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延长战略机遇期的意义、时机和实践

    郭振家

    

    编者按:三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正在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融入世界秩序,并且已经有能力主动化解风险和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创造了巨大的“战略机遇”。当前,中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其内涵和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如何继续利用推动改革,来维护和延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的改革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在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改革还被赋予哪些担当?针对以上问题,本刊特约两篇相关文章,以供读者思考。

    “战略机遇期”概念是中国政府和领导人深刻把握国际局势发展规律、高屋建瓴审视中国国内外发展环境而提出的。此概念服务于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点明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环境。回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国内外重大形势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动态性特点,也是中国领导人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姿态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把握。

    20世纪80年代关于国际局势的认识事关中国改革开放能否顺利“破冰起航”。1983年2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1985年3月,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了他关于时代主题的思想:“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认识可谓是中国领导人最早关于“战略机遇期”认识的雏形。90年代初期,在冷战结束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不友好的姿态,甚至爆发了严峻的台海危机(1995—1996年)。然而,中国领导人始终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积极申请加入WTO,逐渐融入到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中。?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做出了“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当前,尽管中国的国际环境仍面临较多的“浅滩”和“暗流”,但推动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并不会停歇。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要抢抓“新机遇”的重要思想,因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正在发生变化”。

    概念与意义

    随着中国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世界的发展,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已经息息相关。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国际战略的思考离不开对国际局势的洞察和前瞻。

    一国的外部环境是“好”还是“坏”,是否有利于本国的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不仅取决于该国的外交努力,而且离不开整体的国际大环境。“机遇期”,是说一个国家面临某种时代所赋予的“有利条件”(譬如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就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因经济“滞胀”而导致的产业转移大背景),之所以称之为“机遇”,是因为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常常发生的或曰具有瞬间性特征,没有抓住,就只能“眼睁睁看它溜走了”。“战略”,则更多从全局来把握事态的发展,统筹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也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具有前瞻性和宏观指导性。“战略机遇期”,顾名思义,就是指这样的一段时期,“有利因素”存在且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而这段时期也具有瞬间性的特征。

    “战略机遇期”的提出和研判,对于中国的内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判断存在“战略机遇期”的话,中国可以较为集中力量进行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不至于将大量战略资源用于应对国际局势的干扰。相反地,如果判断存在“战略困境期”,则显然在国际层面存在对中国不利因素的叠加,这些因素不仅会影响国家的安全,还会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届时,国家资源和政策也必将向这些领域倾斜,甚至背离正常的社会经济建设。

    当前延长战略机遇期

    的有利时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战略矛头隐隐指向中国。“9·11”事件使得美国将“反恐”作为战略重心,中国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0年,奥巴马政府提出“战略重心东移”(之后称之为“亚太再平衡”战略)使得东亚的局势呈现复杂化的趋势,美国一度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强化了对中国的制衡态势。那么,中国当前是否存在着战略机遇期?中国是否可以采取主动措施去延长它呢?

    坦率而言,中国对于国际秩序和周边环境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改革开放,首先是中国逐渐融入现存的国际体系,然后才是中国逐渐以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方式塑造它。过去所谓“战略机遇期”,其本质是,中国亟需得到发展,世界局势整体上呈现了对中国有利的态势,中国政府敏锐洞察并且要牢牢把握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则是中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综合国力大为提升,世界局势在中国的参与塑造下仍然可以呈现对中国有利的态势。这种局势的呈现虽然是以一定的客观环境为基础,但是与中国自身的努力和主观能动性是分不开的。因此说,现在的战略机遇期的延长,取决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取决于中国能否以自己的意愿塑造和平的周边和国际环境。

    当前国际局势和中国自身四个方面的重要变化有利于中国延长战略机遇期。

    一是中国力量在不断崛起,国际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中国在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方面,可支配的资源越来越多。在大国关系方面,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建立了战略互信关系,强化了双边的利益互动和价值观交流,尤其与美国共同倡导“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中国加入了诸多的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APEC、G20、东盟10+3、上海合作组织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国当前积极推动亚太自贸区和“一带一路”的建设,创造性地改善了周边环境和强化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二是当前美国和西方国家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相对而言,中国则面对较为广阔的纵横空间。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导致其经济放缓和对外部资金、市场依赖加重,使得中国在新兴大国中受到特别欢迎和重视。再加上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困境将长期化,即便是奥巴马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后,也不得不面对当地崛起的“伊斯兰国”等极端反美势力的存在。美国与俄罗斯因为乌克兰问题上的交恶又凸显了其外交战略的匮乏。美国和西方的实力与其宏大的国际战略目标越来越不匹配,与之相比,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发展机遇和外交空间。

    三是全球化进程趋向保守,中国逐渐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一个舵手。美欧陷入经济危机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大有抬头之势,这尤其不利于世界范围的经济复苏。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表现可圈可点,不仅促进了与美、俄、欧等地区的经贸往来,还加强了对亚太地区、非洲地区、拉美地区的经济支持。2014年11月15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明确表态,中国支持二十国集团成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支持世界银行成立全球基础设施基金,并将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途径,为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作出贡献。中国在推动全球化的发展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是中国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智慧在学术界和政界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就探索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何捭阖纵横、博弈生存。今天,在追求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各国如何在面临矛盾时化解冲突,中国古代以人的哲学为核心,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中国一向有从“天下”视角思考各种问题的传统,中国的历史使命感在新的机遇条件下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国际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延长战略机遇期的实践探索

    20世纪80年代,面对国际复杂局面,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成为中国外交长期以来的圭臬。然而,新时期的国际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新时代呼唤中国外交的“新常态”,延长“战略机遇期”,甚至将“战略机遇期”常态化,考验中国的外交智慧。为此,中国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中国需要不断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某种意义上,战略机遇期与一国的国力是成正比的,国力越强,机遇期越长。中国不仅需要提升中国经济的运行效率和政府的治理能力,还要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有中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引擎,增强了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才能增强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力。

    其次,加强中国理念的输出,进一步树立中国自信。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实际上是中国国情与先进理论的结合。中国不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有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道路的选择,在实践中成熟,在竞争中完善。中国对于国际局势发展和全球化的理解,也秉持着共同发展、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中国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同,将为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继续对外加强经济和贸易联系。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的繁荣,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贡献。强化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实际上也是强化了相互的需要,强化了双方的相互依存感。同样,加强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也增加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例如,2014年11月初,中国政府承诺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筹资400亿美元,彰显了中国政府的务实和负责任的态度。中国在提高自身形象的同时又扩大了地区影响力,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第四,加强中国在世界安全局势中的发言权。当今世界,尽管大多数地区局势平稳,但仍有部分地区的安全稳定尚未实现。而在地区动荡的背后,就闪动着大国干预的影子。美国对中东的不断介入并没有使该地区实现和平稳定,反而因为美国没有充分尊重当地发展状况,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中东,招致当地民众的不满。中国文化传统强调求同存异,包容厚德。中国遵守的是各个地区主要大国发挥主要作用的原则,希望在理性探讨分歧的基础上进行坦诚的对话。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对“战略机遇期”的倚重,未来中国将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当然,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即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有限度原则和协商原则。

    总之,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既是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审时度势的战略考虑,也是随着国力的上升,中国主动开辟有利于自身国际环境的积极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延长“战略机遇期”,可思,可信,可为。

    (第一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第二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刘娟娟)

相关文章!
  • 社会运行中社会亚稳定态成因探

    黄正元 孙 磊[摘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尚未出现根本性对抗境遇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抵牾,社会矛盾增多、各种冲突频发,是社会亚稳定态的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民事诉讼中文书检验存在问题及

    摘 要 民事诉讼中案情多与经济纠纷相关,办案人员往往缺乏基本的文书检验认知,因此需要强化文书检验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民事诉讼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