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孩子内心的灯塔,照亮你我他
王超
摘 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奋点,学会去找到并点亮这些灯塔,这样不仅孩子可以快乐学习,老师也能轻松教学,父母也才能更好的配合
关键词:沟通; 交流; 后进生
中图分类号:G635.1?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8-065-001
很喜欢教育家卡瑞克的一句话,一个师范生的书桌与一位教师的书桌之间的距离,虽然在直线跨度上很短,但是它却是这些年轻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所要跨越的一段最长的心理上的历程。
笔者以一个新教师的身份面对着纷繁复杂的教育世界时,那些学生制造的小麻烦,突如其来的教学偶发事件,令人尴尬的提问,痛并快乐着的教研活动……凡此种种,既是挑战,也是对自己的考验。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那些学困生,笔者很容易就会变得狂燥起来,但慢慢的笔者意识到自己不能以消极的态度和他们针锋相对,而要磨练自身的脾性,学习沟通、管理的方法。
一、案例背景
笔者是四年级的副班主任。四(3)班有个孩子,他的身材很壮硕,身高也基本赶上老师了。开学一周,笔者发现大多時候他都在课堂上发呆,在笔者强调了一遍又一遍的课堂纪律后,他还随意插嘴,和前后左右说话。开始时笔者很恼火,不过次数多了,笔者就想到之前学习教育理论中的“无视法”,看到他做小动作,想着没影响其他人,也就不点名了,担心全班的注意力分散。让笔者最担心的情况就是有一次,他自言自语发出了很大噪音,身边的同学捂住耳朵举起了手:“老师,他太吵了。”全班同学齐刷刷地盯着我,笔者知道他们也在打探老师的反应和底线,笔者忍无可忍,“xxx,我给过你机会,现在请你停止影响其他同学的行为,去办公室好好反思。”
下了课,笔者问他:“知道老师为什么让你来我办公室吗?”见xxx一声不吭,笔者拍拍他:“老师也不想这样,希望你把这个坏习惯改掉。”他点了点头,就去上课了。和班主任沟通后,得知他在每个课堂都一个态度,不仅自己没心思上课,甚至要拉上身边的人一起做小动作。
二、家校沟通
xxx屡屡捣乱课堂。笔者找他家人沟通。他爸爸跟笔者倒苦水。由于是老来得子,全家很溺爱这孩子。但从一年级起就有老师反映他上课捣乱,考试不考,还屡教不改。虽然两人不识字,但他们在这里租房供孩子读书,爸爸做安保,妈妈待业在家,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经常把妈妈给气哭了,爸爸就会打孩子,但都没有改观,孩子爸爸无奈地问:“老师,你说我们怎么办?”班主任觉得:“直接回老家上吧。”但作为新教师,我有些无奈,一方面,大家都在做他爸妈的工作,想让孩子转学,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笔者体会到为人父母的无奈,他们只是想给孩子提供个好点的学习环境,但孩子却让他们失望了。
三、开始变化——他真的不吃糖吗?
很快临近考试了,期末复习阶段至关重要。每次班上孩子有任何方面的进步表现,笔者都会在书上盖一个进步章,还会发些糖果表示鼓励。但笔者每节课都留意这孩子的一举一动,却很难找到他一点的进步,班主任甚至安排他的父母一人一天在旁陪读。有次他在底下看漫画书被逮住,他爸爸当场就敲了他的头。全班看着他,都在窃笑,但笔者想这孩子现在肯定很难过。笔者找孩子谈话,他坦白:“老师,我也不想这样,但我也控不住自己。”笔者提出:“如果你能坚持一节课把嘴巴管好,不打扰到别人,老师看到你的进步,会奖励你糖果好吗?”他冲了笔者一句,我不吃糖。掉头跑掉了。
孩子爸爸又来旁听课了,那是节复习课,有很多基础知识,也不难。笔者看向他,意外地发现他举起了手。笔者暗自窃喜,“淡定”地点了他发言。结果他回答正确,“Good job!”在听到老师给他大大的赞后,他很开心。到了第二天上课,他发言了九次,笔者给他盖了进步章。但由于当天下午他的听写很糟糕,笔者悄悄对他说:“本来老师想给你个大礼物,但你今天的听写不好,其他小朋友会不服气,老师先给你盖个章,下次表现好再送你礼物,好吗?”他听了后点点头,有些惋惜地叹了口气。
当然问题不是一下就解决的。在接下来一次的复习课,他依然积极举手,但刚坐下来就开始看漫画书,这个时候笔者打铁趁热,又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他一脸尴尬。这时其他小朋友等不及要插嘴,笔者鼓励他:“xxx,你会的,再想想。”他犹豫了几秒,大声地给出了答案。
之后,笔者发现一切都在慢慢改善。笔者渐渐看出他的认真。经常从四楼跑到一楼气喘吁吁的找笔者盖章,向笔者要糖。“疑惑”地问他,“你不是不爱吃糖的吗?”他嘿嘿一笑。
期末模拟考试中这孩子由之前的屡屡不及格,到第一次得了80分。他拿到试卷后,悄悄和笔者说:老师你还没发成绩吧?哼,我要自己和老爸讲这个好消息!哈哈。何止是他,笔者内心也超开心,想着这孩子也是很可爱啊。
四、自我反思
自那以后,笔者开始思考自己有没有试着真正走进他们内心,有没有看清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从而满足他们的需要。作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笔者可能太关注自己的表现了,总是想着“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这个课时怎么设计呢?”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xxx不是不吃糖,而是在那个时候他没有真正信任笔者,认同笔者的权威。而在他得到笔者和大家的认同后,凭着自己的努力争取吃糖才能心安理得。这就让笔者想到在教育学中学到的学生道德品质的反复性与间接性。孩子身上的问题行为,作为老师要不停地提醒他、教育他,帮助他一步步地弱化问题,由大化小,由小化无,想一次性解决,不可能。
短短的几个月,笔者一直在为转换这个后进生而努力,欣喜的是,也收获了成果,学到了很多。他帮笔者认清自己的职能本质在于一切都要考虑孩子的想法,只有孩子有进步,我们教师才能有所发展。这些也都帮助笔者快速适应这个角色。同时,笔者意识到,对于这样的后进生,一味地批评和打压毫无意义,毕竟他对于被惩罚的滋味并不陌生,但如果能找到他的兴奋点或优势,并揪住他的长处大大表扬,增强他的自信心,他就会开始慢慢对这些表扬“上瘾”,为得到表扬去努力,这种结果不是我们都愿意看到的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奋点,笔者作为新老师,应该学会去找到并点亮这些灯塔,这样不仅孩子可以快乐学习,老师也能轻松教学,父母也才能更好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