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语境下移动网络直播的时空重塑关系探析
万映红?别君华
【摘要】基于移动直播生成的场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认知。本文基于移动场景、社交场景和视频场景三种具体的场景类型,分析移动网络直播的时间和空间在三种不同场景中的重塑路径。移动场景的开发使碎片化的“中间时间”与“中间空间”投入社会生产,传受双方的适配与互动增强了场景生产力。此外,场景作为移动网络直播的入口,是把握移动互联时代个人行为、社交关系与社会文化的核心。
【关键词】移动直播;场景;时空重塑
【作者单位】万映红,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别君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媒介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不同技术时期的社会文化,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作为当前最为普及的媒介,反映了我们当前时代的文化。移动网络直播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背景下的典型媒介样式。关于移动网络直播,学界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本文采用严小芳在《场景传播视域下的网络直播探析》中对网络直播的界定,即“网络互动直播是依托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环境基础,以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和直播应用程序软件为支撑,基于兴趣形成的网络视频信息实时呈现和交互传播模式”[1]。
具体地说,现阶段的网络直播以视频化为基础,集社交性、移动性于一体,场景作为网络直播的入口,重塑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是管窥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行为、社交关系与社会文化的核心。在场景语境下,根据移动网络直播的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三大特性,笔者提出与之相应的移动场景、社交场景和视频场景三种具体场景类型,分析时间和空间在三种不同场景中的重塑路径。
一、时间、空间和用户构成直播场景三要素
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所著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提出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是场景时代的五大要素[2]。在这五大要素中,社交媒体指向用户的互动关系,大数据、传感器指向用户信息,定位系统指向空间,移动设备指向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可见,场景作为移动传播的核心,是由时间、空间和用户三个要素共同组成的新环境。
1.移动直播三要素
移动设备的普及使时间、空间和用户更加灵活,其移动性同时改变了时间、空间和用户状态。因此,移动直播每一秒生成的影像都重构了主体在时空框架中的位置,改变了个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由于移动直播相较于固网直播更加强调时间上的随时性和空间上的随地性,因此,现阶段的直播从内容上看,突破了以往的只限于唱歌、跳舞的秀场模式,包括户外直播、旅游直播、各类会议和活动的现场直播等,直播的内容得到很大程度的丰富。同时,根据受众需求调整镜头位置,边移动边直播的模式增强了受众的临场感和现场体验。
移动直播时代,用户成为直播内容生产的参与者。通过发送弹幕,用户影响了直播的内容生产方向,送礼物等直播奖励形式甚至起到了把控直播节奏的作用。受众从消费端跃入生产端,与主播一起,成为媒介内容的生产主体。移动直播的灵活便捷和以受众为中心的特点使直播能够跳出单纯娱乐化的藩篱,为主流媒体和政治传播所用。新的传播模式丰富了主流传播的形式,增强了对受众的吸引力,调动了受众的参与热情。
时间、空间和用户作为移动直播三要素,改变了直播内容、形式和互动模式,但深入来看,移动直播通过场景这一要素改变了我们的时空感知,重塑了时空观。
2.场景重塑时空观
从微观来看,在参与移动网络直播时,人们通过手指(触觉)与移动媒体界面连接,使人的意识延伸并连接到新的场景之中,并且,用户通过点击(触觉)移动媒体可同时连接多个场景,并实现不同场景的切换、关闭和保留。未来,人们甚至无须通过触觉,直接通过意识(与传感器连接)就可以完成命令的执行。在这个意义上,移动媒体真正实现了麦克卢汉所说的“中枢神经的延伸”,超越眼睛、耳朵等单个器官的延伸,实现了人整体性的延伸。因此,作为移动网络直播的核心和整体性的虚拟现实,场景更能够吸引人的参与。
从宏观来看,移动网络直播的场景通过联结现实时空与虚拟时空,实现了多元时空或多元情境的并置,空洞、抽象的垂直空间转换为异质的水平空间,“空间作为结晶化的时间(历史),其结构体现着社会实践的展开方式”[3]。即移动直播能够随时随地生成的模式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线性时间观念,时间不再是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延续,而是以空间化的方式呈现。
二、网络直播场景的时空重塑路径
从媒介技术论的视角来看,刘易斯·芒福德早在《技术与文明》中就开始探讨技术变迁对时空的影响。在《帝国与传播》中,伊尼斯提出媒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性,羊皮、黏土等媒介易于保存,具有时间偏向性,而莎草纸等易于运输,具有空间偏向性。麦克卢汉继承了伊尼斯的思想,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信息借助电子媒介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瞬间到达,在此意义上,时间真正消灭了空间。梅羅维茨认为,电子媒介重新组织了社会环境,并削弱了物理地点的重要程度,人们的行为和经验不再完全受制于身处的物理地点,地域消失了,传播技术的进步完成了对物理空间的超越。由此可见,媒介技术进步史其实也是一部时空重塑史。
Web3.0时期的网络直播场景以视频化为基础,具备移动性、社交性两个显要特征。场景作为理解移动直播的入口,重塑了人们的时空感,是分析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和空间重塑路径的关键。
1.视频场景:时空压缩与时空凝固
戴维·哈维提出了“时空压缩”,认为“大众电视所有权与卫星通信的结合使得有可能看到几乎同时从不同空间涌来的各种形象,把不同的空间打碎成电视屏幕上的一系列形象”[4]。移动直播使得异域时空在视频场景中实现随时随地瞬间连线,身在北京20时的人可以和身在美国早上8时的人即时共享情境,时空压缩使“地球村”在更迅速的时间和更广泛的空间内扩展。视频场景使人际活动压缩到时间短暂、空间虚拟的场景之中,视频场景并非消除了空间,而是形成了一种在同一时间连接不同地点的新空间。
移动直播使时空瞬时压缩成为可能,相较于传统直播工具更加便捷,个人能够随手记录身边的场景,并上传至微博等社交软件的个人主页与他人分享。移动网络传输技术的支持和人们天生对具有直观性图像的亲近,使得移动直播成为当今移动媒体的流行趋势。
此外,直播的保存功能使瞬时性和交互性呈现的影像得以保存、分享和回放,直播互动的瞬时性和时空凝固的瞬时性都得到最大化呈现。人们不仅允许他人进入自己的视频场景互动,还能通过进入保存的直播回到过去的时空,重新参与评论。
2.移动场景:流动空间而非物理空间
移动直播摆脱了PC端的限制,使随时随地的直播场景生成成为可能,空间不再是固定位置的物理地点,而是“和通信网络的节点相联系的区域构造,流动空间的结构和意义并不和具体的地点相联系,但是和处理特定通信信息流的通信网络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5]。
流动空间并非是指虚拟空间替代了传统物理意义上的地点,而是指我们对空间认知方式的转变。物理地点并非消失,而是与移动通信网络整合为节点而存在。移动直播允许固定地点接入流动网络之中,将每一个参与移动传播的个人裹挟进通过流动而运作的社会实践中,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个人通过流动空间的互动制造了新的空间,个人的空间位置被个性化,根据个人的特定活动形成场景网络。
3.社交场景:“数据在场”替代“身体在场”
移动直播生成社交场景的功能,使人们脱离相对稳定的社会情境中的交往,进入随时生成的松散联系当中。交往主体从人变成社交账号,而交往方式也不再是面对面的互动,数据在场使移动互联时代的社会交往呈现“在场的缺席”与“缺席的在场”两种形态。
移动直播使人们在身体所在的物理空间和意识所在的空间中拥有选择权,在必要的社交接触和主动选择的社交接触中相互切换。个人虽然维持着物理意义的在场,但是可以随时拿起手机投入另一端的虚拟情境中。人的身体虽然在场,但意识已经分离,到了新的社交场景中。
在此意义上,人们不再受制于共享时间和固有身份,社交场景使社交时空与物理时空分离,使虚拟身份和实际身份分离,个人成为液态社会中漂泊的个体,人际交往丧失了传统社会稳定结构中的凝聚性。
三、直播场景的生产力:传受双方信息适配与互动
1.常规意义上的移动直播生产
移动视频直播相较于PC端直播更具互动性,受众需求成为引导主播内容生产的主要风向标。从移动直播内容来看,现阶段直播仍主打秀场的直播模式,这带来了同质化竞争耗费平台活力的问题。“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场景成为继内容、形式和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6]所以,移动直播内容将向垂直领域深入发展,与电视台、电台等媒介结合,通过个性化服务精准对接场景细分时代的用户需求,使移动直播的内容和商业模式真正对接用户的社交和服务需要。
传统的电商依靠扁平化的文字和图片向消费者介绍产品,而直播场景重塑时空关系,通过实时展示和互动沟通功能满足消费者的立体体验。未来,直播与VR等虚拟技术的结合将进一步优化消费体验,提高传受双方的适配率。可见,垂直内容为移动直播进一步提供了丰富的场景,个性化服务进一步稳固了传授双方的情感关系,移动直播的沉浸式体验最终转化为受众对直播平台的品牌忠诚度。
2.中间时空增强场景生产力
直播场景对“中间时间”和“中间空间”的利用使得移动直播更具有生产力。“每个人的关系角色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的,这就需要以用户为中心(UC),以位置为基准(LBS),以服务为价值(VA)的思路和做法,这个时代要有IT技术、大数据技术,还要有人工智能技术。”[7]在以上技术支持下的直播场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服务性,移动直播与“中间时间”“中间空间”结合,原本“闲置”的“中间时间”和“中间空间”被重新利用起来投入生产之中,深挖用户和内容价值增强了移动直播的生产力。此外,基于用户移动场景,通过大数据技术迅速并准确推送与用户需求相关的内容,可以不断提高用户服务的适配水平,增强用户黏度,培养用户处于中间时空的习惯。
四、直播重塑时空的文化忧思
移动直播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空间感由实境转向虚境,由亲身体验转向媒介体验。场景使具体的时空和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社会走向终结,正如鲍德里亚所言,拟像构成了一个新的超现实世界,超现实世界促成了新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社会文化偏向。
场景作为移动直播时空重塑的核心,改变了人们的时空感知方式。前现代社会的时空感知以家庭生活劳作为标尺;现代社会的时空感知围绕着工厂机械的律动和机器的轰鸣;而在当代社会,手机成为人们时空感知的重要工具。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通过不断生成场景,重塑时空,原有可感知的线性时间成为结构性星丛时间,而流动空间造成了“空间感的丧失”。
空间感的丧失并非是指人或物体所身处的物理空间的丧失,而是指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个人或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达到的物理距离变大,甚至在一个极限内达到所谓的“时间的消逝”,迅速完成对广大空间面积的征服。时间已经不是过去人们认知的“一串念珠式”不断向前发展的时间,而是空间性的时间。借助媒介技术,我们可以完成对时间的安排,场景将时间割裂为一连串永恒的当下。
时空重塑带来文化忧思,首先,不断加速的生活节奏常常会扰乱人们原本的时间安排,媒介技术的升级使当下的时间模式不断冲击着已经确定的规范秩序,人们无法消化超负荷的信息资源。其次,我们的现实世界逐步转变成为一个体验的世界,体验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人开始展开对当下的极致追求,等待的耐心减弱,甚至不愿等待一个需要两秒钟打开的网页。此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界限的消融,打破了工作与学习场景中本应具有的专一性,使娱乐、学习、工作和休闲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前台”和“后台”处于持续变换中。对个人来说,性别身份开始变得模糊,男性与女性气质的融合甚至性别错位现象开始出现,童年进一步消逝,成年与童年界限变得模糊。移动直播使虚拟时空渗入现实时空,使人在虚幻的快感中丧失了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与改造的能力。
五、结语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成为当今我们感知时间和空间的重要工具,场景成为移动传播时空重塑的核心。本文以场景为语境,结合移动直播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的特征分析移动场景、社交场景和移动视频场景的时空重塑路径。物理地点与移动通信网络相连形成新区域构造的“流动空间”和“结构性的星丛时间”是当今社会基本的时空架构,移动场景的开发使PC时代闲置的碎片化“中间时间”与“中间空间”投入社会生产,成为web3.0时代重新激活內容和用户的入口。
直播、短视频、VR和AR等都是基于场景开发的新传播形式,场景也使“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媒体迎来了新机遇。“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其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8]。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移动场景、社交场景和视频场景所构成的虚拟世界中,场景并非是对现实的解构,而是成为建构现实的基本方式,接入场景成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成为理解个人与社会的钥匙。
[1]严小芳. 场景传播视域下的网络直播探析[J]. 新闻界,2016(15).
[2]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1.
[3]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戴维·哈维. 后现代的状况[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曼纽尔·卡斯特.移动通信与社会变迁:全球视角下的传播变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6]彭兰. 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 新闻记者,2015(3).
[7]胡正荣.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融合战略[J]. 传媒评论,2015(4).
[8]约书亚·梅罗维茨.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