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村返贫问题的理性思考
张忠良 饶 岌
[摘要]自农村改革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农村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但任务还很艰巨,在反贫的同时出现返贫现象。当前返贫现象在农村还很常见,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应该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民生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地区的和谐发展,防治返贫,实现农民的真正富裕。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返贫;民生建设;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7-0035-0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到2020年农村改革的发展目标任务,其中指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高,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绝对贫困是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是人均收入水平不能维持最基本生活需求的经济现象。消除绝对贫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仅要加强农村扶贫工作,反贫困,还要防止返贫,巩固扶贫的成果。返贫现象在欠发达地区还比较常见。由于特殊的社会经济与地理环境,加上扶贫工作的漏洞,返贫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时,我们应该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建设,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从而达到社会和地区和谐发展。
一、对欠发达地区返贫的认识
1、欠发达地区及其返贫的界定
说到欠发达地区,一般认为就是贫困地区,其实不然,欠发达地区大于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只是欠发达地区的一部分,位居于欠发达地区的最底层,是欠发达地区一种极端表现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贫困是指生活未达到温饱、生产状况呈现出萎缩再生产的特征,按照国际标准就是人均日消费在1美元以下。欠发达地区是相对的。而贫困地区是绝对的,表现在时间上,欠发达比贫困地区延续的时间更为长久,表现在空间上则更为广阔。
通过与贫困地区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欠发达地区是指具有增长潜力,目前还未被挖掘出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还比较滞后的地区。这类地区一般特征: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社会公共事业落后。在我国广大的西南、西北地区都属于欠发达地区。
返贫,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已经脱离贫困的又重新陷入贫困,通常说就是“饱而复饥”、“暖而复寒”的现象。我国西南、西北尚处于欠发达的广大地区,返贫现象较普遍地存在。返贫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属性的概念,要在认识贫困基础上把握返贫。返贫的本质就是贫困。现在国际上的通常做法就是确定一条贫困线,贫困线以上就是非贫困反之就是贫困,据此我们可以说返贫就是已经在贫困线以上的现在重新回到贫困线以下,它是一种动态现象。
2、欠发达地区农村返贫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我们党一直致力于农村的改革发展,始终以促进农村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为主线。尤其是在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收入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从1978年到2007年,越来越多的农村、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但是,在经济成就面前我们还面临着这样的国情,那就是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60%还居住在农村,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非常明显。欠发达地区农村是中国最为落后的地区,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文化生态都比较落后。对于欠发达地区,党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近年来相继取消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税和农村义务教育学费,并加强对农村入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贫困人口从2003年的2300万,下降到2007年的1349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相当小,但从绝对数来看,还有1000多万的庞大规模,并且脱贫的人口返贫比例还相当高。全国统计,我国返贫率在10%左右,就2003这一年我国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多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开发历史上的第一次。返贫人口主要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可以说,欠发达地区农村返贫率还是比较高的,它具有易发性。据有关报道,欠发达地区农村每年都会发生一两次,而且返贫来得快,外界一发生不利因素,马上就会造成贫困的出现,尤其是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返贫的个体普遍存在着身体健康状况差、受教育程度低、收入来源单一、观念落后等个人素质问题。返贫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很多农户经历多次返贫之后他们对脱贫的信心也越来越小,有些甚至陷入宿命论中,这无疑又会增加扶贫的难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返贫比单纯的贫困更具有危害性。返贫将在一定时期长期存在,人们只关心扶贫工作的脱贫致富,很少关心返贫的底数和区域反贫困防御体系的建立,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返贫原因分析
欠发达地区农村返贫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是农民自身的内部原因和社会外部原因共同导致了农村返贫现象的存在。
1、农民自身素质不高是返贫的内在原因
农民自身素质不高主要是指文化技术等基本素质比较低下,由此而导致生产能力供给不足,使其在同等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不能从社会中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收入。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比较落后,人口受教育时间短、质量差,文盲、半文盲比例高。2003年,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宁夏、青海、内蒙古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不到10%,虽然国家实行了免费的义务制教育,但还刚刚起步,效果还不太明显,加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当地资源短缺,即使能完成义务教育也是低水平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仅仅接受了义务教育还是无法适应社会变化的,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低水平的教育使农民无法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非常低,生产的目的仅仅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农业商品率低,导致很难带动劳动收入的快速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土地并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原因。而人的能力素质确是决定贫富的关键因素。”低水平的教育造成人力资源素质的低下,仅仅靠自身努力是难以摆脱贫困的,物质的匮乏制约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改善。大多数农民只有简单朴素的耕作和饲养经验,没有掌握更深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生产率只及城市的1/3左右。同时,农民维权意识、法律意识非常淡薄,一旦涉入劳动力市场,所承担的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很大。与文化素质紧密相连,就是返贫人口思想观念落后。欠发达地区农村位于内陆地区的山区和丘陵地带,与外界联系不是十分便利,人们的思想保守、落后。对于贫困,一些人安于现状,不思进
取,认为这是命运所致,不能有所为,把脱贫与发展寄托于政府,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对于返贫听之任之。在这种心理意识与落后思维的引导下,欠发达地区返贫者数量之多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还比较强烈,思想狭隘守旧,缺乏市场经济的理念,不能适应市场竞争,也不敢面对市场。这些情况都严重束缚返贫人口发展生产,严重影响他们创造自我发展机遇的信心和勇气。一些农村还信奉“多子多福”的观念,有的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超生欲望就增长,结果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导致恶性循环。许多家庭因为超生子女所增加的抚养、教育开支而难以承受,因而重新返贫。
2、欠发达地区农村所处的不利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是造成返贫的重要外部原因
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不能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农民外出务工工作条件艰苦,收入来源也很狭窄。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增收上升千元,而农村居民不到300元,城乡收入差距呈现逐年拉大趋势,当地的投资环境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当地城镇的综合性功能比较低,基础设施跟不上大规模的开发,吸收资本的流入比较困难。欠发达地区尽管资源丰富,但缺乏必要的科技攻关和工业试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无法发挥科技的致富作用。
在地理环境方面,欠发达地区位于我国的第二、第三阶梯,地势高,土壤总体上说比较贫瘠,开发难度很大、交通比较困难、气候资源欠佳、水土资源配合不太好,发展农业无优势。近几十年来,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地荒漠化和半荒漠化,一些地区的盲目开垦,造成了土壤退化,降水少,土地沙漠化严重,沙漠化导致人口迁移,人口聚集造成其他地方生态承载力不堪重负。欠发达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质灾害频频。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国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四川、云南地区发生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上千起,让人防不胜防,给当地的人民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由于落后的社会环境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欠发达地区农村脱贫相当困难,而返贫却相当容易。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到位,很多家庭因病返贫,因学返贫。
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出现了一些漏洞,当地政府对扶贫只注重“输血”忽视“造血”;贫困者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没有得到提高,贫困者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没有实质增强;欠发达地区农民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固定在传统的框架内;一些地方政府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反贫政策出现偏差,只治标不治本;党中央强调求真务实,要求我们的工作从实际情况出发,而一些地方干部仅把扶贫当作他们的临时政绩来抓,扶贫开发缺乏有效的长期战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些都成为返贫的重要原因。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返贫的防治策略
防止欠发达地区农村返贫,是当前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防治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强人文关怀,帮助欠发达地区返贫农民有效融入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方面。
1、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社会民生建设
党的十七大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即民生建设,实施民生建设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也是防止欠发达地区农村返贫的重要手段。民生建设旨在通过对社会财富合理的重新分配,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全面发展,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民生建设内容广泛,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民生建设是欠发达地区亟须的社会建设,内涵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面。
加强教育建设。从欠发达地区返贫的内部原因可以看出,当地教育水平低,以致主体素质低。主体素质主要以知识水平、思想观念为主要形式。因此,提高劳动者素质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发展教育,不仅要推进义务教育,还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高层次的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十七大把教育建设放在民生建设的首位,体现了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水平相当低,教育资源匮乏,文盲率远远高于全国水平。当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义务教育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何况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还是低水平的教育。因此,在保障免费的义务教育实施时,应该加强向高层次教育的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快职业教育的开展,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使劳动者掌握基本知识,重要的是增加了一门基本技能,拓宽了致富的路径。广泛的教育建设有利于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激活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加强就业建设。劳动力过剩是我国的国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将是很长时期内我国社会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就业格局,逐步把人口优势转变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优势。在欠发达地区开展多种就业形式的培训,提高职业技能,使农村困难群众能接近市场的需求,逐渐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实现多种形式的就业。实行向欠发达地区贫困群体倾斜的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同时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保护,完善和落实国家对这些地区的政策,依法维护他们的劳动权益,积极引导非农业人员就业,有步骤有计划地实行,改善其就业环境,逐步改善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
加快医疗体制的改革,推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设施建设。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不能生病,也不敢生病。昂贵的医药费让人望而却步,看病难、看病贵,对于城镇居民来说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更何况是贫困的农民。这些年,因病返贫的比比皆是。加快医疗改革,刻不容缓。欠发达地区农村是我国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健康水平低,一些地区流行很严重的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医疗保险要以农村为重点,逐步扩大范围和比例,减少因病返贫的频率。
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欠发达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来就脆弱的经济遭受严重的打击,许多人口因而返贫。面对自然灾害,除了有效预防,更重要就是加强社会保障,推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农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并逐步开展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避免陷于贫苦不可自拔。
完善当地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欠发达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集聚居住,如云南、四川等。不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有所不同,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当地政府应该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持社会稳定,领导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推动
扶贫工作的开展,发展当地经济,使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是广泛的,是防治返贫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民生建设,用制度保障实施,才能有效防治返贫的继续发生,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思想战略。”防止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返贫,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地广人多,特殊的社会历史发展,导致发展很不平衡,地区间的差距很明显。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面貌长期改变不大,发展缓慢,传统的落后生产方式至今还在延续。当国外为我国东部城市的繁华惊叹时,也为西部地区的落后惊讶。作为我国的落后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当务之急,不仅要扶贫,更要防止返贫。返贫实质就是贫困,摆脱贫困关键在于发展经济,促进人民增收。十七大指出:“中国的一切问题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加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欠发达地区政府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地理环境较差,生态环境很脆弱,土壤贫瘠,在加快发展时应该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都比较丰富,应该找准优势,加快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对于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的地区,应该突出特色,树立品牌。广大发达地区应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合作与扶持,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走群众路线。当地群众是促使欠发达地区农村致富的主力军,是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为了他们。在经济建设中必须把握住以人为本的内涵,推动地区稳步发展。
3、加强人文关怀,帮助欠发达地区返贫农民有效融入社会
有效地防治欠发达地区农民返贫现象的发生,还要加强人文关怀,帮助欠发达地区返贫农民有效融入社会。返贫者从整体上说是一个心理脆弱的群体,自我调节能力差,经受挫折后往往心理失衡,具有较强的失落感,在治理返贫的过程中,除物质上的扶贫外。更需要人文关怀和感情投资。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一些地区的返贫,有部分因为适应不了社会的变化。对于生活丧失信心,失去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尤其在自然灾害过后,更是感到生活无助,人生无常。在防治返贫时,要注意对这些人的心理治疗,精神的贫困有时候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在面对不利的条件时,要帮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困难的处境中不断发扬挖掘自己的聪明才智,不畏艰难,开创美好的人生。贫穷并不可怕,贫困是可以战胜的。
我国欠发达地区返贫将是一个较长期存在的现象,我们要注重长远发展,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式,彻底消除我国的返贫和贫困现象,实现社会的全面小康。
责任编辑宋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