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的“治理之道”
2
013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在资本市场、页岩气革命、移动互联网、3D打印技术、智能机器人等科技创新浪潮的带动下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重新踏上缓慢但稳定的增长轨道。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却在众多的不确定性中沉浮跋涉,忍受着增长减速、出口下降、内需不振、劳动力成本上升、就业低迷等重重困难。在此背景下,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奋发有为,面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步入深水区的复杂形势,提出了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新要求,而提高经济治理能力是其中最紧要的一项中心工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纵览全球,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的治理之道无疑是一块必须面对的问路之石。
参看竞合对象
深究美国治理之道的理由有以下三点:首先,美国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外部变量。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美国还是西方发达经济的领头羊,是多个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组织的重要牵头国,是当代世界经济贸易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在双边和多边经济领域里,过去、现在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均深远而巨大。其次,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美国经济是最直接的国际参照物和最主要的经济竞合对手。在对美经济竞争与合作中,熟知其经济治理之道,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国际经济地位和重大利益,完善发展路径、挖掘经济潜力、优化政策设计,对提高经济治理能力,都有切实的应用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混合经济“两手抓”
从经济性质的角度看,早在几十年前,当代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就在其名著《经济学》中指出,美国经济既非计划经济,也绝非纯粹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汇聚了多种经济成分的“混合经济”。在2008年以来的金融大危机中,人们也已经看到了混合在美国经济结构中的多种经济成分,除了私人色彩浓郁的华尔街金融公司、大型跨国公司汽车三巨头,美国政府支持的房地美、房利美[1]等机构也在金融风暴中备受瞩目。此外,“美国国铁”(Amtrak)[2]、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3]、美国邮政服务局(US Postal Service)[4]、美国进出口银行(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5]等大型机构,也是人们熟知的美国政府公司或国有企业。另一类往往被当作社会事业看待的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等活动主体,虽然从事的是非营利活动,但实际上也是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在居民就业、医疗、教育、精神生活、休闲娱乐等领域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美国经验显示,即使对一向偏重自由市场经济道路的西方国家,包容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也是一条有利于稳定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历史经验。这一点,对中国当前正在推进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具有肯定意义。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美国经济的运行之道可以概括为“两手抓”,即“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双管齐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市场之手”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的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而“政府之手”则在市场缺失和失灵的地方发挥关键性的补充、救济和调节作用。除了开展反垄断和反腐败,以及在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大危机的时候出手救急之外,“政府之手”主要是帮助公众得到必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发挥经济正常运转的社会稳定器作用。
在“两手”之间的关系上,“政府之手”是“市场之手”的保护之手,其根本职责是保护“市场之手”安全健康、正常有序、公平合理地充分发挥经济运行作用。在直接的经济治理方面,“政府之手”是“结构之手”,主要在基本制度层面和经济宏观调控领域发挥统领作用,而“市场之手”则是“功能之手”,主要在资源的市场配置层面和微观经济领域发挥作用。[6]
“政府之手”干预“市场之手”的目标只能是保护公平合理的自由竞争秩序,促进创造社会财富的全要素生产力充分运转,维护公众依据各自的生产要素创新生产、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并逐步扩大社会保障,关怀和照顾社会弱势群体,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全面进步。
发挥市场作用的“三件宝”
具体而言,在长期的经济实践中,美国的“市场之手”演绎出三个重点领域,带动美国发展为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这三个重点领域分别是金融、科技和要素市场,堪称是美国治理经济的“三件宝”。
一、金融之宝
首先,来看带动美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宝”——金融。金融是美国经济之帅,地位显要。数据显示:2012年金融业占美国GDP的份额首次超过9%,占全美公司利润的份额超过30%。2013年底美国家庭净资产超过80万亿美元,国内非金融未偿还债务超过42万亿美元。2014年2月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超过4万亿美元,其金融资产实力、债务市场规模和金融流动性均雄冠全球。
但我们要说的重点是金融对美国经济的成功塑造,这取决于其金融产业的治理创新。美国金融业早已不是传统的银行业,传统银行业从里根时期已开始衰落为明日黄花。华尔街的主体已经不是商业银行,主营业务也不是银行储蓄和贷款。美国金融业的核心是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和债券市场,主流业务是公开上市、债券发行、风险投资、对冲基金、保险、清算和结算,利润主要来自于服务收费而不是息差。更重要的是,这一业态变革改变的不只是金融业本身,而且重塑了美国经济运行的资金方式——在供应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渠道从传统的间接融资(银行贷款)转变为风险投资、公开上市和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从而改变了资本的形成模式,倍增了资金供给能力、降低了资金获取成本;在需求端,政府开支从单纯依赖税收转变为兼用公债和主权债,居民消费从依靠收入和储蓄演变为借助房贷、车贷、学生贷和消费信贷,由此扩大了全社会的有效支付能力,提高了消费资金的效能。
换言之,直接融资服务大面积取代储蓄贷款服务,成为金融业的主流业务;信用经济大面积取代货币经济,成为美国经济的主流支付方式。在企业界,最直观的表现是,上市公司成了大企业的主流形式;在社会上,居民储蓄率急剧降低,余钱要么进入投资领域,要么用于消费,极少滞留在生产或消费环节之外。每一分钱都在努力工作,不在投资,就在消费,有闲人没闲钱;其结果就是社会资本形成率高,社会有效消费能力强。
除了融资重心从间接转向直接之外,美国金融业的另一项重点业务——清算和结算——也在鞭策资金高效运转。作为信用经济的中枢,清算和结算服务是保障资金高效、高能运行的关键。该业务的发达与否,直接关系到呆坏账、债务链、供应链和经济整体安全。
下面以薪酬周期为例,来看看清算结算对资金效能的影响。假设在年薪的情况下,职工一年领一次工资,年底拿到全年收入2.4万美元;这笔钱需要应付一年的花销,为了预防意外之需,必须留存大额的备用金,余下能用的钱就很少了,手头紧只能艰苦度日;如果缩短结算周期,将年薪改为月薪,一年领12次工资,每月进账2000元,资金的续航能力相应提高,而时间跨度相应缩小,准备金需求随之降低;如果再将付薪周期从月薪缩短为周薪,一年领52次工资,每周进账500元,只需应付7天时间,发生意外的概率同步下降,必需的准备金就更少了,职工的资金困难随之减缓,而经济安全感却明显提高了。
由此可见,清算和结算业务绝非“朝三暮四”还是“暮四朝三”的简单调期问题,周期和频率的变化能够直接改变流动性状况,深刻影响资金的使用能效。清算周期越长,结算频率越低,则资金的流动性越差,所需的准备金越多,资金的能效越低,企业和职工的手头越紧、感觉越贫穷;反之,效果也相反。
事实上,由于清算和结算业务的发达,美国薪酬的周期多以周薪为主。企业、政府和居民不需要留存过多的现金,同时因为大量使用非现金清算和结算,货币在经济中的流通数量也大为减少,无形中又降低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当然,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使用过度也会有很大危害,2008年的金融危机殷鉴不远。不过,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对任何工具的使用和把控都在于人而非工具,没有必要因噎废食。
二、科技之宝
美国经济的“第二宝”是科技。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是世界第一科技大国,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科技进步不断改变财富的定义和内涵,给经济带来全新的变革。在冶炼知识之前,矿石不是财富;在蒸汽机之前,煤炭不是资源;在内燃机发明之前,石油不是能源;在页岩技术突破之前,没有人料到如今页岩气已占到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44%,而美国天然气价格已经跌至欧洲的三分之一和亚洲的五分之一。国际能源署预计,2015年美国就将超越俄罗斯和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油气生产国。而页岩气革命带来的美国能源自给,正在吸引制造业回归美国,将再次证明科技正在改变全球经济格局。
当今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临界点,移动互联、大数据、3D打印、合成生物、机器人技术、智能电网和智能城市等领域随时可能有突破性进展,从而给全球经济带来革命性影响。而美国仍在这些关键领域里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新一代科技很可能赋予美国经济以全新的机遇和力量。
不过,与美国金融的强大一样,这只是治理之道的结果,而不是治理之道的原因。美国科技强大的根本原因,在于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发展道路:以商业利益吸引研发投入,以商业价值保证研发效益,以应用研发带动基础研究。1790年,联邦政府创立的第二年,美国就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确保科技创新获得必要的商业激励,引导社会力量发展高级生产力。后来随着国力的增长,美国政府也开始赞助军事、医疗、航天、电信等重要领域的科技攻关,但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仍然是企业和社会力量。
企业和社会决定研发投入的根本指针是商业利益。一切从商业中来,到商业中去。一个科技项目,从立项到结束,都由市场说了算。有市场前景,就能吸引资金持续投入,通过商业运作获得回报,乃至开创出新的产业;没有商业价值,就被市场淘汰,避免浪费宝贵的资金和研发力量。科技的商业化换来经济的科技化,科技与商业对冲,资本与创新互动,既保证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率,又确保了经济的领先地位,由此形成富有活力的科技与经济环流。
三、要素市场之宝
当然,强大的经济与科技环流离不开美国经济的“第三宝”——要素市场。美国的要素市场之繁盛发达,雄冠全球。可以说,就要素市场而言,美国经济已经颠覆了传统的生产力要素市场。
传统的生产力要素结构由土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三要素组成。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要素结构不断地深化发展。简言之,土地分化为农地和商业用地,生产资料分化为设备和资本,劳动力分化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又衍生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随着生产力要素结构的复杂化,各种要素在生产力结构中的权重、地位和市场价值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总的趋势是,物的要素从结构的顶部向下流动,资本和人的要素从结构的底部向上攀升:物与人的要素此消彼长,由“物贵人贱”向“物贱人贵”演化。
全新的生产力要素结构,直接对应着美国社会各阶层财富和地位的变化。拥有不同生产力要素禀赋的人,享有不同的财富和地位。早期美国的富豪是大种植园主、钢铁大王、铁路大王、汽车大王,当代巨富是网络大亨、科技大腕、风险资本家和企业高管。最新的生产力要素地位和价值次序,是这样排列的:企业家、资本家、科技家、人才、人力、设备、土地。当然,一切仍在变化中,没有不变的结构,要素之间的竞争始终在推动着生产力要素市场的变化。
治道漫漫其修远
230多年的美国历史,见证了北美洲大陆上最具活力的混合经济发展的篇章,感受了美式“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交相治理,在金融、科技和要素市场等主要利器的推动下创造了全球最强大、最富裕的经济体。其治理之道基于美国自己的国情和背景,值得研究和批判的地方很多,个中经验与教训也未必适合其他国家的情况。
事实上,美国历史上一再爆发的各种经济危机也暴露了美国经济治理之道存在某些固有的缺陷。2008年金融危机及其之后“占领华尔街运动”、“茶党”运动等更凸现了美国经济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公平和正义缺失,公众在大声疾呼更多的关注贫富差距,社会福利保障需要更大的财力倾斜。奥巴马政府的金融改革法案、医疗改革法案和联邦政府关门事件,都是美国治理之道需要做出重要调整的鲜明例证。
当然,与经济治理相辅相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随着现代经济的工业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经济体系需要和能够容纳的就业人口必然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经济越进步,必需的劳动力就越少。工作人口的减少和不工作人口的增长,既符合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文明进步的合理趋势。不过,在社会福利和保障方面,美国的“政府之手”做的并不比欧洲好。当下的美国现实是,美国社会基本稳定,社会压力对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依然可控,因此其推出更有力度的社会保障措施的动力并不强大,这方面能够给我们的借鉴也自然有限。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徐海娜)
[1] 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俗称“两房”,是美国政府赞助企业(GSE,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巨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房地美、房利美于2008年7月身陷700亿美元亏损困境。当年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
[2] 美国国铁,全称国家铁路客运公司(National Railroad Passenger Corporation,Amtrak),是美国经营长途和城际铁路客运的营利性公司。依据《1970年美国铁路客运服务法案》(Rail Passenger Service Act of 1970)建立,其所有的优先权股份都由美国联邦政府所有,并接受政府投资以维持公司运转。公司的运作类似准政府机构,董事会成员皆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而任命。参见官网http://www.amtrak.com/about-amtrak.(上网时间:2014年9月25日)
[3]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成立于1933年5月,是大萧条时代罗斯福总统规划专责解决田纳西河谷一切问题的公共机构。整体规划水土保持、粮食生产、水库、发电、交通等,获得很大的成功,经营至今。参见官网http://www.tvasites.com/home.aspx.(上网时间:2014年9月25日)
[4]美国邮政服务公司( US Postal Service )是一家独立的美国政府代理机构,前身是美国邮政部,1971年改为美国邮政服务公司,国会不再保留规定邮件资费的权力。尽管如此,公司的11个董事会成员中有9名要由美国总统任命。参见其2013年度报告http://about.usps.com/publications/annual-report-comprehensive-statement-2013/annual-report-comprehensive-statement-2013_v2.pdf.(上网时间:2014年9月25日)
[5] 参见美国进出口银行官网http://exim.gov/newsandevents/the-facts-about-ex-im-bank.cfm.(上网时间:2014年9月25日)
[6] 杨会军:《列国志·美国》,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3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