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理诚信、善做善成的虢国传统文化
杨伟康
虢国,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个特殊邦国。它始封于陕西宝鸡,周厉王、周宣王之际东迁三门峡,始终封于王畿之内,与周王室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孕育了令世人赞叹的历史和文化。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虢国墓地两次大规模考古挖掘,充分展现了虢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揭示了虢国人世代相传的智慧和明礼诚信的人文精神。
虢国作为封国,始终捍卫周王的利益,根据周王的部署多次征战,战功显赫而不居功自傲,显示了明大理、顾大局的精神。早在周文王、周武王时期,虢国的始封君作为他们的执政卿就积极参与了周王室的政治、军事活动,贯彻周王的基本国策和战略设计,享有“勋在王室,藏于盟府”的殊荣。周成王时期,虢公积极参与了历史上著名的东征,战功卓著,班簋、小城簋、 鼎等青铜器铭文均有记载。周懿王时期,虢公率师北伐犬戎;周夷王时期,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周宣王时期,虢季子白,搏伐猃狁于洛之阳;周幽王时期,虢人灭国中之国焦国;周平王时期参与郑组织的伐卫之战;周桓王时期,与郑联军伐宋;周惠王时期,虢国之君参与平息王之颓之乱,奉命讨伐樊皮等等。
虢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显示了其善于钻研、总结经验、善做善成的优良品质。虢国是一个兴起于渭水流域的农业部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辛勤劳作,不断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进行理性总结。虢国人对立春前后的气候、土壤变化有较高水平的科学认识,认为立春日,“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土乃脉发”《国语 · 周语上》,所以各级官吏应及时组织春耕生产。同时,金文和考古发掘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说明,虢国的手工业发达,青铜、人工冶炼、造车、玉器制作等技术尤为突出。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巨大,类型齐全,纹饰多样,年代明确,铭文丰富,既是时代的精品,又是硕大的文化载体。在其制作过程中,既倾注了虢国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汗水,又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研究虢国文化和西周、春秋文化提供了直接、重要的资料,并为中国青铜器断代提供了难得的标准器物。规制恢弘、数量浩繁、排列有序的车马坑,不仅再现了虢国的武勇雄风,而且向人们展示了虢国造车技术的发达。发掘出土的车,从轭到车轮、车厢等全是木制的,各部位之间的结合靠胶筋漆革和青铜配件,所以它工艺水平要求很高。若无高超的技术、细密的工艺,青铜技术与造车技术的结合,就不可能有如此辉煌的造车成就。制造精湛、种类齐全、玲珑剔透的玉器,更反映出虢国人在玉器工艺方面的新发展,达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而虢国墓地出土的铁刃铜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冶铁制器,把我国人工冶铁技术使用的时间提前了100多年,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虢国人在科学方面的勤奋探索精神。从青铜器制造到人工冶铁是一次质的飞跃。虽然虢国铁刃铜器是铜铁并用,人工冶铁和陨铁同时存在,表现出不可争议的原始性和应用范围的局限性,但它毕竟迈开了走向铁器时代的新步伐。比如虢国国君虢季墓中出土的玉柄铁剑 ,将我国人工冶铁史向前推进了至少两个世纪。我国著名青铜器专家、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说:“玉柄铁剑的发现代表了当时生产力技能发展的顶点……中国冶铁史将因这把剑的出土而重新改写。”
居住在虢国土地上的现代三门峡人,在明理诚信、善做善成的传统精神激励下,也在不断创造新的辉煌。1957年,国家建设三门峡黄河大坝,三门峡本土人识大体、顾大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远迁到条件较差的甘肃、青海等地生活。同时为了建设三门峡大坝,全国各地的大量建设者不远万里,来到一穷二白的三门峡小镇,在建设工地上挥洒汗水,落地扎根、生儿育女。1961年,大坝建成后,三门峡由地级市降格为县级市,三门峡以及大批外来干部和建设者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他们不计个人得失、放弃职务待遇,任劳任怨,带领三门峡人奋勇前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现代三门峡人也像天象运行那样一刻也没有停止。三门峡市形成的明理诚信、善做善成的精神,诠释了这座城市的特征、品质、内核和追求,展现了三门峡人干事创业的担当和气魄。实现三门峡梦,要大力弘扬三门峡精神,明“三个自信”、科学发展之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求真求实,干一事成一事。崤函儿女砥砺前行,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在历史的长河中,乘风破浪,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容。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