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王刚
摘? 要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导入环节常存在偏离教学目标、导入材料缺乏新颖性、过分追求趣味性、导入方式缺乏灵活性以及省略导入环节等问题。结合教学实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同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教学目标;Excel
中图分类号:G633.67?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3-0106-02
1 前言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导入不但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投入新知的探索之中。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由于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因而课堂教学的导入既要遵循针对性、简洁性、趣味性、灵活性、启发性等基本的导入原则,又要考虑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但笔者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导入忽视了这些问题,影响了导入的效率,需要引起重视。为此,笔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同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引起同行的注意。
2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方面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机房,而机房中软件资源丰富,很多机房还提供了互联网环境。这些资源虽然为课堂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但也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挑战,如上网聊天、游戏等很容易使一些学生迷恋,出现无心上课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二是初中信息技术课一般安排在上午第四节课,或者是下午第一、二节课,都是学生最易疲劳和瞌睡的时间,很容易出现精神不集中、注意力涣散。
从这几点来讲,信息技术课的导入环节更加重要,只有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课堂导入,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游戏、聊天、瞌睡中拉回课堂,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学习,使课堂教学按照预设的教学设计顺利进行。
3 信息技术教学中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偏离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脱节? 课堂导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而导入环节需要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以促使学生通过导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学习内容;切忌用与教学目标和内容不符的内容导入,否则会给学生错误的引导。如“Excel数据的排序和筛选”一课,教学目标是“理解排序、筛选的意义;掌握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的方法;能利用这些操作解决实际生活中数据管理与分析的问题”。但在一节公开课上,因为正值我国“嫦娥四号”发射成功,所以教师在导入时先让学生观看“嫦娥四号”发射的片段,然后说:“飞船发射时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Excel就能处理大量的数据,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Excel的两种重要功能:排序和筛选。”
这位教师的初衷是利用时事热点进行导入,意图是好的,但导入的内容“嫦娥四号”发射与“Excel的排序和筛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而偏离了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脱节。为此,建议导入时注意展示的情境与本课的教学内容之间高度关联,能够明确体现教学目标。有了目标,学生才知道下一步学习时应该围绕哪些知识进行思考。
在这方面,另一位教师的导入就很好。他先播放一組有关奥运会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然后问学生:“是否还记得当年北京奥运会奖牌的情况?”学生纷纷发言,气氛热烈。此时教师出示奖牌榜,再问:“你能把金牌的数目按从多到少排序并选出奖牌总数在40~100枚之间的所有国家吗?”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北京奥运会奖牌榜进行数据处理的欲望,自然地引出“如何用Excel给数据排序和筛选”这一教学目标,效果很好。
导入材料缺乏新颖性,不易引发学生兴趣? 趣味性是课堂导入的基本原则之一,而导入材料的新颖性是趣味性的基础。只有选用新颖的材料,才能增强导入的趣味性。但在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使用的导入材料缺乏新颖性,导致课堂导入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海报制作”时,有位教师把上海世博会作为导入材料,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再让学生看图片,最后以“今天学习海报制作,宣传世博会”引出课题。
一般来说,生动具体或学生熟悉的材料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上述案例中,这个教师所选择的材料表面看意义重大,但细看就会发现,这种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学生并不熟悉,是教师强加上去的,而学生并不急切地想弄清楚,不能自发产生学习动机。为此,建议在选择导入素材时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尽量选择那些时代性强、贴近大多数学生实际生活且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材料。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增强导入效果,顺利把学生引导到课堂学习中。
过分追求趣味性,占用时间过多? 导入虽然讲究趣味性,但前提是具备简洁性。简洁是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目的是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未行,趣已浓”的效果。一般来说,导入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以三分钟为宜,尽量不要超过五分钟,以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教学主要内容。但在教学中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过分追求情境渲染,致使导入过程用时过长。如在一节“视频的编辑”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播放了一段周杰伦的演唱会片段;看到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又播放了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MTV让学生随唱,播放后进入正题,已用时13分钟。
导入仅仅是个引子,而不是主要教学内容。这个导入设计既冗长又重复,显然是过分强调趣味性而忽视了导入的简洁性。这样的导入方式既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又容易使学生长时间处于亢奋的情绪中,从而影响课堂的主题教学。因此,建议在设计导入时注意情境的长短一定要适度,既要保证学生能入情入境,又要能使学生快速走出情境进入学习状态、思考教学内容,不能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而过分渲染气氛,更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喜欢玩”“喜欢热闹”的心理而忽视简洁性,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导入方式一成不变,缺乏灵活性? 虽然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导入也没有固定的套路,但如果千篇一律,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某信息技术教师从初一到初三采用的导入方法都是一成不变的复习导入法,致使学生上课时无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
一个导入方式再好,如果每节课都用,一是时间久了容易失去新鲜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文不对题”,容易产生偏离教学目标以及与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如这位教师采用复习导入法,虽然在某些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但常用的话,既会减弱其作用,也会违背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原则。因此,建议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导入方式。
如在教学“文件查找”一课时,可根据学生喜欢打游戏的特点,采用谈话法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在计算机上打游戏,有时候桌面上的快捷方式不小心删掉了,就不能打开这个游戏了,怎么办呢?通过学习‘查找文件就可找到游戏。”因为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所以这种直白的导入方式不但能使学生产生急切的心情,而且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在教学“计算机病毒”时,由于涉及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基本防治方法等理论知识,如果单纯以相关知识点导入,就会显得很枯燥,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如果采用故事法导入,通过讲述计算机病毒引发的事例,就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先讲述“1988年11月2日,由于病毒入侵,美国国防部六千多台计算机突然停止运行,造成经济损失9600万美元”这一故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就可以顺利地导入新课,达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省略导入环节,直奔主题?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学生既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又需要通过上机操作来培养应用能力。由于目前每班每周只有一节课,时间紧、任务重,因而很多教师就采用了“省略导入环节,直奔主题”的做法。如在教学“插入图片”时,有位教师一上课就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弄得学生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直接导入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目的是直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让学生的思维很快定位,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进入对教学内容的探索。但直接导入并不是省略导入,如果省略导入环节,不但使整堂课不完整,更会使课堂教学缺乏过渡,显得突兀,使学生对上课失去期待,上课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要在优化导入环节上下功夫,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而省略导入环节。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只要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积累,灵活地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导入方式,就能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收到预期的效果,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高峰.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探讨[J].教育艺术,1999(5):31-32.
[2]边楚女.对信息技術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电教,2011(Z1):60-63.
[3]赵虎.信息技术课堂导入艺术[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8):21-23.
[4]高赟.采用优化情境导入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华章,2013(25):281.
[5]毕莹.数字故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2.
[6]尹爽.主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7]顾俊桃.浅析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56):132.
[8]刘建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策略的实践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7):7832-7833,7838.
[9]刁韵.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3):112-114.
[10]刘家振.浅谈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J].新课程,2017(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