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多维度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许秀群 周妍 高瑜
[摘 要]运用系统论、协同论等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混合式教学及教学过程体现行业特色等方式再造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从横向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称思政课)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将课程教学转为开放式的全程育人教学过程,构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网络育人、考核育人多维度融合的教学新模式,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优势的高度融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长,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五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直接受益学生达15000人。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多维度融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91-05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度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是由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承担的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该项目研究与实践推广运用时间从2012年至2017年。
一、项目研究的依据和目标
(一)项目研究依据
1.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系统论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协同论认为,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特点,而且各个要素之间因一些因素经常干扰而呈现出相对无序状态。当外界力量对系统中各要素施加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內的要素才会呈现出协调态势,达到一种有序状态,进而使系统发挥出最佳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个育人的系统整体,它是一个包含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远离家庭的在校生在学校相关教育教学资源相互协同作用下形成合力,会产生最佳实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思想,增强“四个自信”。
2.项目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05方案”实施以来,我院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5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要“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站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多次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如何融合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多维度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增强和创新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更好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值得着力进一步研究和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少校内外各个方面要素、资源的协同融合,存在着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相分离的问题。二是对党和人民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缺乏足够的自信。三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素养融合度不够。
(二)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
根据时代背景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提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度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旨在以协同论、系统论为基础,力图通过融合各方面教育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优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途径,探索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多维度协同运行,形成合力育人,实现多维度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奮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再造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传统与现代、横向与纵向的融合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通过多维度融合把我们底气充足的思想理念讲够讲透,使我们想说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是不断深入开展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着力发挥课程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第一,在教学模式上,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网络自主与协助学习、课堂互动答疑解惑、社会实践教学等模块,形成线上与线下两个课堂相融合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打破传统单纯知识讲授型的教学模式。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既以教材为基础又打破原有的章节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专题化整合,建立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讲授体系,精选精讲重要的理论问题,实现了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1]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以“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专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为主线,探索“导学、思学、乐学”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专业案例教学和开发本土教学资源,推广集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单项灌输的教学方法[2],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升了课程理论知识传授的效果。
二是教学过程凸显电力行业特色,实现思政课教学与职业素养培育的融合。制订和实施《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紧贴电力行业特色实施方案》,明确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的行业素养高度融合,在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同时又培养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的大国工匠职业精神。第一,教学内容紧贴行业特色和专业实际。在授课过程中,收集电力行业相关案例汇编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紧贴电力行业教学资料集》,采用专业案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第二,教学过程渗透行业职业素质培养,根据电力行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创设电力行业特色的学习情境,结合思政课内容适时加强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第三,实践教学体现行业特色,精心设计了与电力行业紧密联系的实践项目,如赴电力企业进行主题为“电力企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调研。第四,师资队伍建设融入行业实践,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让思政教师赴电力企业及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和专题调研,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案例资料,积累授课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是探索思政课教学时空的横向拓展模式。将课程教学转为开放式的全程育人教学过程,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3个队伍(思政教师、辅导员、共青团干部),将思政教育教学的4个课堂体系(传统教学课堂、校园文化课堂、社会实践课堂、网络课堂)进行有机整合,通过课堂专题教学、校园活动研学、实践体验探学、网络开放助学4个方面的融合,将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服务式学习、自助式学习融为一体,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间与空间。[3]
(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课程育人与校园文化育人的融合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挖掘和提炼校园各类活动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元素,坚持活动整体设计与分类指导相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相融合、知识理论学习与活动体悟相统一,明确活动策划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促进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深度融合,将校园文化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结合起来。
一是多形式开展思政课课外校园实践活动,延伸课程教学。通过话剧、大合唱、小品、相声、微电影等的形式展示学生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开展各类校园调研活动,学生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电院食堂卫生状况调查”“电院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等校园调查和研究性学习,着力回答自我发展、成才过程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2013年以来,累计约10000人次参加了各类校园实践活动,两项成果获广西高校思政课优秀学习成果奖,打破了我院思政领域学生学习成果从未获奖的记录。
二是思政教师组织和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课程教学与日常教育相融合。思政课教师通过担任班级辅导员、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或各类校园活动评委等方式,在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学生进行专项思想教育,以便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
三是整合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和品牌,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以来,通过整合校内文化建设的资源和品牌,以三月学雷锋日、四月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建党周年庆、重阳节、国庆节、长征胜利周年庆等重要节点以及全国“两会”等重要事件为契机,开展“与信仰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月、党史党情知识竞赛、精品报告会等思想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引导广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思政课程教学时空拓展到校园文化建设,让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到达学生心坎里,使学生有更多获得感。这个过程服务了学生,提高了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调节了学生的思想行为,增强了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效果。
(三)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实现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的融合
制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方案》,通过筑基、立轴、引线、绘面,积极构建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實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理论与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深度融合,培养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一是教师引领学生到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2012年以来,我院先后建立4个校内外实践基地。我院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多次赴百色起义纪念馆、昆仑关起义纪念馆等革命遗址以及麻石电厂、柳州电厂等行业企业以及各类农村、社区、文化遗址等实践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强化大学生的区情、国情、世情教育和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课程教学与现场教学的融合,利用真实的社会意境进行情感体验,有效解决了思政课理论与现实的差距问题,夯实了课程教学的情感基础。
二是让学生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高校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搭建起从课堂到实践、从校内到校外的桥梁,通过主题设置、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既有利于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又能使大学生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青年志愿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学生社团为依托,构建“学期+假期”的全方位全过程实习实践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多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义务维修进社区、慰问老人、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2013年以来,约10000人次参与了各类社会活动,约2000人次获得了各类优秀志愿者奖励。青年志愿者协会2013~2016年连续荣获十佳社团、杰出志愿者团队、优秀学生社团等荣誉称号,并获2016年广西“青年益工社”大学生社团公益项目建设经费支持。近年来,我院共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2项、广西重点团队4项, 2015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2016年度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1人。我院荣获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广西唯一获奖的高职院校)。
三是构建协同育人的实践活动体系。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按照“活动全覆盖,工作到班级”的思路,通过协调思政理论课教学部、学生工作部、院团委、系党总支、班级、学生社团6大平台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3支队伍,以“覆盖全面、运行有效、充满活力”为目标,通过三观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公民教育、党的基础知识教育、社交礼仪教育、写作技能训练、演讲口才训练、艰苦奋斗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成才成功教育等10项大学生思想文化素养培育系列,探索全方位、全过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和品牌化,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政课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实现了铭于心、立于言、践于行、成于效,使思政课更具说服力。[4]广大青年学子不断提高了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也提高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构建网络育人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协同育人
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因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加强网络内容供给侧改革,将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优势进行高度融合,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一是运用新媒体积极推进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我院是广西第一所与清华大学合作、与山东科技职院共建开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高职院校,将在线教学与面对面课堂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教师提前录制教学微视频等课程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学生课前登录教学平台观看视频,进行在线测试、讨论或完成作业;线下课堂结合现实热点、焦点,积极开展案例讨论、话题辩论、主题演讲、新闻发言、校园调查、社会考察调研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教学,形成线上网络学习和线下互动体验式课堂相互结合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是投入近40万元建立了思政课实训室,通过数字化平台连接线上和线下两个课堂。依据教育部统编教材内容,把高职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要点,经过高度概括提炼,以图片、文字、视频课件等形式通过声、光、电的手段立体化展示出来。同时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设计不同主题的拓展实训项目,开展课堂情境立体化实训教学,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实践性教学舞台。
三是运用易班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聚合功能,开拓易班在线思政主题交流功能,顺利实现了主题班会进易班、思想教育进易班、党团活动进易班、先进典型进易班、特色活动进易班的“五进易班”。近年来,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展了 “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优秀主题班会评选”“最美军训照”等20余场易班大型线上线下活动。学生参与活动达10000余人次,丰富了校园文化,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我院易班工作平台通过了专家的实地考察评估,获得优秀等级(我院是广西第一批推广院校中唯一获得优秀的高职院校)。
四是专任教师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以赛促教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近年来,我院思政教师先后荣获广西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大赛一等奖、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微课比赛二等奖等10余项奖励。
(五)构建全程综合立体考评模式,实现教与学的融合
教学考评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制订和实施《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改革方案》,确定综合全程立体考评体系的基本理念:以政治素养的培养和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为核心,注重考核的参与性、针对性、全程性、多元性,坚持寓考、寓教于学,寓考、寓教于做,打破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思维,全面考察学生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日常行为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避免考试目的功利化。
在考核内容上,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出发,专注于考查基本理论知识,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中的出勤率、守法性、纪律性以及校园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度作为重要内容,并全程渗透职业素养和电力行业标准的考核,避免考试内容的教材化。
在考核方式上,打破静态的考核方式,实现全程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相结合,运用课堂作业、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知识竞答、专业技能竞赛等方式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避免考评方式的简单化。
在考核主体上,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学生自评与团队互评、思政教师评价与专业教师及辅导员评价、校内教师评价和企业师傅评价的有机结合,避免考核主体的单一化。[5]
新的课程考核体系,以政治素养培养为核心,充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思想,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三、特色与创新点
一是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网络育人、考核育人五个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同向同行,注重系统性,形成协同合力育人效应,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校内外各个方面要素、资源的协同融合问题。
二是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进易班”等途径,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优势的高度融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我们的科学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增强学生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
三是教学过程凸显电力行业特色,解决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素养融合度不够的问题,提高学生对行业兴趣度。
四、应用成效
(一)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学校6000余名学生,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大幅度提高,学生评教分数逐年上升。学生普遍认为“多维度融合”的教学,有利于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厌恶心理和抵触情绪,是一项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的创新之举。近年来,在我院教学质量学生评分反馈中,思政课的任课教师得分都在95分以上。
(二)团队建设成果突出
在全面实施思政课“多维融合”教学过程中,我们做到了:把教學成果理论化,用科研指导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先后主持参与厅级科研项目6项,院级教研项目5项,在《广西社会科学》《高教论坛》《广西教育》等优秀期刊上公开发表相关论文10篇,并有4篇论文获奖。
在课程建设方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简称概论课)荣获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概论课教学“三贴近”探索和实践荣获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思修课)“基于职业素质为导向的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荣获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
网络建设方面,建立了思修课和概论课混合式教学资源平台,形势与政策课和思修课分别获得第十三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二、三等奖,概论课信息化教学设计荣获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团队制作的多个微课作品在各类信息化教学比赛中多次获得二、三等奖。2015年,易班工作平台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及广西易班发展中心专家的实地考察评估,获得优秀等级,为广西第一批推广院校中唯一获得优秀的高职院校。2016年学院入围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十佳易班工作站”评选。
实践教学方面,我院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是广西唯一获此荣誉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指导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在2013~2016年连续三年荣获“十佳社团”“杰出志愿者团队”“优秀学生社团”称号,并获2016年广西“青年益工社”大学生社团公益项目建设经费支持。学生撰写的校园调查报告荣获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学习成果二、三等奖。“小助理 大作为——大学生社区助理志愿服务活动”荣获2015年全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
(三)改革助推学生素质提升
解决了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无效或低效教学问题。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使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造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得以提升,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的教学目标。我院广大学生思想状态积极向上,申请入党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良好,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踊跃,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成绩喜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社会评价良好,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在广西高校中名列前茅。我院多次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四)改革提升我院思政课教学知名度
本研究在开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有力促进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先后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网站、广西高校思政教育在线网站等新闻媒体对本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近年来先后有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区内多所高等院校前来学习取经。我院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得到区内知名专家雷德鹏教授、曾令辉教授、梁彩花教授和姜献生教授的高度赞扬和认可。
五、结束语
高职思政课多维度融合育人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网络育人、考核育人多维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了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优势的高度融合,形成协同合力育人效应,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我们的科学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增強了学生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妍.整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究[J].思政理论教育导刊,2015(6):98.
[2] 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新模式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6(1):89.
[3] 张新光.以“三个融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6(4):104.
[4] 杨凯.三课堂“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然选择[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6):127.
[5] 张浩.互融共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77.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运用系统论、协同论等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混合式教学及教学过程体现行业特色等方式再造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从横向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称思政课)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将课程教学转为开放式的全程育人教学过程,构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网络育人、考核育人多维度融合的教学新模式,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优势的高度融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长,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五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直接受益学生达15000人。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多维度融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91-05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度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是由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承担的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该项目研究与实践推广运用时间从2012年至2017年。
一、项目研究的依据和目标
(一)项目研究依据
1.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系统论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协同论认为,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特点,而且各个要素之间因一些因素经常干扰而呈现出相对无序状态。当外界力量对系统中各要素施加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內的要素才会呈现出协调态势,达到一种有序状态,进而使系统发挥出最佳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个育人的系统整体,它是一个包含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远离家庭的在校生在学校相关教育教学资源相互协同作用下形成合力,会产生最佳实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思想,增强“四个自信”。
2.项目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05方案”实施以来,我院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5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要“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站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多次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如何融合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多维度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增强和创新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更好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值得着力进一步研究和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少校内外各个方面要素、资源的协同融合,存在着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相分离的问题。二是对党和人民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缺乏足够的自信。三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素养融合度不够。
(二)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
根据时代背景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提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度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旨在以协同论、系统论为基础,力图通过融合各方面教育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优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途径,探索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多维度协同运行,形成合力育人,实现多维度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奮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再造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传统与现代、横向与纵向的融合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通过多维度融合把我们底气充足的思想理念讲够讲透,使我们想说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是不断深入开展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着力发挥课程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第一,在教学模式上,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网络自主与协助学习、课堂互动答疑解惑、社会实践教学等模块,形成线上与线下两个课堂相融合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打破传统单纯知识讲授型的教学模式。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既以教材为基础又打破原有的章节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专题化整合,建立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讲授体系,精选精讲重要的理论问题,实现了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1]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以“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专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为主线,探索“导学、思学、乐学”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专业案例教学和开发本土教学资源,推广集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单项灌输的教学方法[2],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升了课程理论知识传授的效果。
二是教学过程凸显电力行业特色,实现思政课教学与职业素养培育的融合。制订和实施《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紧贴电力行业特色实施方案》,明确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的行业素养高度融合,在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同时又培养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的大国工匠职业精神。第一,教学内容紧贴行业特色和专业实际。在授课过程中,收集电力行业相关案例汇编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紧贴电力行业教学资料集》,采用专业案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第二,教学过程渗透行业职业素质培养,根据电力行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创设电力行业特色的学习情境,结合思政课内容适时加强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第三,实践教学体现行业特色,精心设计了与电力行业紧密联系的实践项目,如赴电力企业进行主题为“电力企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调研。第四,师资队伍建设融入行业实践,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让思政教师赴电力企业及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和专题调研,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案例资料,积累授课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是探索思政课教学时空的横向拓展模式。将课程教学转为开放式的全程育人教学过程,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3个队伍(思政教师、辅导员、共青团干部),将思政教育教学的4个课堂体系(传统教学课堂、校园文化课堂、社会实践课堂、网络课堂)进行有机整合,通过课堂专题教学、校园活动研学、实践体验探学、网络开放助学4个方面的融合,将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服务式学习、自助式学习融为一体,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间与空间。[3]
(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课程育人与校园文化育人的融合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挖掘和提炼校园各类活动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元素,坚持活动整体设计与分类指导相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相融合、知识理论学习与活动体悟相统一,明确活动策划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促进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深度融合,将校园文化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结合起来。
一是多形式开展思政课课外校园实践活动,延伸课程教学。通过话剧、大合唱、小品、相声、微电影等的形式展示学生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开展各类校园调研活动,学生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电院食堂卫生状况调查”“电院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等校园调查和研究性学习,着力回答自我发展、成才过程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2013年以来,累计约10000人次参加了各类校园实践活动,两项成果获广西高校思政课优秀学习成果奖,打破了我院思政领域学生学习成果从未获奖的记录。
二是思政教师组织和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课程教学与日常教育相融合。思政课教师通过担任班级辅导员、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或各类校园活动评委等方式,在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学生进行专项思想教育,以便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
三是整合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和品牌,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以来,通过整合校内文化建设的资源和品牌,以三月学雷锋日、四月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建党周年庆、重阳节、国庆节、长征胜利周年庆等重要节点以及全国“两会”等重要事件为契机,开展“与信仰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月、党史党情知识竞赛、精品报告会等思想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引导广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思政课程教学时空拓展到校园文化建设,让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到达学生心坎里,使学生有更多获得感。这个过程服务了学生,提高了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调节了学生的思想行为,增强了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效果。
(三)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实现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的融合
制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方案》,通过筑基、立轴、引线、绘面,积极构建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實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理论与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深度融合,培养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一是教师引领学生到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2012年以来,我院先后建立4个校内外实践基地。我院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多次赴百色起义纪念馆、昆仑关起义纪念馆等革命遗址以及麻石电厂、柳州电厂等行业企业以及各类农村、社区、文化遗址等实践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强化大学生的区情、国情、世情教育和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课程教学与现场教学的融合,利用真实的社会意境进行情感体验,有效解决了思政课理论与现实的差距问题,夯实了课程教学的情感基础。
二是让学生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高校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搭建起从课堂到实践、从校内到校外的桥梁,通过主题设置、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既有利于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又能使大学生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青年志愿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学生社团为依托,构建“学期+假期”的全方位全过程实习实践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多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义务维修进社区、慰问老人、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2013年以来,约10000人次参与了各类社会活动,约2000人次获得了各类优秀志愿者奖励。青年志愿者协会2013~2016年连续荣获十佳社团、杰出志愿者团队、优秀学生社团等荣誉称号,并获2016年广西“青年益工社”大学生社团公益项目建设经费支持。近年来,我院共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2项、广西重点团队4项, 2015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2016年度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1人。我院荣获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广西唯一获奖的高职院校)。
三是构建协同育人的实践活动体系。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按照“活动全覆盖,工作到班级”的思路,通过协调思政理论课教学部、学生工作部、院团委、系党总支、班级、学生社团6大平台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3支队伍,以“覆盖全面、运行有效、充满活力”为目标,通过三观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公民教育、党的基础知识教育、社交礼仪教育、写作技能训练、演讲口才训练、艰苦奋斗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成才成功教育等10项大学生思想文化素养培育系列,探索全方位、全过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和品牌化,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政课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实现了铭于心、立于言、践于行、成于效,使思政课更具说服力。[4]广大青年学子不断提高了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也提高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构建网络育人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协同育人
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因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加强网络内容供给侧改革,将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优势进行高度融合,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一是运用新媒体积极推进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我院是广西第一所与清华大学合作、与山东科技职院共建开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高职院校,将在线教学与面对面课堂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教师提前录制教学微视频等课程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学生课前登录教学平台观看视频,进行在线测试、讨论或完成作业;线下课堂结合现实热点、焦点,积极开展案例讨论、话题辩论、主题演讲、新闻发言、校园调查、社会考察调研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教学,形成线上网络学习和线下互动体验式课堂相互结合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是投入近40万元建立了思政课实训室,通过数字化平台连接线上和线下两个课堂。依据教育部统编教材内容,把高职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要点,经过高度概括提炼,以图片、文字、视频课件等形式通过声、光、电的手段立体化展示出来。同时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设计不同主题的拓展实训项目,开展课堂情境立体化实训教学,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实践性教学舞台。
三是运用易班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聚合功能,开拓易班在线思政主题交流功能,顺利实现了主题班会进易班、思想教育进易班、党团活动进易班、先进典型进易班、特色活动进易班的“五进易班”。近年来,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展了 “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优秀主题班会评选”“最美军训照”等20余场易班大型线上线下活动。学生参与活动达10000余人次,丰富了校园文化,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我院易班工作平台通过了专家的实地考察评估,获得优秀等级(我院是广西第一批推广院校中唯一获得优秀的高职院校)。
四是专任教师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以赛促教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近年来,我院思政教师先后荣获广西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大赛一等奖、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微课比赛二等奖等10余项奖励。
(五)构建全程综合立体考评模式,实现教与学的融合
教学考评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制订和实施《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改革方案》,确定综合全程立体考评体系的基本理念:以政治素养的培养和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为核心,注重考核的参与性、针对性、全程性、多元性,坚持寓考、寓教于学,寓考、寓教于做,打破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思维,全面考察学生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日常行为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避免考试目的功利化。
在考核内容上,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出发,专注于考查基本理论知识,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中的出勤率、守法性、纪律性以及校园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度作为重要内容,并全程渗透职业素养和电力行业标准的考核,避免考试内容的教材化。
在考核方式上,打破静态的考核方式,实现全程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相结合,运用课堂作业、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知识竞答、专业技能竞赛等方式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避免考评方式的简单化。
在考核主体上,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学生自评与团队互评、思政教师评价与专业教师及辅导员评价、校内教师评价和企业师傅评价的有机结合,避免考核主体的单一化。[5]
新的课程考核体系,以政治素养培养为核心,充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思想,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三、特色与创新点
一是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网络育人、考核育人五个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同向同行,注重系统性,形成协同合力育人效应,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校内外各个方面要素、资源的协同融合问题。
二是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进易班”等途径,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优势的高度融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我们的科学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增强学生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
三是教学过程凸显电力行业特色,解决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素养融合度不够的问题,提高学生对行业兴趣度。
四、应用成效
(一)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学校6000余名学生,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大幅度提高,学生评教分数逐年上升。学生普遍认为“多维度融合”的教学,有利于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厌恶心理和抵触情绪,是一项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的创新之举。近年来,在我院教学质量学生评分反馈中,思政课的任课教师得分都在95分以上。
(二)团队建设成果突出
在全面实施思政课“多维融合”教学过程中,我们做到了:把教學成果理论化,用科研指导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先后主持参与厅级科研项目6项,院级教研项目5项,在《广西社会科学》《高教论坛》《广西教育》等优秀期刊上公开发表相关论文10篇,并有4篇论文获奖。
在课程建设方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简称概论课)荣获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概论课教学“三贴近”探索和实践荣获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思修课)“基于职业素质为导向的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荣获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
网络建设方面,建立了思修课和概论课混合式教学资源平台,形势与政策课和思修课分别获得第十三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二、三等奖,概论课信息化教学设计荣获广西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团队制作的多个微课作品在各类信息化教学比赛中多次获得二、三等奖。2015年,易班工作平台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及广西易班发展中心专家的实地考察评估,获得优秀等级,为广西第一批推广院校中唯一获得优秀的高职院校。2016年学院入围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十佳易班工作站”评选。
实践教学方面,我院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是广西唯一获此荣誉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指导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在2013~2016年连续三年荣获“十佳社团”“杰出志愿者团队”“优秀学生社团”称号,并获2016年广西“青年益工社”大学生社团公益项目建设经费支持。学生撰写的校园调查报告荣获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学习成果二、三等奖。“小助理 大作为——大学生社区助理志愿服务活动”荣获2015年全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
(三)改革助推学生素质提升
解决了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无效或低效教学问题。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使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造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得以提升,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的教学目标。我院广大学生思想状态积极向上,申请入党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良好,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踊跃,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成绩喜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社会评价良好,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在广西高校中名列前茅。我院多次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四)改革提升我院思政课教学知名度
本研究在开展和实践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有力促进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先后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网站、广西高校思政教育在线网站等新闻媒体对本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近年来先后有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区内多所高等院校前来学习取经。我院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得到区内知名专家雷德鹏教授、曾令辉教授、梁彩花教授和姜献生教授的高度赞扬和认可。
五、结束语
高职思政课多维度融合育人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网络育人、考核育人多维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了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优势的高度融合,形成协同合力育人效应,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我们的科学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增強了学生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妍.整体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究[J].思政理论教育导刊,2015(6):98.
[2] 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新模式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6(1):89.
[3] 张新光.以“三个融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6(4):104.
[4] 杨凯.三课堂“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然选择[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6):127.
[5] 张浩.互融共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77.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