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比赛带给我的启发
喜欢报名设计比赛,但是不是因为想要得奖而参赛,而是喜欢上了参赛的过程。特别是在有比赛截止日期的压力下,能带动我创作的动力,并且培养我对于日常中灵感的捕捉能力,对于生活上细微的观察能力。其中一些获奖作品,让我有机会出国领奖,无形间帮助我开拓国际视野与累积更多的人脉。更进一步成为国际设计比赛的评审后,让我对设计作品的看法又有另一层面的认识。
在有限的时间压力下,强迫创作的有效方式
每当报名了某些设计比赛,我们都知道每个比赛都有缴交作品的期限,也会负担些报名费用。这些在有限资源内的创作,是一种正向、良性并与自己竞争的压力。压力让人成长,也迫使你探索自己在设计上的极限。以自己为例,每年都会要求自己参加设计竞赛,并要求有新的作品产出,至少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时常将自己放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下,往往激发一些设计上的灵感与设计敏锐度。
培养随时记录灵感的习惯。开拓设计思路
大多数设计师都会随身带着一本笔记本、一支笔或是任何数位纪录工具,纪录生活上的点滴,至少我是有这个习惯的。当下不觉得有特别之处,可能是随手画一个涂鸦、一张草图、不经意听到别人说的一句话、用手机拍下的相片等等。每每翻阅先前的记录,也会不经意的触发出更多的点子。平时应该保持捕捉设计灵感的习惯,并不是为了比赛而准备,而是丰富我们的生活。
利用比赛得奖机会,开扇窗走出去
利用每次设计比赛得奖机会,参加在不同国家举办的设计颁奖典礼,德国红点、iF、美国IDEA、意大利ADesign Awa rd&Competition等等。一趟旅行下来认识不同国家、领域的设计师、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与生活。颁奖典礼可能才短短的半天时间,但是在简短与其他得奖者的对话中,除了认识作品外,更重要的是能认识他们的人、人生观、对于设计的观点。还记得我在美国波士顿IDEA颁奖典礼上,认识GEHealthcare的设计经理,一同聊医疗设计的下一步与未来。另一次在新加坡红点概念奖颁奖典礼上,认识从MIT来的队伍,对于新式轮椅的设计作品交流彼此的看法。比赛当然不只是得奖或是领奖而已,更多的是利用比赛的机会,去了解世界上其他的设计师的想法,并激励自己持续创作的欲望。如果说设计是一个聚焦与发散的过程,设计竞赛则是分享聚焦与发散过程的一个开放式平台。
从参赛者到评审的心态转变
2010的中国台湾新一代毕业设计展,算是第一次的参赛经验。从学校毕业、工作到现在为止,累积了六、七年的实战经验,从竞赛的参赛者到成为设计竞赛的评审,过程转變是一个自我探索与成长的过程。自己作为参赛者,更多的时候是只有考量到作品本身、使用者与作品的关系、作品量产的成本等等因素。但是若从设计评审的角色,考量的因素需要更多了,不能只是作品的美感与实用性考量,在商业可行性、对于社会的包容力、对环境的影响力与永续性,各个层面需要更具有全面性的观点。也正因为有如此的经验,在评价一件作品的好坏时,看法上会更加成熟与全面。
建立设计平台重要性
经历过从参赛者的角色到评审,对于建立一个设计平台与服务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体验。德国的iF与红点国际设计竞赛、美国的IDEA、日本的G-Mark,还有最近兴起的华人金典设计奖(Golden PinDesign Award),都是属于平台设计的例子。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竞技、发挥的舞台,对于公司来说,是一个产品设计的认证平台,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购买商品的指标参考。一个好的平台设计,是属于系统性设计的一环,平台内的组织架构、商业运营模式、市场与品牌经营,平台外的参赛者参赛体验、评审的体验、流程设计等等,是非常复杂的设计,但是相对的其影响力也是相对大。
【分享人】李盛弘
李盛弘是一名设计师、创客、教育爱好者,擅长从各种领域汲取丰富的灵感和视角,开展跨专业团队协作,共同为客户开创新的价值。李盛弘的背景是工业设计和电气工程,他热衷于研究设计及技术在社会中的实践运用,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力,这些都直接启发着他开发问题解决方案的方式。近来,李盛弘还与美国工业师协会(IDSA)合作打造IDSA在亚洲市场的战略、服务和用户体验,并牵头把初步合作框架编制成了他近期出版的《IDSA亚洲蓝图》一书。李盛弘近来还参与了许多组织结构设计方面的工作,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系统影响力。目前,他担任复旦大学和德稻教育(Detao Masters Academy)的产品设计副教授。他的设计作品曾赢得包括美国国际设计杰出奖(IDEA)金奖、德国百灵设计奖(Braun Prize)、美国Core77设计奖、德国红点(Red Dot)金奖(Best of the Best)、星火国际设计奖(Spark Design Award)、欧洲产品设计大奖金奖和德国iF奖在内的诸多奖项。此外,他还曾受邀担任诸多国际设计竞赛评委,包括IDEA、Spark Design Award(星火国际设计奖)、lDA国际设计奖和意大利A设计大奖赛(ADesign Award and Competition)。
他的分享主张是“察觉生活日常细节,言语妙天下,关心世界脉动,用设计力,为社会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