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指导与应用
刘姝婧
在英语和汉语体系中,旅游文本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做好该文体的翻译,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在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以《库车县旅游概况》为例,分析了怎样利用增译、省译、改写等编译方法来做到对旅游文本的等值翻译,从而进一步总结出该类文本在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目前我国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却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对其旅游景点的翻译却存在更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库车县旅游概况》汉译英为例,不仅是一篇典型的中式旅游景点介绍,还存在许多少数民族专有词汇翻译的问题,要做好这项翻译,首先要对比中英旅游文本的差异,寻求让译文贴近目标读者的方法。
一、旅游文本的中英差异
(一)汉英旅游文本的词汇
其一,汉语旅游指南大量使用四字结构而英文多用词浅易。英文旅游景点介绍多以行文简洁、读者易于接受见长,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提供的服务和旅游项目交代清楚。例如本文的第一段就大量使用了汉语的四字结构如“博大精深”、“气势恢宏”、“得天独厚”等成语,在翻译成英文时就要注意,有些词汇是否累赘,语义是否重复,需要全译还是编译,还是干脆省译?
其二,汉英之间文化对应词少。汉语旅游指南文本中与特定文化有关的词特别多,但这些词在译入语英语中多无对应词,即出现所谓的词汇空白现象。在例文中,“七个突破,建立八个基地和一个中心”、“十五期间”、“ 六大要素协调配套机制”这样中国特色明显的表达,以及“古龟兹文化”、“ 克孜尔千佛洞”、“ 库木吐拉千佛洞”“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等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专有词汇,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汉英旅游文本的修辞差异
中文旅游指南经常采用华丽的修辞而英文则多客观描述。大量的英语旅游文本显示出一个共同特点:侧重于客观的描述,给读者以充足的信息。原文中的诗学语言较多,这就需要译者来进行选择和取舍,绝不能全译。
二、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旅游翻译
旅游文本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诱导行动。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在原语转化为译语的过程中,能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易于理解,形式恰当,吸引读者是检验疑问质量的最终标准。所以信息内容是主要的,语言形式是次要的,翻译策略应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以求得“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
由于汉英旅游指南材料在词汇、句型、修辞等方面的差异体现出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以及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的信息编排方式,决定了汉英旅游文化信息的完全等效传递是不可能的。因此,旅游翻译的原则应突出实用型的特点,应是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而并非等效传递,突出信息的传达效果,即不是对汉语材料进行全译,而是要对原作实施变译。
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操作
(一)功能对等理论下诗学表达如何处理
文本开篇就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很熟悉的诗学表达,用许多排比句,以及成语和其它四字结构构建出的极具气势的一串描写。
“库车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西域文明的荟萃之地,以丰厚的历史沉淀,灿烂的龟兹文化为主题,加之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旅游景点,使库车形成了类型多,品位高,功能全,博大精深,气势恢宏的资源优势,是新疆旅游资源的缩影,有着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第一句“璀璨的明珠,西域文明的荟萃之地”,璀璨的明珠是中国人熟悉的比喻法,而对于外国读者是没有必要的,而“西域文明”是相对外国读者熟悉的信息,突出库车的古老文明。“丰厚的历史沉淀,灿烂的龟兹文化为主题,加之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旅游景点”是中文常用的滥用形容词,为达到增加气势的目的,朗朗上口的效果;对于英文读者,有效的信息是“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最后一句“库车形成了类型多,品位高,功能全,博大精深,气势恢宏的资源优势,是新疆旅游资源的缩影,有着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这里的“类型多,品位高,功能全,博大精深,气势恢宏的资源优势”在中文读者看来也是存在问题,资源优势如何用博大精深和气势恢宏来形容?最后一句应改写,删除不符合句法的修辞。最后译为:
Kuqa,a county on the ancient Silk Road,is a place of confluence of civilizatio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Kuqa enjoys a unique foundation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its historic importance and natural landscape featured by Qiuci culture and ethnic-minority folklore,thus endowing the place with the advantages of diversified landscapes,composing a miniature of Xinjiang tourist resources.
在遇到中式特色的诗学表达时,要做到提取有效信息,删除赘述,对欠缺逻辑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内在逻辑更明显,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二)编译的使用
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文和原文做到深层含义的对等,要求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动性,不拘泥与字面,大胆编译与变译。例如第一段开头的中式描写,译文就采取了适度的编译,从中取出有效信息,剔除无效信息和过度的描写修饰,使这一段描述更具可读性。
编译有时可以是对一些信息的完全删除,比如第二段的“七个突破,建立八个基地和一个中心”,就采用了省译的手法,因为这个表述不仅对外国人是无用信息,对中国读者来说也是不熟悉的。
本文中出现的增译是对一些专有名词,不仅做词面上的解释,还要对其背景和作用做出注释。如第二段出现的“十五”,这个表述在新闻上出现较多,是中外读者较为熟悉的内容,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此译者采取了增译,对内涵进行解释,译为:"tenth five-year" plan(It's an economic plan for the period between 2001 and 2005,approved by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n March).
本篇译文对原文改写不多,原因是译者的主动性和权限有限,如果真正做到有效沟通,那么几乎是对原文的重写,译者要自己去收集信息,加入外国读者关心的资料,重新写就另一篇文本,这在目前的翻译市场是不被接受的。因此现在的编译是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采用增译、省译、适度改写的手段。
(三)专有名词处理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或香港澳门地区地名或人名的翻译不能用汉语拼音,应该用当地的拼音法。比如文中出现的地名“库车、克孜尔、苏巴什”等,不能翻译成“Kuche,Kezier,Subashi”,要根据维语发音译为“Kuqa,Kizil,Subash”。对于外国读者很重要的信息,要多查资料,找到权威译法,比如“涉外宾馆”一词,不能简单译为“hotels for foreign visitors”,而要找到标准译法意为具有接待外宾资质的宾馆“service agencies authorized for recep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四、旅游文本翻译的反思与启示
通过以上理论指导,和具体翻译方法的操作,译文部分地排除了中式行文的影响,但仍然与外国景点介绍存在巨大差别。
其一,英语国家旅游者更期望通过景点介绍了解相关的实用信息,如景点地理位置、交通工具及路线、旅游费用、气候情况、景点开放时间、饮食住宿、购物娱乐等,但是这些具体的信息在原文中均没有提供。
其二,原文的写作风格是机械陈述式的,而外国读者一般读到的景点简介都是“针对一定读者”的,会使用“dear visitors”,“you”,“our”等称谓词,试图建立与读者之间的沟通。
其三,中国人具有“求同性”,喜欢去权威认可的旅游胜地。然而外国人具有“个性”,偏向去原生态景点,因此该篇译文中给出大量的关于景点荣誉和地位的信息也是不需要的。
综上所述,在翻译旅游文本时除了在语言方面克服差异外,最重要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上求同存异。增强译者的主动性,才能达到宣传景点,吸引游客的功能。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