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其优化路径
杨茂玉 周艳芳 张晴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业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立德树人的重要形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仍存有由于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导致实效性不足等客观现实;存在话语相对传统、内容更新不及时、缺少前瞻性和形式载体尚待丰富等问题。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日渐提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从实现话语转换、提高更新频率、加强前瞻性建设和丰富形式载体等层面对其进行优化,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业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立德树人的重要形式。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指出“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1]习总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同样适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点明了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实效性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实效性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对其实际效用的衡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吸引力和感染力内生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方式、内容建设和形式载体等机理。只有话语表达方式等机理深受其对象群体——大学生的喜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可言;反之,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无从谈起。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新世纪以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发展也呈现蓬勃态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力地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这一重要载体上“失声”、话语力度微弱的缺失。但是,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导致的实效性不足等客观存在也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2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话语相对传统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应该既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普遍性(学术性),又要体现网络这一载体的特殊性(日常性),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话语方式应该兼顾学术语言和日常语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使用纯学术语言进行表述的现象,表达方式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而网站、公众号则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印”和“复刻”,使得原本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颇有微词的大学生更无心去关注相关的网站和公众号。
2.2内容更新不及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不及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偏差致使将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视为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重建设、轻管理,对于网站和公众号后期的维护和管理意识不强。第一,长期不更新内容。通过浏览高校相关网站和公众号,发现不少网站和公众号业已成为僵尸系统,所载最新内容仍然停留在若干年前,使其存在流于形式,成为摆设。第二,不能及时更新内容。些许高校虽然在相关网站和公众号建成后,虽然能够对其进行定期维护、管理,但是却存在维护、管理周期较长的问题,使得网站和公众号所载内容相对滞后。
2.3 缺少前瞻性
缺少前瞻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往往落后于学生的实际思想需要。从时态范畴看,当前的建设模式属于“过去时”和“完成时”,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产生的诸多问题的回应和解决,但是这种依照“体检报告”生成的“治疗方案”仅能治疗学生思想行为中的既有“痛疾”,只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不能防患于未然。
2.4 形式载体有待丰富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更加轻便且适用于碎片化的使用场景,当前大学生访问网络的工具逐渐由电脑转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使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相比2014年有所下降,其中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降低了4.5个百分点,为39.5%;而手机上网的使用率增加了2.4个百分点,达到90%。因此,随着大学生主要上网设备的转变,有必要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现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基础上,将契合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新载体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3 优化路径
大数据时代,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优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日渐提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从实现话语转换、提高更新频率、加強前瞻性建设和丰富形式载体等层面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
3.1实现话语转换
话语转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用受教育者更喜欢听、更容易懂,从而更能够接受的话语,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2]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前提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体。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是青年大学生,因此其话语应该转换为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教育主体更多去使用大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话语,尤其是时尚型话语等“接地气”的日常语言,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相对于学术语言而言,日常语言更容易为大学生接受和理解,究其原因在于学术语言大都比较抽象,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大学生难以消化纯学术语言灌输的思想内容,从而产生厌倦心理。而日常语言生成于大学生深切感触的现实生活,比较“接地气”,因此大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吸收日常语言传递的思想精髓。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由纯学术语言到兼及学术语言和日常语言的转换,有利于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其实效性。
3.2 提高更新频率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关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管理维护人员身份具有双重性,他们身兼管理维护人员和教育主体的双份职责,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该通过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提升其工作积极性,提高更新频率,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载体切实发挥效用。第一,要让管理维护人员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延伸,在高校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加深管理维护人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是大学生,大学生思想的日新月异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建设需要与时俱进,而不是一劳永逸;第三,实现管理队伍的专业化。高校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建设一支既熟悉网络技术又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专业队伍来负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公众号的管理维护,使网站、公众号发挥应有作用。
3.3加强前瞻性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大数据时代,预测作为大数据的核心,能够补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前瞻性的短板。大数据时代一切皆可“量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而言,可以通过其行为取向(诸如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网页浏览纪录等)来进行“量化”。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由抽象存在归为现实存在,为进一步预测大学生思想变化趋向奠定了基础。教育主体可以根据相关大数据分析结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趋向进行预测。这些预测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它们是建立在海量数据基础之上的。[4]教育主体应根据预测结果,及时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容,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以契合大学生的主体选择。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大数据为依托,加强前瞻性建设。即在参照“体检报告”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量化分析,进而预测其发展趋向,未雨绸缪,将“病变细胞”“病毒”消灭于萌生阶段或提前生成“治疗方案”,保证大学生的“健康”,从而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理想模式——“一般将来时”。
3.4丰富形式载体
随着大学生上网设备逐步由电脑转向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有必要将APP这一既与手机相关又与大数据技术紧密相连的新兴载体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将APP作为一种新载体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因在于:“APP能够有效融合多种媒介,实现资源的深度挖掘与集聚;APP与大数据技术紧密联系,促进信息的个性定制与服务和APP具备极强的交互性,有利于主体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5]诸如“学习中国”就以APP这种新颖形式出场,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与追捧。该APP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主线,设置了习大大词条、习大大故事会、跟着大大学马列、跟着大大学党史、跟着大大学国学和引经用典等15个模块,以全新的形式,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言以蔽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過实现由纯学术语言到兼及学术语言、日常语言的话语转换,并且在这一基础之上,及时更新内容、加强前瞻性建设和丰富形式载体,才能逐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网站、公众号和APP等载体成为大学生心向往之的境地,切实提高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三重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12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盛阳燕,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业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立德树人的重要形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仍存有由于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导致实效性不足等客观现实;存在话语相对传统、内容更新不及时、缺少前瞻性和形式载体尚待丰富等问题。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日渐提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从实现话语转换、提高更新频率、加强前瞻性建设和丰富形式载体等层面对其进行优化,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业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立德树人的重要形式。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指出“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1]习总书记的这一科学论断同样适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点明了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实效性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实效性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对其实际效用的衡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吸引力和感染力内生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方式、内容建设和形式载体等机理。只有话语表达方式等机理深受其对象群体——大学生的喜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可言;反之,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无从谈起。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新世纪以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发展也呈现蓬勃态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力地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这一重要载体上“失声”、话语力度微弱的缺失。但是,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导致的实效性不足等客观存在也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2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话语相对传统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应该既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普遍性(学术性),又要体现网络这一载体的特殊性(日常性),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话语方式应该兼顾学术语言和日常语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使用纯学术语言进行表述的现象,表达方式高高在上、“不接地气”,而网站、公众号则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印”和“复刻”,使得原本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颇有微词的大学生更无心去关注相关的网站和公众号。
2.2内容更新不及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不及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偏差致使将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视为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重建设、轻管理,对于网站和公众号后期的维护和管理意识不强。第一,长期不更新内容。通过浏览高校相关网站和公众号,发现不少网站和公众号业已成为僵尸系统,所载最新内容仍然停留在若干年前,使其存在流于形式,成为摆设。第二,不能及时更新内容。些许高校虽然在相关网站和公众号建成后,虽然能够对其进行定期维护、管理,但是却存在维护、管理周期较长的问题,使得网站和公众号所载内容相对滞后。
2.3 缺少前瞻性
缺少前瞻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往往落后于学生的实际思想需要。从时态范畴看,当前的建设模式属于“过去时”和“完成时”,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产生的诸多问题的回应和解决,但是这种依照“体检报告”生成的“治疗方案”仅能治疗学生思想行为中的既有“痛疾”,只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不能防患于未然。
2.4 形式载体有待丰富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更加轻便且适用于碎片化的使用场景,当前大学生访问网络的工具逐渐由电脑转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使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相比2014年有所下降,其中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降低了4.5个百分点,为39.5%;而手机上网的使用率增加了2.4个百分点,达到90%。因此,随着大学生主要上网设备的转变,有必要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现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基础上,将契合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新载体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3 优化路径
大数据时代,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优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日渐提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从实现话语转换、提高更新频率、加強前瞻性建设和丰富形式载体等层面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
3.1实现话语转换
话语转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用受教育者更喜欢听、更容易懂,从而更能够接受的话语,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2]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前提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体。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是青年大学生,因此其话语应该转换为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教育主体更多去使用大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话语,尤其是时尚型话语等“接地气”的日常语言,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相对于学术语言而言,日常语言更容易为大学生接受和理解,究其原因在于学术语言大都比较抽象,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大学生难以消化纯学术语言灌输的思想内容,从而产生厌倦心理。而日常语言生成于大学生深切感触的现实生活,比较“接地气”,因此大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吸收日常语言传递的思想精髓。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由纯学术语言到兼及学术语言和日常语言的转换,有利于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其实效性。
3.2 提高更新频率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关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管理维护人员身份具有双重性,他们身兼管理维护人员和教育主体的双份职责,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该通过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提升其工作积极性,提高更新频率,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载体切实发挥效用。第一,要让管理维护人员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延伸,在高校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加深管理维护人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是大学生,大学生思想的日新月异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建设需要与时俱进,而不是一劳永逸;第三,实现管理队伍的专业化。高校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建设一支既熟悉网络技术又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专业队伍来负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公众号的管理维护,使网站、公众号发挥应有作用。
3.3加强前瞻性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大数据时代,预测作为大数据的核心,能够补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前瞻性的短板。大数据时代一切皆可“量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而言,可以通过其行为取向(诸如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网页浏览纪录等)来进行“量化”。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由抽象存在归为现实存在,为进一步预测大学生思想变化趋向奠定了基础。教育主体可以根据相关大数据分析结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趋向进行预测。这些预测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它们是建立在海量数据基础之上的。[4]教育主体应根据预测结果,及时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容,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以契合大学生的主体选择。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大数据为依托,加强前瞻性建设。即在参照“体检报告”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量化分析,进而预测其发展趋向,未雨绸缪,将“病变细胞”“病毒”消灭于萌生阶段或提前生成“治疗方案”,保证大学生的“健康”,从而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理想模式——“一般将来时”。
3.4丰富形式载体
随着大学生上网设备逐步由电脑转向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有必要将APP这一既与手机相关又与大数据技术紧密相连的新兴载体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将APP作为一种新载体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因在于:“APP能够有效融合多种媒介,实现资源的深度挖掘与集聚;APP与大数据技术紧密联系,促进信息的个性定制与服务和APP具备极强的交互性,有利于主体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5]诸如“学习中国”就以APP这种新颖形式出场,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与追捧。该APP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主线,设置了习大大词条、习大大故事会、跟着大大学马列、跟着大大学党史、跟着大大学国学和引经用典等15个模块,以全新的形式,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言以蔽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過实现由纯学术语言到兼及学术语言、日常语言的话语转换,并且在这一基础之上,及时更新内容、加强前瞻性建设和丰富形式载体,才能逐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网站、公众号和APP等载体成为大学生心向往之的境地,切实提高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三重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12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盛阳燕,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