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音乐教育在高等院校中的实践与探索

    王丽娜谷欢

    摘要

    通识音乐教育是现今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是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通识音乐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本文着眼于我国通识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以河北师范大学通识音乐课程——“叩响音乐之门”校园系列音乐鉴赏会的建设与实施为例,进一步探索通识音乐教育课程在高等院校中的運用与实践,为我国高校通识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关键词]通识音乐教育;高等院校;叩响音乐之门;校园音乐鉴赏会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058-04

    收稿日期2019-08-21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8YS032)。)

    作者简介(王丽娜(1966—),女,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谷欢(1995—),女,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家庄050024;北京100048)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教育的创新发展尤为重要。在2016年我国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年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体现出了国家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正是由于通识教育为素质类教育范畴,有些高校对其教育不够重视。通识教育涉及多种学科,就其通识音乐教育而言,也是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大高等院校中,较多院校的通识音乐教育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而授课内容多以视频鉴赏为主。本文通过对河北师范大学通识音乐教育课程“叩响音乐之门”系列校园音乐鉴赏会的课程建设在实践中的运用进行论证与探索。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是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LiberalStudies)又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中外学者对通识教育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但就目前而言没有准确的规范性。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的美国,当时不少学者提出现代大学中的课程太过于专业,割裂了教育的意义,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对各类学科具有相关认知,并且能够将各类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最终目的——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二十世纪开始,通识教育已经遍布欧美地区各大现代学校,并成为其学校的必修科目。追本溯源,通识教育其早在西方文化中显露出来,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后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也与通识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另外还有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甚广,逐渐得到世界各类大学的广泛支持与认可。

    中国也是如此,早在古代便有了通识教育的萌芽。如《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都体现出古代时期也已要求全面发展,多向性选择。就其教育模式而言,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但就其本质而言,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通识教育没有过分的专业性,它可以促使学生选择多样性。

    通识音乐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分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根据我国教育部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我国的通识音乐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指向,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的知识与能力,并且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已经是高等院校通识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通识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通识音乐教育系列课程较之先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所达到的课堂效果也较之以往有所进步。通识音乐教育是具有普及性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教育,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大学生接受音乐的熏陶,提高审美意识与音乐素养,形成健全人格。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标》中指出:“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3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通识音乐教育离其主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远远不够。

    (一)教育模式

    就其目前而言,在初等教育中,大部分中学的音乐课程如形同虚设,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薄弱。而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中,虽然大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开设通识音乐教育系列课程,但所开设的通识音乐教育课程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并且通识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较为单一随性。全国各大高校对通识音乐教育课程关注度较低,尽管我国明确规定各大高校学子必须选修艺术课程,但实际课程中供以选择的课程甚少。另外,高校之间也没有过多交流,能够相互借鉴的课程较少,这也是通识音乐教育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的通识音乐教育课程也仅仅停留在音乐赏析的阶段,视频、音频欣赏成为通识音乐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导致学生不能够了解音乐所表达的深度,也不能够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大部分学生持有选什么课程都无所谓的态度,只要学分,不要收获,这也是当前通识音乐教育模式上的一大缺陷。

    (二)教育目标

    经笔者调研发现,通识音乐教育在各大高等院校中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更缺乏衡量和评判课程教学水平的标准,直接导致教师对教学重点不敏感,学生对音乐知识无触动的尴尬局面。学生不知通识音乐教育意义何在,教师对通识音乐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理解更是远远不够。通识音乐教育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导致了通识音乐教育课程发展的滞后性。

    (三)教学质量

    通识音乐教育整体而言教育质量并不乐观,由于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薄弱,因此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差。音乐选修课多为音乐鉴赏课程,其音乐大多选自中国经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西方古典音乐等,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接受确有一定的难度,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是难上加难。学生对那种隔着屏幕看录像和隔着时空听录音的上课形式不感兴趣,更难以产生共鸣,导致教学质量不佳,因此很难达到通识音乐教育的初衷和教学目标。

    三、通识音乐教育在高等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一)通识音乐课程“叩响音乐之门”校园系列音乐鉴赏会的形式与方法

    2015年9月18日,“叩响音乐之门”系列校园音乐会首场演出“民族管弦乐之声”在河北师范大学真知讲堂隆重启幕。副校长邓明立,纪委书记李榕莅临演出现场。学校机关各处室、各学院负责人、部分教师和各学院学生等800多人一同观看了演出。

    “叩响音乐之门——系列校园音乐鉴赏会”是由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和社会科学处主办,音乐学院承办。包括“民族管弦乐之声”、“交响乐鉴赏指南”、“乐器之王——钢琴”、“走进歌剧圣殿”、“合唱艺术的魅力”、“舞者”等六种形式的校园通识音乐教育课程(统称第二课堂)。此项目积极响应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政策,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音乐认知,提高学生艺术文化素养;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丰富通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拓展通識教育的新途径。“叩响音乐之门”校园音乐鉴赏会,作为学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音乐艺术文化素养教育的活性演示平台,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音乐、了解音乐、喜欢音乐,进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净化心灵。

    每场鉴赏会分为三部分。首先,放映自主拍摄的短片《音乐知礼》(8分22秒),对学生进行音乐会礼仪知识普及;其次,VCR演示,介绍与讲解本场主题内容的基础知识(8—10分钟);最后,赏析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歌剧团、合唱团、舞蹈团等由师生共同组成的艺术实践团体的主题音乐会(约70分钟)。音乐鉴赏会于每学期的3—16教学周的每周五晚19:00,在河北师范大学真知讲堂举行(如遇特殊情况除外)。每个专场各演出一个月,六个专场内容分配在一学年内演出。同时设有学分制度,学生入场需携带一卡通,刷卡计入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次数,以获取相应学分。根据河北师范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按照学校关于第二课堂学分管理的要求,项目票额分配侧重满足一年级本、研层次学生的学业需求,同时兼顾其他各年级的在校生或老师们的需求。一般在一学年内可以让每个学院的学生观看至少不同种类的六场音乐会。

    整体而言,鉴赏会三个部分的设计使其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会演出,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通过对音乐会基本礼仪短片的观赏在笑声中轻松完善自身素质修养;通过对主题内容讲解VCR概述获得理性知识补充;通过对舞台艺术表演的感性鉴赏与深度体会音乐与舞蹈艺术的魅力,以强烈的视、听觉感染力的冲击,影响学生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在每个版块的节目安排上,都尽量将不同时代、风格、体裁、形式的优秀代表性作品囊括其中,以便使观众对VCR主题内容概述部分的理论讲授在剧目鉴赏中得到印证与结合,并获得最直观的感性认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在节目安排上也兼顾本地区“燕赵音乐文化”学科特点和“红色经典传承”内容,承担服务地方特色和校园文化引领的重要作用。

    (二)通识音乐课程“叩响音乐之门”校园系列音乐鉴赏会的内容与实践

    当今社会网络发达,各种信息应接不暇,学生对于网络资讯更是“关怀备至”,反应在课堂上,学生对于各门课程的学习热情有所下降。在大部分学生看来,选修课随便刷刷即可,对于自身发展也是无功无过,学分混够即可。在这种情况下,通识音乐选修课程如果想要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可谓是难上加难。学校必须要根据社会环境给教学带来的冲击做出改变与调整,并且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用。考虑到以上因素,“叩响”音乐鉴赏会做出了相应变革,下面用六大版块对“叩响”音乐鉴赏会的内容进行分别介绍:

    1民族管弦乐之声

    民族管弦乐专场:由学校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倾情奉献。演出开始前,一段精心制作的宣传短片为现场观众简要介绍了民族管弦乐团的基本架构和声部组成,以及几种主要民族乐器,如笙、笛、琵琶、二胡、古筝等。随后,一曲欢快的《庆典序曲》正式拉开了演出的序幕。伴随着朝气蓬勃的《金色年华》、幽婉凄凉的《枉凝眉》,一场引人入胜的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渐入佳境。《战台风》《十面埋伏》《战马奔腾》《地道战》《火车托卡塔》《卷珠帘》《顶嘴》《放驴》《丝绸之路》《民族风》等十余首风格迥异的作品在两位指挥家的引领下被精彩演绎。这些乐曲或大气磅礴,或轻松愉快,或深沉厚重,或清新优雅,使现场观众享受了一场民族管弦乐的饕餮盛宴。演出在民乐经典《花好月圆》的乐曲中落下帷幕。

    2交响音乐鉴赏指南

    交响音乐专场:由学校音乐学院器乐系师生倾情奉献。演出开始前,一段精心制作的知识短片为现场观众简要介绍了交响音乐的发展史、交响乐中每种乐器的音色、特点与功能,以及有关交响乐的基本知识等。演出由热情欢快的《北京喜讯传边寨》拉开了序幕,接着一首《森吉德玛》描绘出森吉德玛这位美貌的姑娘与新疆小伙忠贞不渝的爱情,令人遐想。一首《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双双化蝶的片段表达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交响乐与独唱共同表达对家乡无限依恋的《故园恋》;释放听觉的《铜管交响曲》《门第探戈》;令人为之感动的《天鹅之死》;惆怅百转而又孤寂沧桑的歌剧《乡村骑士》序曲;充满民间歌舞气息的交响合奏曲《惊愕》;熟悉的《经典电影歌曲联奏》;最后在交响乐与演唱结合的《举杯吧,朋友》《我的太阳》等经典乐曲中结束。

    乐器之王——钢琴

    乐器之王·钢琴音乐专场:由学校音乐学院钢琴系师生倾情奉献。演出开始前,一段精心制作的知识短片为现场观众简要介绍了钢琴艺术的发展史和钢琴演奏的基本指法与技法。演出在钢琴系意大利外教:保罗·瓦尔切皮纳演奏的《小步舞曲》的优美琴声中拉开了序幕。伴随着古典乐派的经典作品《土耳其进行曲》和配合默契、心领神会的《C大调钢琴四手联弹奏鸣曲》,一场引人入胜的钢琴音乐会渐入佳境。《致爱丽丝》《月光奏鸣曲》《升c小调即兴幻想曲》《降b小调夜曲》《匈牙利狂想曲》《thecrave》《4分33秒》《牧童短笛》《翻身的日子》《钢琴名曲联奏》《letitgo》《植物大战僵尸》游戏选曲等十余首风格迥异的中外钢琴名曲和钢琴室内乐作品从演奏者的指尖流淌而出。这些乐曲热烈华丽、清新雅致、欢快质朴,让现场观众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演出在钢琴三重奏的优美乐曲中落下帷幕。整场演出一气呵成,将“乐器之王”钢琴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极强的感染力,使现场观众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4走进歌剧圣殿专场

    走进歌剧圣殿专场:由学校音乐学院声乐系师生倾情奉献。演出开始前,一段精心制作的知识短片为观众简要介绍了中外歌剧的起源及其歌剧艺术的发展,讲解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的优秀代表作及其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等。演出在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选段中拉开序幕,杨晓东、关敬陶与众多爱国同胞的抗日热情、以及杨母的大爱等,把观众的思绪带回到那个可歌可泣的年代;铮铮铁骨、浩然正气的中国民族歌剧《江姐》选段;第一部登上国外舞台的歌剧《原野》的片段,揭开社会的一角,感受仇虎的复仇与情爱;经典的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段,了解舰长的威严、玛利亞的善良与真诚和七个活泼的孩子的幸福生活;当今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法国歌剧《卡门》片段,感受吉普赛姑娘卡门的热情奔放与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运用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神话剧形式的《魔笛》选段,通过两个捕鸟人诙谐幽默的表演展现出动人的爱情故事;盛演不衰的歌剧《茶花女》选段既有感人的情节,也有催人泪下的音乐。歌剧专场音乐会随着《饮酒歌》的欢快节奏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5合唱艺术的魅力

    合唱艺术的魅力专场:由学校音乐学院合唱团、河北师大教授合唱团共同奉献。演出开始前,一段精心制作的知识短片为观众简要介绍了合唱的起源以及合唱的类别等。演出以一首南非宗教歌曲《siyahamba》拉开序幕,随后是电影《绿影仙踪》的插曲《Somewhereovertherainbow》;一首《铁砧之歌》表达了吉普赛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热爱;活泼风趣的新疆民歌《阿拉木汗》与表达哈萨克小伙急于见到自己心上人迫切与焦虑的《噶哦丽泰》;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的士兵之歌《街头少年合唱》;女声合唱《可惜不是你》《让我们荡起双桨》;男生合唱《共青团员之歌》《淴淴水》;歌曲联唱《有你的地方是天堂》《菊花台》《隐形的翅膀》《向日葵》;表现时分四季、人之四美的《乐舞繁花》以及教授合唱团带来的《哩哩哩》《山楂树》歌曲,虽然这些都是经典老歌,但经教授合唱团的创新编排,加入了一些肢体表演和情景剧的演绎,使作品焕然一新,让台下观众掌声不断,激动不已;阿卡贝拉演唱组合带来的《yesterday&heyjude》和《平凡之路》,声部紧密配合,感情充沛,令人眼前一亮;由坚定而又鼓舞人心的《Yourisemeup》和《同一首歌》结束本场演出,将合唱艺术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6舞者

    舞者专场:由学校音乐学院舞蹈系师生倾情奉献。演出开始前,一段精心制作的知识短片为观众简要介绍了舞蹈的种类及其风格特点。演出在舞蹈基训课堂的现场展示中拉开了序幕,优美的把杆、伴着舞者身韵和娴熟的技巧将现场观众渐渐引入一场舞蹈的视觉盛宴。接下来的剧目部分,不管是甜美欢快的藏族群舞《玛曲姑娘》、风趣幽默的维吾尔族舞蹈《刀郎》、情深意浓的傣族双人舞《遇》、大气豪放的蒙古族舞蹈《戈壁沙丘》,还是独具古典舞韵味的《袖舞蹁跹》、青春靓丽的当代舞《千红》、冷峻另类的现代舞《寂寞舞者》都让现场观众目不暇接,啧啧称赞,掌声、喝彩声一阵高过一阵;颇具河北地方特色的拉花《花中娇》和民间舞《麦稍黄》更是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演出在动感十足的街舞《weightingold》中落下帷幕。整场演出壮观、绚丽、热情、唯美。

    (三)通识音乐课程“扣响音乐之门”校园系列音乐鉴赏会实施的可行性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名,而音乐与礼更是紧密相连。“知乐则几于礼矣”。据调查发现,关于音乐会上的礼仪学生了解的很少,一般课堂上也不会讲解观看音乐会的礼仪。而在通识音乐教育舞台实践中,学生通过对音乐会基本礼仪短片的观赏,以及被幽默搞笑画面吸引的同时完善了自我观赏礼仪的基础认知。这段由师大教师学子共同出演的短片《音乐知礼》,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分多钟,但是它的教育意义却是巨大的,让学生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礼仪规范常识。每个专场的节目都是经过精心构思与选材并通过积极认真的准备、排练和精心打磨,才在舞台上展现的。为了突出通识音乐教育的特点,舞台表演采取了师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强化了艺术和知识的相互学习与鉴赏,为学生搭建起音乐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桥梁。在这方面河北师范大学目前走在了高校通识音乐教育的前列。同时该项活动也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有力举措。

    以音乐会的形式展开通识音乐课程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歌剧专场中的歌剧片段部分,导演通过精心改编和提炼或用旁白、或用画外音等形式,把整部歌剧的精髓与主题串联起来展现给观众,一部歌剧中虽然只是演出几个片段,但让观众看懂并理解了歌剧的全部内容以及整部歌剧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观看歌剧专场的演出,使学生对歌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改过去对歌剧索然无味或深奥难懂的看法。同时,歌剧中的一些经典音乐、优美唱段以及对角色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等,这些都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不仅弘扬了正能量,更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其中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母和杨晓东被捕后的亲情戏片段就是一部绝好的教材。杨母因怕杨晓东受到敌人的威胁而动摇,为了解除儿子的后顾之忧,在亲切地回忆和嘱咐后,毅然决然地把杨晓东推倒在地,然后跳楼自杀,为革命献出了她宝贵的生命。此时台下许多学生潸然泪下,杨母的大爱和杨晓东的坚强不屈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学生。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现场观看音乐会的形式,近距离接触音乐,能使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之美,这种形式不仅丰富了课堂结构,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更能让思想得到升华,既培养了音乐修养又提升了审美能力。师生们不无感慨地说:这种以“校园系列音乐会”形式建立起的艺术课程,新颖独特,百听不厌,达到了可观的育人效果,是一项创新之举。

    四、“叩响音乐之门”校园系列音乐会项目实施的目标和意义

    通识教育目标何在?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中具有健全品格、全面发展的人。其本质是塑造“自由人”,培养良好品德,这也是在大学教育中应当具备的功能。学校课程中虽然也有这些课程的教学,但对于大学生来说,简单的说教式的思想工作是不愿意接受的。为什么有通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传统政治思想教学所不能到达的地方进行有效填补。

    音乐对于人的发展尤为重要,音乐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多维思维的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对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效果。古往今来,不乏既是帝王、伟人、科学家也是音乐家或者音乐爱好者。如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被人称之为“圣贤”其实他也是一位音乐家。也更有现在熟知的名人,他们是科学家、伟人(如爱迪生、钱学森等)也是音乐爱好者。因为他们认识到音乐的潜在作用。音乐这种特殊载体能够使人体会到人类的美好情感、感悟到人生的价值、感受音乐中的人性之美。

    通识音乐教育是一种以听觉和视觉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一种教育形式,艺术教育不仅具有知识性、综合性的特点,还具有愉悦性、形象性与感染性的鲜明特征。因此,通识音乐教育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审美需求,还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引导学生知善恶、明是非,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生近距离聆听、欣赏、观摩中外音乐大师作品的同时,不仅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还使其仿佛投身其中,在与大师近距离对话的过程中与作品产生共鸣。这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通识音乐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功能。当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或观摩一部剧作时,艺术作品给人以无限遐想和联想丰富的广阔空间,不仅培养了人的形象思维,而且还可以挖掘人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从而提升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河北师范大学“叩响音乐之门”校园系列音乐鉴赏会的实践探索,成功地为通识音乐教育打开了一扇门,并建立起专业与通识教育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实践证明,通识音乐教育在开阔和拓宽高校大学生视野与知识的同时,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内在人文素质、有效引导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和开发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成为新时代高素质创新人才,有着不可低估的实用价值和重要意义。

    注释:

    1(#易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137.

    2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7:92.

    3教育部辦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C.2006.

    4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1:530.

    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86.

    (责任编辑:张洪全))

相关文章!
  • 《改编剧本》的影像叙事建构

    王猛电影被誉为第七艺术,是以影像画面为基础进行叙事创作。在早期,许多电影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方式并不成熟,导致了电影在叙事方面极

  • 浅析白裤瑶舞蹈动作特征

    孙亮【摘 要】“白裤瑶”是广西瑶族的一个小支系,是一个直接由原始社会跨渡到现代社会的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生

  • 刘少牛:我的绘画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家乡属古楚国和古吴国交界之地,战争和文化的冲突,锻就了我的故乡人普遍情感激动热烈,富有战斗性。屈夫子的刚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