了文章——《有关绘画》,强调以色块堆叠代替线描的方法并非是完全西化,而是对于传统绘画的重新认识,且提出色彩应是独立的个体。自此,日本画便由朦胧体的“和洋混合”画风转型到以色彩表现为中心的表现样式,也为日本画逐步回归东洋传统,以装饰性为原点,重新寻找和现代绘画的同一性奠定了基础。[1]

    二、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菱田春草

    菱田春草(1874~1911)与横山大观一同创立体现冈仓天心理想的日本画,采取西方画法,以色彩块面取代传统的墨线,被指责为朦胧体,但仍矢志不移。而后又不断学习琳派等传统日本画,并结合西洋画法,为近代日本美术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在日本,不仅《落叶》被视为明治时期日本画的顶点,菱田春草更被誉为明治画坛的明星。无奈天妒英才,在病痛的折磨下,菱田春草于1911年与世长辞,年仅38岁。但他留下的《黑猫》《落叶》《王昭君》等一系列作品仍被后人视作经典并竞相模仿。

    三、春草的《落叶》

    (一)创作背景

    自明治39年(1990年)年末,日本美术院的经营状况便每况愈下,财政上危機重重。在此期间,受到游学欧洲时接触到的印象派作品的影响,菱田春草创作出作品《贤首菩萨》,并于1907年的第一届日本文部省美术展览会当中发布,但最初的结果并不理想。经过横山大观与日本画的保守派画家们的一番激烈讨论,才将《贤首菩萨》从面临落选的困境中解救出,最终获得了展会的第二名。虽然《贤首菩萨》在展会当中获奖,但仍摆脱不了评定过程中曾受到反对和非议事实。

    与此同时,菱田春草的视力逐渐恶化几近失明,这对于身为画家的他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1908年,为了调养身体,菱田春草搬到了东京的代代木居住,经过一年多的修养,视力总算是恢复正常。重获光明的春草外出散步时最初看到的景色便是房子周围的灌木林,这时眼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对于他来说无疑是格外珍贵和美丽的。在这份难以名状的震撼和感动之下,菱田春草开始抱着对自然的崇敬之心,以旁观者的视角沉着冷静地审视和观察自家附近的自然风景,专心于风景写生。也许是吸取了《贤首菩萨》失败的经验,菱田春草创新绘画手法,最终具有时代革新意义的《落叶》横空出世。

    (二)《落叶》艺术特色

    菱田春草通过《落叶》描绘出树林中的深秋景象。晨光熹微,树林中升腾起如薄纱一般的晨雾。雾气萦绕,使得远处的树木若隐若现,只能望见模糊的轮廓。林中静谧一片,明明没有刮风,变黄的叶子却纷纷飘落,洒落在树木周围的土地上。近处树下的落叶似乎在跳动,定睛一看,原来是正在觅食的小鸟,鸟儿蹦蹦跳跳,偶尔踩到身边的落叶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打破了树林的宁静。动静结合,给画面增添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又衬托出清晨灌木林之静。整幅作品带给人们一种安逸而又清冷的气息。由于是屏风画,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写实的同时也考虑到了装饰效果,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安排都颇为用心。

    逐渐从朦胧体的画法当中脱离的春草着眼于以东方人的独特视角出发来把握立体空间。画面视点略微高于地面,树木与地面的连接点清晰可见。屏风的左右两侧各自错落有致地分布约十棵左右的树木,作者以树木色彩的浓与淡来赋予画面近和远的距离感。橡树与扁柏树的巧妙设置使得画面的颜色更加活泼跳跃,弥补了周围树木单调的色彩。树下的落叶虽然四处散落,但被作者安排得稀疏得当。画面的冷色调突出了深秋的季节感,但是画中的颜色却并不仅仅是落叶的枯黄,还有扁柏以及未完全转黄的橡树的嫩绿、翠绿以及鲜亮的橙色,色彩变化多样且层次丰富却不显繁杂,这也看得出菱田春草的超凡画功以及匠心独运。

    《落叶》中,菱田春草对地面的处理是极富独创性的,比起刻意刻画地面,作者着力于描绘铺满地面的落叶和生根于土地的树木,以及在树根附近觅食的鸟儿,这种隐喻式的表现手法也体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东方审美以及哲学。图画当中没有设置视觉断点,使灌木林具有空间的无限延伸感。画中的树林在菱田春草的画作中似乎是悬浮于镜子或者半空中一般。堆积的落叶所产生的重力感与笼罩在浓雾中半遮半露的树木以及地面所带来的漂浮感,二者相结合所产生的奇妙视觉冲击,也成为这幅作品的独特魅力。

    在这幅作品当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菱田春草将东西方绘画手法精妙融合的巧思。小鸟羽毛上的细绒,落叶上的叶脉、茸毛、露珠甚至虫孔,无不精细入微。局部上极端写实,整体上却不具写实感,而是给人以装饰感。落叶遍散于地,小雀跳动其间,仿佛在弹奏优美的韵律,又给装饰感注入细腻的人情味。[2]

    (三)表达情感

    画面中的橡树和扁柏虽然色彩丰富,但是整体画面都是以冷色调为主,带给人深秋的寂寥以及些许寒意。虽有活泼机灵的鸟儿穿梭在落叶从中,停留在枝杈之上,却也难掩秋天带给树林的萧瑟和孤寂。画家将内心所感直接映射于画布之上,静谧的树林就象征曾患有眼疾、在创作道路上屡屡碰壁的春草的心境。那枝头鸟儿仿佛是立志要为日本画的变革做出贡献却又不被人所理解的孤高春草,怀才一身,满心积极向上的理想与志向,奈何树林之幽深,自身力量之渺小,于枝头放声高歌,歌声却穿不透这层层叠叠的树丛传到远方。那高耸却又颜色单调的大树便象征着阻挠新日本画运动发展的保守派,而大树之下的橡树和柏树虽然一部分仍色彩艳丽,但是在高大树木的遮天蔽日之下,难以汲取足够阳光和养分,离根最近的部分已经开始逐渐凋零,没有办法长成参天大树,这橡树和扁柏便是当时深陷经营困境的日本艺术学校的困境的真实写照。

    四、走出“朦胧体”的《落叶》

    (一)朦胧体

    朦胧体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至日本明治时期。当时,横山大观、菱田春草等人对冈仓天心“新日本画”思想深感共鸣,不断创新日本画的表现方式,努力探寻使日本画摆脱传统束缚的新道路。新日本画运动中的革新者们主张通过色块堆叠、不同色调的强弱变化以及渐变来营造视觉上的丰富层次,以取代传统日本画中区别边界,勾勒形状的“线”。如此一来,除去了带有界限感的线条之后,写实感减弱且由于日本画的颜料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构图立体感削弱,画面便有了一种清淡、氤氲、暧昧的“朦胧感”。明治维新时期的保守派将这种弃传统日本画中不可或缺的标志性特征于不顾的表现手法蔑称为“朦胧体”。但这种表现手法在当下看来,对推动日本画的创新以及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以及意义。

    (二)不一样的《落叶》

    从欧美游学回国的春草,看到了西方色彩鲜艳,能给人带来最直观的视觉快感的油画以及水彩画之后,开始不满足于朦胧体色彩的暗淡,意欲加以创新。但是首届日本文部省美术展览会当中发表的作品《贤首菩萨》相较其他的朦胧体,也仅仅是选取了更加明快的颜色,并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重大突破,这也是这幅作品在第一次文展当中不被看好的症结所在。但是在《贤首菩萨》中,春草尝试着将印象派的点彩法运用到日本画的创作,也为《落叶》的创新买埋下精彩的伏笔。

    在《落叶》当中,春草采用了与《贤首菩萨》截然不同的沉稳色调,描绘出了一个崭新的静谧世界。在保留了色线没骨法的同时又加入了琳派象征性的装饰色彩与传统的线描技法,在光琳的画作当中多少能看得见《落叶》的创作灵感来源,这也成为菱田春草逐渐脱离朦胧体,寻求西方画法与传统日本画技法和谐融合的佐证。菱田春草充满诗意的《落叶》是他汲取写实手法的精华并将其成功运用到日本画创作的全新、独创性力作。

    五、结语

    菱田春草不同時期的画作就像是一扇扇窗户,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见日本明治时期日本画坛革新的潮涨潮落,更能看得见当时想要打破传统日本画的绘画风格,不断进行尝试以及创新的年轻画家们的坚定的身影。在菱田春草的画作中不但会看到通过色彩的明暗度来塑造三维的立体空间的西方绘画技巧的应用,还会发现传统日本画的线描法的保留,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不但没有抹去传统日本画的自身特点,反而产生了更加奇妙的视觉效果。

    《落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菱田春草迫于当时日本画坛中保守派的阻碍以及舆论的压力,不得不采取仅在形式上保留西方画作特点的折中方式之下的产物,但是长远看来,《落叶》之所以能在新日本运动的众多模仿西方画的作品当中被视作经典也正是由于它没有完全抛弃传统日本画的精髓,尽管与传统日本画稍有出入,但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依然在散发着区别于西方画的光芒。

    注释:

    [1]仝朝晖.宗达、光琳与近代日本画的装饰性[J].装饰,2013,(01):88-89.

    [2]360百科.菱田春草.https://baike.so.com/doc/696367-737004.html.2017-10-23.

    参考文献:

    [1]野间清六.日本の名画[M].东京:筑摩书房,1951:133-119.

    [2]河北伦明.近代日本-絵画の旅[M].东京:讲谈社,1971.

    [3]横山大观.大観画谈[M].东京:筑摩书房,1968.

    [4]吉泽忠.横山大观の芸术[M].东京:美术出版社,1968.

    [5]近藤启太郎.大観伝[M].东京:中央公论社,1992.

    作者单位:

    大连外国语大学

相关文章!
  • 中国志怪题材电影的萌生、困厄

    陈明华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从东晋史学家干宝创作《搜神记》以来,便形成了一支题材独特的艺术类别——志怪。在此之后,中国志怪小说的巅峰陆

  • 广播剧导演的艺术浅析

    张红【摘 要】广播剧导演是广播剧艺术创作的首要任务,他们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有深度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生活经验,能够将声音转化成为形

  • 实用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凌子凡摘 要:与只具有艺术性的普通艺术作品有区别,实用艺术作品除了需要具备普通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外,还需要兼具较强的实用性。但是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