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
2016年9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历时3年完成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主 持 人:本刊记者 刘 波
本期嘉宾:长垣县实验中学校长 杨秉义
许昌实验中学校长 牛振亭
长葛市新区实验学校副校长 汪红敏
郑州市第四十四中学副校长 刘长庚
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记者: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我们该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它与之前开展的素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又有何异同?
杨秉义:当年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并没有给出具有实效性的实施办法和可以具体测量的指标,经过多年的推行,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成效并不理想。相对而言,素质教育在小学发展得较好,百花齐放;初中、高中阶段的学校基本上仍是千校一面,狠抓考试成绩仍然是这些学校不懈努力的方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將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明确了内涵、细化了标准,成为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因此,我认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素质教育的深化、细化和再出发,体现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趋势。
牛振亭:核心素养应该是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深化。长期以来,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分轻能”的现象,仍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以智育代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开展体音美活动等同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呈现出“盲人摸象”的态势。核心素养的概念是对素质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梳理和明晰,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也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汪红敏: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重点解决的就是第二轮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也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刘长庚:核心素养提出之前,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素质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相对而言,较为宏观,缺乏具体目标维度的支撑,在落实上也存在种种现实困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长期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语境下进行的一项补充性工作,长久以来并未形成教育合力,效果大打折扣。核心素养顺应了时代需求,是对立德树人的有力回应,是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
回归素养的核心本位
记者:那么,在学校教育中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
杨秉义:首先,学校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确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方案。其次,要实现学习方式的改革,当前就是要通过课堂改革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传统的重知识技能转变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生活素养、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通过锤炼学校文化品格,在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育人是学生素养的源泉,要通过学校文化设计来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并将文化设计融入到课程、学科、课堂、活动和管理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牛振亭:首先,落实核心素养,学校要整体推动。核心素养是对育人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核心素养在学校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和校本化方向努力,与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包括进行结构整合、内容整合,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其次,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文化为载体。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我校立足实际,提出了以“责任担当”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最后,落实核心素养,教师是关键。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自身具备相应的核心素养,才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教师在观念上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并在行动上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育的方方面面。
汪红敏: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必备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解决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问题。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学校要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刘长庚:核心素养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是一个系统,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必须通过培训、校本研修等形式,使得核心素养与我们的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之间都建立起有效的对接,使得学校领导者的课程领导力和学校教师的课程执行力都得到一个较好的提升,使核心素养与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所要求的素养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在管理、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落实,而不是开一门核心素养课程,专门地去落实核心素养。那与核心素养本身也是相悖的。
实现核心素养的校本化
记者: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杨秉义: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校情和办学优势,因校制宜,制定实施措施。比如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和多年的沉淀,形成了养正文化、学生自治、多彩社团三个办学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深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养正就是涵养正道,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正能量,做一个“品正博学、体健多艺、志存高远”的阳光少年,这是立德树人的要求。学生自治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多彩社团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培养兴趣、健全人格,实现个性发展。
牛振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经过实践的探索,打造自己的育人特色。具体到我校,我们在核心素养提出前,就已经制定了学生培养目标:体魄强健,人格完善,知识丰富,能力多元,善于创新,善于沟通,有责任意识,有家国情怀,有科学素养,有人文精神。这与核心素养高度吻合。我们倾全体师生之力,进行了普通高中责任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积极加强以“责任与担当”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落实核心素养的有力探索。
汪红敏:落实核心素养,注重课程开发,推行专题教育或专题探究。核心素养标准很多很细,在落实过程中,要在深入細致学习领会核心素养具体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和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学校和当地教育资源,设计开发形式多样的课程和探究主题,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引导,实现逐步提高和逐步转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分类分层地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刘长庚:核心素养的落实必须是校本化的,每一所学校都需要基于核心素养规划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创客教育、社团活动等,根据科学的方法,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科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落实“四基”要求,一步一步地去落实。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循序渐进地去研究、思考、探索和行动,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现实的。
探索实现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记者:您认为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在哪里?您所在的学校进行了哪些探索?
杨秉义: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学制规划内容过多、难度过大、负担过重、学制过长,并不适合学生的发展。二是实现学习变革。学校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仍是课堂,要根据核心素养细则重新审视并改进完善学校的课堂改革体系。三是改变评价体系。如果仍以分数选拔人才,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难免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落实。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赢得未来,校训是:为成功人生做准备。校训和理念保持高度一致。初中阶段需要为将来成功做哪些准备呢?那就是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效的学习策略、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德、创新的精神和受益一生的兴趣特长。我校所有的工作都以此为中心进行规划设计,不蔓不枝。尽管还有很多工作不够完善,我觉得这也算是对核心素养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实践。
牛振亭:学生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项。我认为,责任担当是这6大核心素养的支撑点。所谓责任担当,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对自己所承担的事情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地完成。责任担当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一个人的心智、格局和胸怀,一个人对待人生和生命环境的态度。一个缺少责任担当的人能够成才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责任担当是连接6大核心素养的红线,是6大核心的支撑点和着力点。落实了责任担当这个核心素养,其他的核心素养就会迎刃而解。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普通高中责任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通过三个维度精心打造以责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实施责任教育,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是从学校维度,从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价值观、学生培养目标等育人理念中提炼形成了责任理念文化,主要突出责任、担当、勤勉、奉献、爱与和谐、诚信、友善等教育元素,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师生人人熟记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落实到了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责任制度文化。完善责任环境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班级、科室、寝室、餐厅等文化,为环境育人创设条件。
二是从教师角度,对教师提出“三负责”的目标要求:对教育事业负责,对教师职业负责,对学生负责,主要通过精神引领、榜样引路、名家指导、开展活动等方面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们建立了教师业务成长激励机制。第一,组建名师工作室,引领优秀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搭建平台。第二,通过政策鼓励,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第三,通过专业引领,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快速成长。
三是从学生维度,确立学生责任目标体系:针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世界6个方面,学校编纂并实施了“责任教育”校本课程。通过分层推进、实践活动、家校联合和反馈评价等方式,全面实施责任教育。我们召开主题班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特色。
汪红敏: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要把核心素养的理念和目标尽快转化为学校、师生、家长的理念和目标。实现这一关键的最佳途径是把核心素养的理念和目标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各位家长统一的、明确的意识和方向。
我们学校在学习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后,重新完善、丰富了学校文化和培养目标的内涵。我们在对学校校训“博爱、责任、荣誉”的诠释中,对“博爱”的诠释添加了“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人文情怀”的文化基础的内容;对“责任”的诠释添加了“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的内容。
“师生幸福,人民满意”是我们的办学目标。我们结合核心素养的6大方面要求,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充实为师生幸福、人民满意的具体标准,使我们的办学目标更具前瞻性,更具可行性。
围绕“幸福”主题,我们还在不断深入开展幸福课堂、幸福体育、幸福社团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的探索和落实。
刘长庚: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一在课堂,二在课程,关键是教师。我校基于核心素养及学校培养目标,按照“5个目标维度”设置了3大类10小类课程,对学校的创客教育、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规划,在课堂教学中主张深度学习和学科融合,在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上力求与核心素养相关联对照,做出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责 编 再 澜)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主 持 人:本刊记者 刘 波
本期嘉宾:长垣县实验中学校长 杨秉义
许昌实验中学校长 牛振亭
长葛市新区实验学校副校长 汪红敏
郑州市第四十四中学副校长 刘长庚
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记者: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我们该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它与之前开展的素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又有何异同?
杨秉义:当年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并没有给出具有实效性的实施办法和可以具体测量的指标,经过多年的推行,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成效并不理想。相对而言,素质教育在小学发展得较好,百花齐放;初中、高中阶段的学校基本上仍是千校一面,狠抓考试成绩仍然是这些学校不懈努力的方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將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并明确了内涵、细化了标准,成为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因此,我认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素质教育的深化、细化和再出发,体现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趋势。
牛振亭:核心素养应该是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深化。长期以来,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分轻能”的现象,仍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以智育代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开展体音美活动等同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呈现出“盲人摸象”的态势。核心素养的概念是对素质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梳理和明晰,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也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汪红敏: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重点解决的就是第二轮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也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刘长庚:核心素养提出之前,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素质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相对而言,较为宏观,缺乏具体目标维度的支撑,在落实上也存在种种现实困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长期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语境下进行的一项补充性工作,长久以来并未形成教育合力,效果大打折扣。核心素养顺应了时代需求,是对立德树人的有力回应,是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
回归素养的核心本位
记者:那么,在学校教育中该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
杨秉义:首先,学校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确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方案。其次,要实现学习方式的改革,当前就是要通过课堂改革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传统的重知识技能转变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生活素养、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通过锤炼学校文化品格,在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育人是学生素养的源泉,要通过学校文化设计来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并将文化设计融入到课程、学科、课堂、活动和管理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牛振亭:首先,落实核心素养,学校要整体推动。核心素养是对育人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核心素养在学校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和校本化方向努力,与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包括进行结构整合、内容整合,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其次,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文化为载体。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我校立足实际,提出了以“责任担当”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最后,落实核心素养,教师是关键。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自身具备相应的核心素养,才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教师在观念上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并在行动上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育的方方面面。
汪红敏: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必备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解决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问题。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学校要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刘长庚:核心素养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是一个系统,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必须通过培训、校本研修等形式,使得核心素养与我们的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之间都建立起有效的对接,使得学校领导者的课程领导力和学校教师的课程执行力都得到一个较好的提升,使核心素养与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所要求的素养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在管理、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落实,而不是开一门核心素养课程,专门地去落实核心素养。那与核心素养本身也是相悖的。
实现核心素养的校本化
记者: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杨秉义: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校情和办学优势,因校制宜,制定实施措施。比如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和多年的沉淀,形成了养正文化、学生自治、多彩社团三个办学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深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养正就是涵养正道,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正能量,做一个“品正博学、体健多艺、志存高远”的阳光少年,这是立德树人的要求。学生自治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多彩社团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培养兴趣、健全人格,实现个性发展。
牛振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经过实践的探索,打造自己的育人特色。具体到我校,我们在核心素养提出前,就已经制定了学生培养目标:体魄强健,人格完善,知识丰富,能力多元,善于创新,善于沟通,有责任意识,有家国情怀,有科学素养,有人文精神。这与核心素养高度吻合。我们倾全体师生之力,进行了普通高中责任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积极加强以“责任与担当”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落实核心素养的有力探索。
汪红敏:落实核心素养,注重课程开发,推行专题教育或专题探究。核心素养标准很多很细,在落实过程中,要在深入細致学习领会核心素养具体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和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学校和当地教育资源,设计开发形式多样的课程和探究主题,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引导,实现逐步提高和逐步转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分类分层地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刘长庚:核心素养的落实必须是校本化的,每一所学校都需要基于核心素养规划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创客教育、社团活动等,根据科学的方法,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科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落实“四基”要求,一步一步地去落实。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循序渐进地去研究、思考、探索和行动,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现实的。
探索实现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记者:您认为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在哪里?您所在的学校进行了哪些探索?
杨秉义: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学制规划内容过多、难度过大、负担过重、学制过长,并不适合学生的发展。二是实现学习变革。学校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仍是课堂,要根据核心素养细则重新审视并改进完善学校的课堂改革体系。三是改变评价体系。如果仍以分数选拔人才,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难免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落实。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赢得未来,校训是:为成功人生做准备。校训和理念保持高度一致。初中阶段需要为将来成功做哪些准备呢?那就是扎实的文化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效的学习策略、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德、创新的精神和受益一生的兴趣特长。我校所有的工作都以此为中心进行规划设计,不蔓不枝。尽管还有很多工作不够完善,我觉得这也算是对核心素养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实践。
牛振亭:学生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项。我认为,责任担当是这6大核心素养的支撑点。所谓责任担当,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对自己所承担的事情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地完成。责任担当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一个人的心智、格局和胸怀,一个人对待人生和生命环境的态度。一个缺少责任担当的人能够成才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责任担当是连接6大核心素养的红线,是6大核心的支撑点和着力点。落实了责任担当这个核心素养,其他的核心素养就会迎刃而解。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普通高中责任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通过三个维度精心打造以责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实施责任教育,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是从学校维度,从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价值观、学生培养目标等育人理念中提炼形成了责任理念文化,主要突出责任、担当、勤勉、奉献、爱与和谐、诚信、友善等教育元素,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师生人人熟记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落实到了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责任制度文化。完善责任环境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班级、科室、寝室、餐厅等文化,为环境育人创设条件。
二是从教师角度,对教师提出“三负责”的目标要求:对教育事业负责,对教师职业负责,对学生负责,主要通过精神引领、榜样引路、名家指导、开展活动等方面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们建立了教师业务成长激励机制。第一,组建名师工作室,引领优秀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搭建平台。第二,通过政策鼓励,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第三,通过专业引领,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快速成长。
三是从学生维度,确立学生责任目标体系:针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世界6个方面,学校编纂并实施了“责任教育”校本课程。通过分层推进、实践活动、家校联合和反馈评价等方式,全面实施责任教育。我们召开主题班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特色。
汪红敏: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要把核心素养的理念和目标尽快转化为学校、师生、家长的理念和目标。实现这一关键的最佳途径是把核心素养的理念和目标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各位家长统一的、明确的意识和方向。
我们学校在学习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后,重新完善、丰富了学校文化和培养目标的内涵。我们在对学校校训“博爱、责任、荣誉”的诠释中,对“博爱”的诠释添加了“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人文情怀”的文化基础的内容;对“责任”的诠释添加了“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的内容。
“师生幸福,人民满意”是我们的办学目标。我们结合核心素养的6大方面要求,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充实为师生幸福、人民满意的具体标准,使我们的办学目标更具前瞻性,更具可行性。
围绕“幸福”主题,我们还在不断深入开展幸福课堂、幸福体育、幸福社团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的探索和落实。
刘长庚: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一在课堂,二在课程,关键是教师。我校基于核心素养及学校培养目标,按照“5个目标维度”设置了3大类10小类课程,对学校的创客教育、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规划,在课堂教学中主张深度学习和学科融合,在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上力求与核心素养相关联对照,做出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