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转化的策略探析

    邢新

    摘要:“学困生”是班集体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促进“学困生”在思想品德和智力等方面获得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每位教师工作的难点内容之一。本研究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结合具体的案例,提出“学困生”转化的三种策略:第一,发挥“教师期待”效应;第二,实施差异化教学;第三,构建“学习共同体”,以群体的力量来带动“学困生”的发展。

    关键词:学困生 以人为本 教师期待 差异化教学 学习共同体

    在班级授课制这种集体教学形式的影响下,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差异,以至于部分学生成为班级教育中的“学困生”。如何确保“学困生”在思想品德和智力等方面获得健康发展是教师工作的难点所在。因此,本研究关注“学困生”群体,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对“学困生”转化进行策略探究,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一、“学困生”的界定

    每个班级都存在“学困生”,与“学困生”相似的概念还有“后进生”“差生”。结合相关研究以及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学困生”通常具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学困生”比较典型的特点就是学业成绩不理想。第二,多数“学困生”处于班级的边缘,其意见不受同学与教师重视,因此他们对班集体的归属感相对较弱。第三,部分“学困生”敏感度较高,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第四,“学困生”的类型多样。因为每个个体都具有差异性,所以即使是一个班级中,“学困生”也有多种类型。一些“学困生”认真对待学习,但是学业成绩依旧不理想。也有一些“学困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漠视学习,从而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还有一些“学困生”除了学习成绩不理想外,还可能在品德上存在某种问题。正是因为“学困生”类型多样,所以在促进“学困生”转化时,必须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学生是社会的一部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或多或少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另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网络侵蚀部分学生纯洁无瑕的灵魂。筆者所在的班级中,很多家长反映学生存在放学用手机玩游戏等现象。

    (二)学校教育中的不当行为

    在学校教育方面,个别教师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这样必然会挫伤另外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加强其逆反心理。

    (三)家庭教育中的“失范”行为

    在家庭教育方面,成长在“缺爱型”“溺爱型”“过于严厉型”家庭中的学生容易成为“学困生”。“缺爱型”家庭的孩子可能受到父母没有固定工作、父母离异、父母素质差等因素的影响,而缺少正常的关怀和教育;“溺爱型”家庭的孩子有的是独生子女,有的是隔代照顾,受到溺爱,欲望得到一味满足,导致娇生惯养;“过于严厉型”家庭的家长信奉“棍棒下出孝子”,于是造成子女对父母的怨恨、畏惧和反抗心理。

    (四)“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除了以上原因外,有学者认为部分学生因基本的如尊重、关心、平等、爱护等心理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挫折感和一定的心理障碍,难以融入群体组织生活,以至于各方面发展存在不足。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时,必须认真分析原因,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三、“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

    (一)发挥“教师期待”效应

    教师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期待是挖掘“学困生”潜能的重要方式,可理解为教师相信学生有自我完善的愿望、具备自控调节的能力。

    以笔者班级的一位留守儿童“学困生”WQ为例,在转化过程中,笔者首先分析该“学困生”的特点,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些行为建立对他个人的期待,从而引导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WQ同学的学习心理特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贪玩,完不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这导致其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恶性循环之下他逐渐没有了学习兴趣。其次,家庭教育方面,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发现什么问题只能通过电话教育,施以一些威胁性的言语试图让他听话、认真学习。殊不知对于一个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知识的习得、习惯的改变和养成是需要督促与帮助的。

    为了消除WQ同学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笔者针对他尚能接受教师暗示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利用目光暗示、点头暗示等手段,表达对他认真听课的期待,从而及时提醒他遵守课堂纪律。此外,笔者发现他有所进步就及时表扬,例如:“看,WQ同学今天坐得真端正!”“WQ同学举手真积极,还能当小老师,帮同学解决困难。”……在正确的教师期待下,WQ同学渐渐地喜欢上和笔者接触。笔者对他的期待让他重拾了信心,同学也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这份光荣让他有了归属感,变得更加自信。于是,笔者让其加入了班干部的行列——当纪律委员。这一方面是为了让他起到表率的作用,自觉遵守纪律,从而更好地管理同学;另一方面,在管理同学的同时让他学会沟通、交流、合作,感受到自己也是集体不可或缺的一员。

    (二)实施差异化教学

    第一,进行差异化的课堂提问。一般情况下,成绩优异的学生乐于回答老师的提问,但他们不能“代替”全班同学。因此,在提问题时,笔者会有意识地把基础而简单的问题安排给基础较差、成绩较落后的“学困生”。同时,在讲解知识点时,会注重“学困生”的习得情况。

    第二,捕捉“学困生”学习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指导。在笔者的班级中,WL同学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度不高,但他特别爱听故事。因此,笔者对他进行差异化指导时,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讲一些生动的故事,并介绍一些好的故事书让他看。在班内故事比赛前,给他耐心辅导,并鼓励他大胆练习。在比赛时他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获得二等奖。他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和幸福后,在学习各门功课时学习习惯改变了不少。

    第三,进行分层教学。基于“学困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及理解程度,安排差异化作业,让“学困生”保持学习的激情。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

    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时,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带动“学困生”的发展。因此,引导“学困生”和班级其他学生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在笔者的班级中,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为“1+1同伴互助小组”。“1+1同伴互助小组”是指让学生代替老师,以“小老师”教的方式帮助“学困生”巩固知识。因为学生年龄相仿,并且有共同的生理、心理特征,所以通过“小老师”教这种互助方式,“学困生”易理解也易接受,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例如,在一次自习课上,两个学生就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了问题。F同学表示:“这题我会,我给你讲。”他边讲解边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语言连贯流畅、富有逻辑,一点也不输给老师。不但如此,他还尽职尽责地耐心指导同伴把这道题完完整整地解了出来,而且针对不完善、不对的地方又给予纠正。这个过程中他没有任何的不耐烦,讲得非常专注,让人感觉是那样的明亮。在F同学讲解之后,笔者问另一个学生:“你听懂了吗?他讲得好不好?”那个小男孩很肯定地点头。“那你得感谢你的小老师,是他帮助了你。”还没等小男孩开口,F同学就腼腆地笑着说:“不用谢,嘿嘿!”

    四、总结

    笔者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班级中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育任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学生的每一点变化,都需要教师及时地捕捉,及时地激励与表扬。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不应只凭一时之热情,而应持之以恒,注重抓出成效。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互动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

    吴凤姬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各个学科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也在尝试改变,高中英语也从基础英语转化为应用英语,互动教学

  • 扫天下,何须扫一屋

    甘文昊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精力和时间也是有限的。將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琐碎、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必定碌碌无为,难成大器。“成大事者不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