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的“活化石”在闪烁

    斯琴夫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它即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反映,又是社会的变迁,民族融合的写照。地名之所以属于文化是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风土民情和古今史证,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地名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最典型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反映。对地名的保护和发掘对一个地区的文化旅游建设是何等的重要。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全,即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确定,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来加以保护和继承。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发掘自己的文化发展潜力。作为祖国大西北开发建设的热土——柴达木,其原始地名的保护与发掘整理,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其由来,显得那么的重要和迫在眉睫。作为柴达木人,我们自己不仅要了解柴达木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还要对一些逐渐消失的地名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

    一、德令哈:金色的世界

    德令哈系蒙古语,全称 “阿里腾德令哈”,是“金色的世界”之意。很早以前指的是现在的柯鲁柯镇德令哈村一带,现在包括乌兰干沟村以东至德令哈农场、巴音河岸边。关于这个地名的来历,在当地蒙古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

    很早以前固始汗率兵从新疆乌鲁木齐一带迁移至青藏高原定居,建立统一的青藏高原执政主体——和硕特王国。当时固始汗给自己的八台吉划分青海湖周围广阔的草原为封地。那时可汗的八台吉对于自己所拥有的草场情况一点也不清楚,纷纷派人察看自己所分到的草场地形地貌。派到德令哈一带的人员看到这片金色的戈壁滩,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于是回去就给部落头人汇报:我们所去的那个地方,水草茂盛,恰逢金色八月,那里的景色十分迷人,气候宜人,两边环绕着群山,中间是一片空旷草场,满地金黄色的芨芨草,地势平坦,周围有美丽的湖泊和茂盛的芦苇草,看样子,那里一般情况下不会遭到大的自然灾害,是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部落头人听了使者的汇报后,非常兴奋,喜出望外,倍加思索后就说:“苍生天给我们部落赏赐了这片宝地,那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阿里腾德令哈吧,我们的王爷府就建在那儿”。从此这个地名就诞生了,定名为“阿里腾德令哈”,并且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后来人们为了简便,简称“德令哈”,把“阿里腾”这个形容词给省略掉了。蒙古语至今仍然称之为“阿里腾德令哈”。

    为了更好地诠释“德令哈”这个地名的由来,有必要说明当时定居在这里的部落背景。

    公元1725年清朝政府在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中划界编旗时,将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第八个儿子桑噶尔加编为左翼右旗,即可鲁沟贝子(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汉文文史资料中的规范写法是:“可鲁沟旗”,故以下就沿用这个写法)旗。据有关史书记载,此时该旗的疆域为北至伊克柴达木,南至库鲁克,西至鄂果图尔(今乌呼图勒),东至哈拉诺尔(今哈拉湖)一带。后因人口增加和牲畜发展,其疆域不断扩大。到公元1929年,甘青两省分设时,可鲁沟旗的疆域一直往东、西、北不同的方向不断扩展,西至安南柏儿山(今阿尔金山),东至陶赖河,北至安西、嘉峪关,东南与柯可贝子旗,西南与宗加旗,西北与台吉乃扎萨克旗为界,是青海蒙古和硕特21个旗中疆域面积最辽阔的旗。当今的行政界限来说,原可鲁沟旗疆域包括现在的冷湖行委、大柴旦行委、德令哈市及甘肃的肃北县。

    公元1941年,可鲁沟旗辖属的9个陶海(等于现在的乡一级)都遭受哈萨克民族的抢劫掠夺,蒙哈两个民族纠纷严重,协力王阿格亚被抓捕,旗王苏南木旺吉勒向东逃难,从此可鲁沟旗王爷无力对本旗蒙古人进行管理和疆域控制。劫后余生的旗民逼迫四处逃散,各自寻找避难之处,可鲁沟旗处于解体状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原属可鲁沟旗所辖的马海,柴达木(今柴旦)、戈壁、怀头他拉和郭里木德(今尕海)5个陶海牧地基础上成立了德令哈县,隶属青海省管辖。色尔腾(今花海子)、夏尔郭勒金、马场和扎萨克、乌呼图勒、马鬃山蒙古人,在一个叫“鱼儿红”的地方成立了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隶属甘肃省管辖。原可鲁沟旗的疆域一分为二,甘肃、青海两省各占一半。

    原可鲁沟旗王爷府所在地,也就是现在的德令哈村。在这里,当时还建立了该旗9个陶海全民信奉的最大的黄教寺院——阿里腾德令哈寺。这里就成了整个可鲁沟旗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当时那里建造的建筑有可鲁沟旗王爷府两层小楼及部分行房和相房,高高的围墙以及该旗最大的阿里腾德令哈寺院。据老人们回忆所述,这里的建筑群在1941年后的蒙哈两个民族纠纷中被损坏,但主要建筑物完整地保留到文化大革命初期。后来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完全被破坏,再后来,除了残留的部分院墙外什么也没有。

    自50年代初期起,在巴音河岸边建立起新的行政区——德令哈县——德令哈区,后又改为德令哈镇(属乌兰县管辖),1988年撤镇建德令哈市。就这样“阿里腾德令哈”这个名字慢慢往东移到巴音河岸边。人们为了简便,把“阿里腾”这个形容词淡化,习惯称之为“德令哈”了。而原名称唯一保留完整的是阿里腾德令哈寺院这个圣地了。该寺恢复新建的位置就座落于现德令哈市河东幸福路退休院柯鲁沟大板怀抱里,这里现已成为德令哈市旅游景点及当地信教群众的朝拜圣地。

    二、巴音郭勒:富饶的河

    巴音河——德令哈市的母亲河,发源于伊克拉(伊克阿尔)高原牧场的郭钦郭尔班夏哈里根,也叫“哈拉腾雪山”。“巴音河”是蒙语和汉语的结合名称,蒙语叫“巴音郭勒”,汉语意译为“富饶的河”。“巴音”是富饶的意思,“郭勒”是河的意思。巴音河的上游有很多条小河,如乌兰哈达河,哈尔哈达河,洪格勒河,阿尔亚马特河等大小河流。从宗务隆山背后那一带旷阔大板的河流就开始叫“巴音河”,一直穿流畜集峡、德令哈市中心、郭里木德、戈壁,最后涌入柯鲁克湖。

    为何把这条河叫“巴音郭勒”呢?为此,笔者访问了当地几位蒙古族老人。他们的说法基本归统于:巴音郭勒是一条很多条河流汇集成的河,上中下游至少有二十几条大小河流。而蒙古人习惯于称事物为“巴音”什么什么的,比如“巴音艾理”(富裕的户),“巴音库恩”(富人),“巴音山”(富饶的山)等等,那么,巴音郭勒就是富饶的河了。

    老人们还指出:没有巴音郭勒就没有阿里腾德令哈,也没有柯鲁克湖和托素湖,也不可能有郭里木德(指现在的尕海地区)和戈壁草原,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够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下来,并代代繁衍生息到今天,多亏这条伟大的母亲河。这样一条养育了我们的河不叫“巴音郭勒”,还能叫什么河呢?

    三、伊克拉不等于伊克阿尔

    伊克拉,是以德令哈市卡格图山、宗务隆山脉以北,当金山、祁连山脉以西南之间的几万平方公里空旷的原野,蒙古人习惯称之为“伊克阿尔”(yke ar)。但现在汉语音译中形成“伊克拉”,这与蒙古名称的本音有较大差距。有的朋友开玩笑说,“你们德令哈也有个伊拉克吗?”对这儿的地方不熟悉的人,乍一听“伊克拉”这个名字就难免听成“伊拉克”。蒙古人自己也察觉“伊克拉”听起来非常不雅,是个庸俗的词语,而且不慎就会伤害民族情感。而且真正蒙古名字叫“伊克阿尔”,意思为“大山背面”、“伊克”是“大”的意思,“阿尔”是“背面或后面”的意思,全译就是“大背面”之意。蒙古人“身背后”叫“毕音阿尔”,“山背面”叫“务隆阿尔”,那么“伊克阿尔”就是“大背边”的意思。现在的汉语谐音写法“伊克拉”和蒙语叫法“伊克阿尔”,虽只有一两字差别,但本语音不准,很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解。笔者建议有关地名管理及民语翻译部门对这个地名要澄清原意,规范音译成“伊克阿尔”。

    四、怀头他拉:北边的青稞

    怀头他拉,位于柯鲁克湖西北边。很早以前柯鲁沟旗唯一能种庄稼的地方。据考证,直到解放前夕,可鲁沟部落疆域虽然很辽阔,但能种庄稼的地方确实不多。最早开垦的地方就是怀头他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现在的德农一带及巴音河村一带开过垦,但由于当时的年代不安动荡,未能很好地种植起来,而后撂荒。据老人们回忆,怀头他拉很早就种地成功,至于哪个时期开始开垦的人们并不太清楚,大概就是丹木登群克尔王爷时期就开垦的(十九世纪末)。当时柯鲁沟王爷发动旗民在这开垦种青稞为主的农作物,因此当地人习惯称这个地方为“怀头他日牙”(蒙语hot tarya)。汉语意思为“北边种庄稼的地方”,直接寓意为“北边的青稞”。“怀头”是“北边”的意思,“他日牙”是“青稞”的意思。后汉语习惯音译成“怀头他拉”。蒙古人青稞叫“可可他日牙”或简称“他日牙”。麦子叫“布物达”。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蒙古人的主要粮食就是青稞(他日牙)炒面——糌粑。从这个语意中就不难理解怀头他拉这个地名的来历了。当时可鲁沟王爷每年秋季发动戈壁等附近的旗民收割青稞并库存在王爷的仓库。当时王爷仓库就建在这儿,有数十间土坯房,在解放前蒙哈民族纠纷中被烧成灰。

    五、托素湖:像酥油一样滋润

    托素湖的“托素”系蒙古语,意为“酥油”的意思,蒙古语确切的称呼为“托孙恩诺尔”(tosun nor),“诺尔”是“湖”的意思。现在习惯音译为“托素湖”。湖的北边有高峻的雅丹地貌,那里有神秘的外星人遗址,山的最高处有原可鲁沟旗最大的敖包——巴音查汗敖包。“巴音查汗敖包”汉语意思为“富饶白色的敖包”。而现在有的文章和书刊中记载成“巴音诺瓦”是不准确的。这是一座有历史的神圣敖包,在可鲁沟部落百姓心目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每年农历六月中旬全体部落百姓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场面非常壮观。现在,德令哈地区的蒙古族百姓每年也在此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这座敖包,规矩很严密,与其它敖包祭祀也有不同,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祭奠时,女性不能上敖包。关于这个戒律还有传说,就不在详说了。

    托素湖是酥油湖,在当地牧民心目中非常神圣的净湖。关于托素湖名称的来历有很多说法。老人们说,到湖边不能大声喧哗,更不能说脏话,不能在湖边洗刷脏东西。他们认为,这是神湖,不能也不敢冒犯神灵。

    传说中提到,当地牧民为了五蓄兴旺,幸福安康,每年祭敖包的同时祭拜神湖,祈祷一年风调雨顺,期盼生活就像甘甜的乳汁一样甜美,所以这个湖叫“酥油湖”(托孙恩诺尔)。还有一个传说中叙说,当地牧民在每年春季到来之际,都要到湖边捡湖水里侵泡的小石子和浪涛留下的白色泡沐带回家里,放进打酥油的木桶里,与奶子和酸奶混合一起打酥油,这样打出来的酥油又多又甜,所以这个湖叫“托孙恩诺尔”——“酥油湖”。在一首歌词里就这样美誉:托素湖波浪吻数星空/敖包山上飘逸着吉祥的哈达……

    六、柯鲁克湖及神牛的传说

    柯鲁克湖,蒙语“库尔勒克诺尔”(kur luge nor)音译而成的名字。汉语意为“水草丰美的湖”。由于现在汉语音译不准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写法。对此,在前面已叙述过,就不在这重复。

    传说柯鲁克湖里有神牛。每当春天到来之际,有时,早晨挤奶的家妇就能听到湖里神牛“哞哞”的叫声。如谁家的媳妇能有幸听到湖里传出来的神牛叫声,那就是一件非常吉祥的事。这家今后就会牛羊繁盛,收获倍增,风调雨顺,幸福安康。老人们说,这个传说一点也不假。到现在也是如此,在湖边放牧的很多牧民都能听到过湖里传出的牛叫声。据说,每当春季到来,鸟儿产卵,芦苇萌芽,牛羊赶吃嫩草,牧民开始挤奶打酥油时,有时早晨就能听到湖里传出来的牛叫声。

    据说,上世纪初戈壁陶海有个叫席林白斋桑和元宝斋桑的两户富裕人家。这两户家牛群在全旗里都很出名。平时这两家就相互攀比牛膘,比牛群数量,比钱财,非得见个高低,评个差距。这样比来比去,总是元宝斋桑处处得胜,使席林白斋桑很气馁。元宝斋桑的真名本不是这个名,他俩比势时元宝斋桑在豹皮垫子上落满元宝让席林白斋桑看个够,让他难堪。所以,全陶海人都呼他为元宝斋桑。有一天早晨,席林白斋桑在牛群里转悠时意外地发现,在他家牛群里来了个像鸽子般体格,玻璃般角的小型的牛,正在他家牛群里戏耍,牛群围着她“哞哞”叫。从那以后,过了一两年席林白斋桑家的牛群繁衍到一千多头,从此超过元宝斋桑家的牛群数,遥遥领先。老人们说这不是传说,他们俩家的后代都知道此事。

    戈壁历来是可鲁沟王爷的固定牧场。原草场仅靠柯鲁克湖东南边。据说柯鲁沟旗九个陶海里戈壁陶海的牛的品种和数量,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在柴达木八旗里最出名,很容易繁衍。老人们说,这与柯鲁克湖里的神牛传说有关,并且柯鲁克湖茂密的芦苇草及滋润的湿地草垫更有密切的关系。为此,我曾在一着歌词里写到:柯鲁克湖水映蓝天/水草丰美甲天下……

    七、黑石山名字的由来

    黑石山(水库),原来这个地方蒙古语叫“哈日鸟祖尔”(har wuzur),就是“黑尖的山”的意思。“黑石山”就是蒙古语的大概意思翻译过来形成的新名字。就是黑石山水库建成起形成的新名称。蒙古语至今叫“哈日乌祖尔”。黑石山的石头黑色为主,故叫哈日乌祖尔。这里山崖里有很多植物化石,现在也能找到部分痕迹。

    八、宗务隆:北面的山

    宗务隆,系蒙古语,是“北边(面)的山”的意思,蒙语全称“宗恩务勒”(zun wula)。这是个典型的以方位来命名的地名。而蒙古语中方位名称特别多。如巴隆务勒(西边的山),宗亚布尔(北边的雅丹地貌)。

    九、陶斯图:酥油般肥沃的地

    陶斯图(tos tu),系蒙古语,意思为“油油的地”或“酥油般肥沃的地”。这里托素湖的“托素”和陶斯图的“陶斯”,蒙语的意思完全一样。只是汉语音译不同而形成的两种写法。它位于宗务隆山察汗乌素以西的旷阔的大板。为什么这个地方叫“陶斯图”,在牧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

    早年这里水草丰盛,山顶上长年白雪皑皑,一年四季潺潺溪流不断,春季满山生机盎然,像铺垫绿色的地毯,比任何地方更早地绿起来。到了夏季遍地盛开五颜六色的花朵和各种各样的中草药,每条沟和山梁上千百年的古柏树茂盛,像似遮住天空,各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草药丛里羊群出没不着影。所以这里的羊群一年四季肥壮,一般不宜遭灾。牧民们常年累月随时能够吃上新鲜奶制品。更为传奇的是,这里的母羊群中有相当一部分还能产双胞胎羔,有的母羊一年能两次产羊羔,有的两岁的小母羊也比一般生育期超前产羔。牧民们说,这是因为这里的山水处处是宝,是个像酥油一样肥沃的土地。牧民们非常感激苍天,给他们恩赐了这块宝地,所以起了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陶斯图”——“酥油地”。现已成为德令哈工业园碱业行业主要的原料——石灰石产地,当然由于污染及滥开采较重,现已很难看到往日的迷人景色。

    十、察汗乌苏:纯净的白水

    察汗乌苏(chahan wuso),位于宗务隆山白水河,系蒙古语,汉语意为“白水”。现已习惯称“白水河”,原蒙古名字在汉语文字里已消失,一惯称“白水河”。它发源于宗务隆柏树山,流入巴音河,上游建立了白水河水电站。“白水河”这个名字是蒙语名称“察汗乌苏”的直译。老人们说,这个河叫“察汗乌苏”是因为这里的水源是白色的,由于水质特别好,河床里常年侵泡的石头上留住了一层层厚厚的白垢,当地民间医人把它铲下来,作为蒙药的一种药料加到药方里。为何水源是白色的呢?它与人们平时饮用的水色确是不太一样。据业内人士分析,整个宗务隆山脉是个各种矿物含量聚集的地方,特别是石灰石资源非常丰富,常年从山崖下流出的水本身就带着对人体有用的钙锌等矿物成分,所以这里的水源是纯白色的。

    十一、尕海:黑色的小湖

    尕海,这个名字来源于蒙古语的“巴尕哈拉诺尔”(baga hara nor)。汉语意为“黑色的小湖”。当地百姓用汉语表述时,一般把“湖”称为“海”。故译成“尕海”。为何把这个湖叫“巴尕哈拉诺尔”呢?因为伊克阿尔(伊克拉)的哈拉湖,蒙古人称“伊克哈拉诺尔”(yke hara nor),这两湖正好一大(伊克)一小(巴尕),而恰巧两湖都是咸水湖,远处看,湖水呈深黑色,故形象地命名为“伊克哈拉诺尔”和“巴尕哈拉诺尔”,这是个相对应而起的名字。现已习惯简称“尕海”和“哈拉湖”。

    十二、野马滩名字的由来

    野马滩位于德令哈市以东,指原315国道两旁东西长30余公里的广阔的原野(属畜集乡草场)。蒙古语称之为“胡仑唐给印柯德”(houlun tang geyn kede),意为“野马滩”。

    野马滩就是以蒙古语的意思直接翻译而形成的名字。蒙语里至今仍然叫“胡仑唐给印柯德”。据说,这个汉文名字是解放后才慢慢形成的。那么为何这里叫野马滩?据老人们回忆,直到解放前后,这里整个是个野生动物王国,尤其是处处可见成群的野马群,多的有上百匹,少的也有几十匹。有时逢到风调雨顺的季节,这里就常有一群群野马出没,景色十分壮观,故这里叫“胡仑唐给印柯德”——“野马滩”。

    十三、敖包山:肺脏似的敖包

    敖包山位于德令哈市西南,新火车站南边,指的是那片平滩上一座独立的小山包。蒙古语全称“傲西格敖包”(aoxige aobao),意思为“肺”似的敖包。这是根据这座小山的形状和山色及山项的敖包而起的名字。不管近还是远,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它的形状真的像个肺脏。小山顶上有座祭奠的敖包。这是原可鲁沟旗郭里木德(郭里木)陶海祭祀敖包。故当地牧民称之为“郭里木德傲西格敖包”。但现在的相关文书里已简称“敖包山”。

    这里值得记录的是,据老人们回忆,原来这座敖包山西南脚下,有个半月亮形状的自然通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由于周边地区开垦或种树的需要专门在山脚下掘土(据说这里的土质非常好)时,把那个小通道给破坏了。关于那个小通道的作用,在当地牧民中有这样一个说法:旧时,如羊群里蔓延什么流行病疫的话把羊群赶到那座小通道前一只一只的过,就会抵御病疫的扩散和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不需去考证,这也许是游牧民族崇尚自然的一种美丽的“谎言”。

    (作者单位:海西州人民政府)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潘江雪:真爱梦想的同行者

    陈小玮“有些事儿,你只要经历过,就一定知道该去做什么。”被藏区孩子生存现状刺痛了的潘江雪,决定行动起来。八年前,潘江雪辞职投身公益。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