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网络反腐的新特点及得失
王迪
【摘 要】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以及廉政建设的深入推进,网络反腐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关注。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自媒体时代网络反腐呈现出的新特点及其社会层面的得与失,为进一步探索其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媒体 网络反腐 得失
近年来,网络反腐可谓风生水起,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反腐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在助力廉政建设、改良社会风气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从2012年开始,多起影响较大的网络反腐案例相继出现,自媒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分析出自媒体时代网络反腐的一些新特点以及带来的一些社会影响。
一、自媒体及其特点
2003年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严谨的定义:“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化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它们本身的事实、它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①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zone和Weibo。自媒体的主要载体为博客、微博、播客、论坛、即时通讯等,它具有平民性、易操作性、交互性等特点。
二、网络反腐的现状
1、网络反腐的发展
我国的网络反腐,最早可以追溯到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建立网络举报平台。2005年12月28曰,中央纪委、监察部首次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这标志着网上举报正式纳入了官方权威反腐渠道。②2008年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因其“雷人语”被网友人肉,这一年是网络反腐的兴起之年,这一事件也是网络反腐的标志性事件。2009年,“网络反腐”这一词条被收录在《中国党建辞典》里。
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20日这110天时间里,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案件查处栏目总共通报了209名官员违法违纪案件,平均每周就有13名领导干部被组织调查或接受处理。③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反腐的重要途径。网络反腐的形式包括官方网站举报、论坛发帖、发微博等。微博,俨然成为网络反腐的主阵地,自媒体与网络反腐的关系日益紧密。十八大以来,掀起了新一轮的反腐热潮,其中,网络反腐成为了亮点。但由于一些虚假信息以及不理性的网民行动,关于网络反腐的讨论也同时展开,公众逐渐达成了共识:网络反腐只是制度反腐的补充,网络反腐离不开制度化的保障。
2、自媒体时代网络反腐的新特点
(1)广泛的参与性。“陕西安监局长:车祸现场微笑是想让基层同志放松”成为热度最高的单条网络新闻。据统计,当日14时30分,此新闻已有15000余条网友评论。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反腐呈现出广泛的参与性,畅通、便捷、多样化的自媒体平台为网民提供了参与的途径。不管是举报、提供线索、交流、关注、转发还是评论,都可以轻松实现。网络隐匿性以及民意的扩张促进了网民积极发声,实施参与,使用话语权。
(2)反应的迅速性。2012年11月,不雅视频主角从被新浪微博网友举报到重庆纪委确认为雷政富,再到免职和立案调查,耗时仅63个小时,开创了网络反腐新速度。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反腐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快速反应。政府方面,面对问题,及时调查、公布结果;各大媒体对信息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报道,并且适时发表评论,引导舆论;网民无声的转发,有声的评论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事件迅速发酵。迅速的反应来源于自媒体交互强传播快的特点,以及因此带来的强大的舆论热潮。
(3)偶然性与低俗化。目前,反腐报道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低俗化严重,严肃性缺失。反腐报道本是揭发腐败分子腐败行为或对其因腐败行为受到法律制裁的报道,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腐败案情。但是有的网络媒体为了“眼球效益”,故意把反腐报道做成花边新闻。由于反腐报道总是与“钱、权、色”交织在一起,公众的兴趣不一定与反腐焦点完全重合,娱乐化和低俗化会转移舆论的反腐视线让公众过足“戏剧瘾”,从长远来看,娱乐化和低俗化也不利于媒体自身发展,不利于媒体的公信力建设。
三、网络反腐得与失
1、网络反腐之得
(1)促进公民意识觉醒,民众参与国家事务积极性提高。在“表哥”事件之后,又出现了“表嫂”、“表叔”,很多民间的反腐人士认为通过“鉴表”来反腐,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有网友认为,这种行为不够理智,还是要将奢侈与腐败区分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想法,比如“网络反腐狂欢和阴谋论的盛行缘于民众对官员的不信任”,显示出民众对国家事务的深切关注,正是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反腐给予了民众表达的平台。网络举报的隐匿性为深喉式的举报者提供了保护,使知情人敢于揭露真相。公民意识与网络反腐是相互促进的。当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公民教育的缺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互联网在公民意识的启蒙上发挥着日益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论坛、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更是大大促进了这种作用的发挥。以往,惩治腐败是政府的问题,个人至多提供线索,而大众则处在被动接受信息的处境。而在自媒体时代,个人成为独立的传播主体,作为个人的主体同样拥有了发布和传播消息以及公开表达意见的权利,社会的发展、表达平台的多元以及通畅使得不同的声音有了自由表达的渠道,这也为公民参与国家事务提供了契机。一些腐败分子因此落马,令人拍手称快。
(2)全民监督,加快案件处理进程。雷政富从曝出不雅视频到落马只经过了63个小时,可以说这样的处理相当迅速。网络反腐的全民监督大大加快了案件的调查进程。一旦形成了舆论热点,相关部门就会立即调集力量进行调查,一旦公开的信息不够及时准确,就会引发新一轮的舆论“声讨”。每一次的过程都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行动,所有关注事件进展的人,不论是相关媒体、意见领袖还是普通网民,一次关注、评论和转发都是点滴的聚力,监督者数量的提升以及监督力度的加强对于传统的监督机构来说是一种鞭策。
(3)教育官员,纠正不良风气。再费尽心思进行的廉政教育,似乎也比不上现实案例的警醒。十八大以来,有多名官员在网络反腐力量的推动下落马,从“表哥”杨达才的名表到刘铁男学历造假、官商勾结、包养情妇,反面的教材让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无处不在的群众和媒体监督使不少官员产生了畏惧心理。网络监督是对廉政建设的助力,这既是对于腐败案件提供线索的支持,也使得对官员进行全民监督成为可能。一起起网络反腐案件折射出的是现实问题。网友近乎一边倒的形势,折射出的是政务与官员信息公开不足带来的民众对政府及官员的信任度较低。这是一场学习,官员们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以及身为公仆的使命。由于网络媒体揭发而落马的官员与日俱增,很多官员开始惧怕网络监督的威力。据人民网和《人民论坛》杂志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有70%的网民认为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高居榜首,占60%。④可以看出,媒介的反腐报道具有一定的警示启迪作用。
(4)推动反腐廉政建设良性发展。举报者之所以纷纷投向网络渠道,透露出的是传统举报方式的弱化。相比传统举报方式,网络举报更为便捷,也更为安全。无需实名,无需拥有过多的证据,只要能引起关注,就会有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如果举报内容属实,被举报者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网络反腐只是制度反腐的补充,确保网络反腐的作用更好地得到发挥则离不开制度化的保障,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关注,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的设立正是完善网络反腐制度建设的探索和开端。
2、网络反腐之失
(1)举报者动机复杂,事件真实性不能保证。公开报道显示,利用网络手段反映官员腐败的案例正逐年增加。《2012年微博年度报告》显示,在24起影响较大的网络反腐案例中,有9起属于谣言误传,占37.5%。网络反腐具有低门槛与非实名制的特点,一些言论太过随意,某些人甚至借此造谣生事、打击对手、敲诈勒索,不明真相的网民被煽动,一些无辜者遭到误伤。爆料人为了保护自己,常常拒绝透露其真实信息,也因此信息的真实性无法考证、责任无法追究,加之网络举报者动机复杂,也带来了信息准确性不足的问题。
(2)疯狂转载形成舆论压力,造成媒体审判。举报曹阜忠的帖子先是在天涯论坛得到了关注和评论,有网友将此转发到了微博,微博的大量转发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更多网民的参与,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这是一个网络反腐的典型案例。通过自媒体的交互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转发、评论、关注,并且,往往在接收到信息之时,会对事件进行预判。因为爆料者的细节充实的叙述导致大部分民众在调查结果出来以前就对曹阜忠定下了罪名。合理的解释和辩解也会招致质疑和责难。由于缺乏奖惩机制,虚假举报信息往往很难消除,情绪化的网友会质疑辟谣和澄清,认为这是对官员的一种“掩护”。由于微博具有匿名性、低门槛的特点,发布出来的消息也是真假难辨,有的甚至是谣言,但在网络引起关注之后,相关部门就必须承受压力,不遗余力地展开调查,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也使一部分无辜的人承受舆论的压力。
(3)低俗化倾向严重,造成习惯性质疑等副作用。网络反腐娱乐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互联网事实。“网络反腐”从出现开始,就是一场由公众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公共事件。一边是政府部门的严肃应对,另一面却是网络空间中嬉笑怒骂的“狂欢”。这一点从“雷冠希”、“表哥”、这些调侃意味浓重的符号化称谓就可见一斑,几乎每个案件主角都被冠以这种带有戏谑口吻的头衔。一方面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大众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举报者内心情绪的一种表达。更不用说那些网民们争相发挥创作才华的嘲讽段子、PS照片、网络歌曲等。□
参考文献
①赵勇,《“自媒体”时代的共识引导》[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
②张亚明,《中国网络反腐机制: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J].《燕山大学学报》,2010(4)
③盛卉、刘早,《中纪委2014年反腐大数据:“打虎拍蝇”每周13名》,[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
/0421/c99014-24924324.html
④汪冬莲,《有多少官员恐惧网络》,[EB/OL].http://gs.people.com.cn/GB/
183343/11583355.html.
(作者:南京政治学院13队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摘 要】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以及廉政建设的深入推进,网络反腐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关注。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自媒体时代网络反腐呈现出的新特点及其社会层面的得与失,为进一步探索其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媒体 网络反腐 得失
近年来,网络反腐可谓风生水起,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反腐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在助力廉政建设、改良社会风气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从2012年开始,多起影响较大的网络反腐案例相继出现,自媒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分析出自媒体时代网络反腐的一些新特点以及带来的一些社会影响。
一、自媒体及其特点
2003年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严谨的定义:“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化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它们本身的事实、它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①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zone和Weibo。自媒体的主要载体为博客、微博、播客、论坛、即时通讯等,它具有平民性、易操作性、交互性等特点。
二、网络反腐的现状
1、网络反腐的发展
我国的网络反腐,最早可以追溯到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建立网络举报平台。2005年12月28曰,中央纪委、监察部首次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这标志着网上举报正式纳入了官方权威反腐渠道。②2008年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因其“雷人语”被网友人肉,这一年是网络反腐的兴起之年,这一事件也是网络反腐的标志性事件。2009年,“网络反腐”这一词条被收录在《中国党建辞典》里。
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20日这110天时间里,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案件查处栏目总共通报了209名官员违法违纪案件,平均每周就有13名领导干部被组织调查或接受处理。③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反腐的重要途径。网络反腐的形式包括官方网站举报、论坛发帖、发微博等。微博,俨然成为网络反腐的主阵地,自媒体与网络反腐的关系日益紧密。十八大以来,掀起了新一轮的反腐热潮,其中,网络反腐成为了亮点。但由于一些虚假信息以及不理性的网民行动,关于网络反腐的讨论也同时展开,公众逐渐达成了共识:网络反腐只是制度反腐的补充,网络反腐离不开制度化的保障。
2、自媒体时代网络反腐的新特点
(1)广泛的参与性。“陕西安监局长:车祸现场微笑是想让基层同志放松”成为热度最高的单条网络新闻。据统计,当日14时30分,此新闻已有15000余条网友评论。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反腐呈现出广泛的参与性,畅通、便捷、多样化的自媒体平台为网民提供了参与的途径。不管是举报、提供线索、交流、关注、转发还是评论,都可以轻松实现。网络隐匿性以及民意的扩张促进了网民积极发声,实施参与,使用话语权。
(2)反应的迅速性。2012年11月,不雅视频主角从被新浪微博网友举报到重庆纪委确认为雷政富,再到免职和立案调查,耗时仅63个小时,开创了网络反腐新速度。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反腐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快速反应。政府方面,面对问题,及时调查、公布结果;各大媒体对信息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报道,并且适时发表评论,引导舆论;网民无声的转发,有声的评论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事件迅速发酵。迅速的反应来源于自媒体交互强传播快的特点,以及因此带来的强大的舆论热潮。
(3)偶然性与低俗化。目前,反腐报道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低俗化严重,严肃性缺失。反腐报道本是揭发腐败分子腐败行为或对其因腐败行为受到法律制裁的报道,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腐败案情。但是有的网络媒体为了“眼球效益”,故意把反腐报道做成花边新闻。由于反腐报道总是与“钱、权、色”交织在一起,公众的兴趣不一定与反腐焦点完全重合,娱乐化和低俗化会转移舆论的反腐视线让公众过足“戏剧瘾”,从长远来看,娱乐化和低俗化也不利于媒体自身发展,不利于媒体的公信力建设。
三、网络反腐得与失
1、网络反腐之得
(1)促进公民意识觉醒,民众参与国家事务积极性提高。在“表哥”事件之后,又出现了“表嫂”、“表叔”,很多民间的反腐人士认为通过“鉴表”来反腐,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有网友认为,这种行为不够理智,还是要将奢侈与腐败区分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想法,比如“网络反腐狂欢和阴谋论的盛行缘于民众对官员的不信任”,显示出民众对国家事务的深切关注,正是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反腐给予了民众表达的平台。网络举报的隐匿性为深喉式的举报者提供了保护,使知情人敢于揭露真相。公民意识与网络反腐是相互促进的。当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公民教育的缺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互联网在公民意识的启蒙上发挥着日益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论坛、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更是大大促进了这种作用的发挥。以往,惩治腐败是政府的问题,个人至多提供线索,而大众则处在被动接受信息的处境。而在自媒体时代,个人成为独立的传播主体,作为个人的主体同样拥有了发布和传播消息以及公开表达意见的权利,社会的发展、表达平台的多元以及通畅使得不同的声音有了自由表达的渠道,这也为公民参与国家事务提供了契机。一些腐败分子因此落马,令人拍手称快。
(2)全民监督,加快案件处理进程。雷政富从曝出不雅视频到落马只经过了63个小时,可以说这样的处理相当迅速。网络反腐的全民监督大大加快了案件的调查进程。一旦形成了舆论热点,相关部门就会立即调集力量进行调查,一旦公开的信息不够及时准确,就会引发新一轮的舆论“声讨”。每一次的过程都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行动,所有关注事件进展的人,不论是相关媒体、意见领袖还是普通网民,一次关注、评论和转发都是点滴的聚力,监督者数量的提升以及监督力度的加强对于传统的监督机构来说是一种鞭策。
(3)教育官员,纠正不良风气。再费尽心思进行的廉政教育,似乎也比不上现实案例的警醒。十八大以来,有多名官员在网络反腐力量的推动下落马,从“表哥”杨达才的名表到刘铁男学历造假、官商勾结、包养情妇,反面的教材让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无处不在的群众和媒体监督使不少官员产生了畏惧心理。网络监督是对廉政建设的助力,这既是对于腐败案件提供线索的支持,也使得对官员进行全民监督成为可能。一起起网络反腐案件折射出的是现实问题。网友近乎一边倒的形势,折射出的是政务与官员信息公开不足带来的民众对政府及官员的信任度较低。这是一场学习,官员们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以及身为公仆的使命。由于网络媒体揭发而落马的官员与日俱增,很多官员开始惧怕网络监督的威力。据人民网和《人民论坛》杂志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有70%的网民认为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高居榜首,占60%。④可以看出,媒介的反腐报道具有一定的警示启迪作用。
(4)推动反腐廉政建设良性发展。举报者之所以纷纷投向网络渠道,透露出的是传统举报方式的弱化。相比传统举报方式,网络举报更为便捷,也更为安全。无需实名,无需拥有过多的证据,只要能引起关注,就会有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如果举报内容属实,被举报者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网络反腐只是制度反腐的补充,确保网络反腐的作用更好地得到发挥则离不开制度化的保障,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关注,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的设立正是完善网络反腐制度建设的探索和开端。
2、网络反腐之失
(1)举报者动机复杂,事件真实性不能保证。公开报道显示,利用网络手段反映官员腐败的案例正逐年增加。《2012年微博年度报告》显示,在24起影响较大的网络反腐案例中,有9起属于谣言误传,占37.5%。网络反腐具有低门槛与非实名制的特点,一些言论太过随意,某些人甚至借此造谣生事、打击对手、敲诈勒索,不明真相的网民被煽动,一些无辜者遭到误伤。爆料人为了保护自己,常常拒绝透露其真实信息,也因此信息的真实性无法考证、责任无法追究,加之网络举报者动机复杂,也带来了信息准确性不足的问题。
(2)疯狂转载形成舆论压力,造成媒体审判。举报曹阜忠的帖子先是在天涯论坛得到了关注和评论,有网友将此转发到了微博,微博的大量转发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更多网民的参与,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这是一个网络反腐的典型案例。通过自媒体的交互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转发、评论、关注,并且,往往在接收到信息之时,会对事件进行预判。因为爆料者的细节充实的叙述导致大部分民众在调查结果出来以前就对曹阜忠定下了罪名。合理的解释和辩解也会招致质疑和责难。由于缺乏奖惩机制,虚假举报信息往往很难消除,情绪化的网友会质疑辟谣和澄清,认为这是对官员的一种“掩护”。由于微博具有匿名性、低门槛的特点,发布出来的消息也是真假难辨,有的甚至是谣言,但在网络引起关注之后,相关部门就必须承受压力,不遗余力地展开调查,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也使一部分无辜的人承受舆论的压力。
(3)低俗化倾向严重,造成习惯性质疑等副作用。网络反腐娱乐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互联网事实。“网络反腐”从出现开始,就是一场由公众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公共事件。一边是政府部门的严肃应对,另一面却是网络空间中嬉笑怒骂的“狂欢”。这一点从“雷冠希”、“表哥”、这些调侃意味浓重的符号化称谓就可见一斑,几乎每个案件主角都被冠以这种带有戏谑口吻的头衔。一方面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大众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举报者内心情绪的一种表达。更不用说那些网民们争相发挥创作才华的嘲讽段子、PS照片、网络歌曲等。□
参考文献
①赵勇,《“自媒体”时代的共识引导》[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
②张亚明,《中国网络反腐机制: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J].《燕山大学学报》,2010(4)
③盛卉、刘早,《中纪委2014年反腐大数据:“打虎拍蝇”每周13名》,[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
/0421/c99014-24924324.html
④汪冬莲,《有多少官员恐惧网络》,[EB/OL].http://gs.people.com.cn/GB/
183343/11583355.html.
(作者:南京政治学院13队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