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低语境文化看中美广告语言差异
朱昱璇 邵华 刘祥海
摘 要:本文基于高低语境文化,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以及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两个维度,分析中美广告语言的差异,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美广告语言和文化。
关键词:中美广告;高低语境;语言差异
0 引言
广告,即广而告之,是用来向大众宣传某种产品或者服务,以激发大众对商品的兴趣的手段。广告的基本功能决定了它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和传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因此,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国历史传统的不同,造成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在文化交流中,这种差异表现为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中美两国是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典型代表,两国广告语言上的差别就是最好的例子。本文以近年来的中美广告为语料,从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两国广告语言的差异,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广告语言和文化。
1 高低语境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首先提出了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他指出:“语境指的是语言沟通或事件发生的框架、背景和周围环境。”在《超越文化》这本著作中,霍尔给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定义如下:高语境文化是指在此种语境文化下,交际信息的形成不依赖于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本身,而主要依靠交际过程即语境。低语境文化是指在此种语境文化下,交际信息的形成不依赖于交际过程(语境),而主要依靠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本身。高语境文化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而低语境文化代表是美国文化。
2 中美广告语言对比
2.1 中美广告
在美国低语境语言环境下,广告设计师倾向于让观众、听众(消费者)直接了解他们的产品,几乎不给消费者留有猜测其中含义的空间。因为,在这种语境下,设计师们不介意直接表达自己对产品的观点,而是勇敢地向别人展示自己产品的优劣。
在中国高语境文化下,广告设计者喜欢留白,给人以想象的心境和空间。与美国广告相比,中国广告不是那么“露骨”或者“肆无忌惮”。
2.2 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中美两种广告语言对比
中美两国完全不同的语境文化,造成了两国的广告在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如:含蓄和明晰、精练和繁复、阳刚和阴柔。本文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出发,探讨两种广告语言之间的差异。
2.2.1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人们崇尚“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而在美国,人们相信“先帮助自己,然后帮助他人”。在中国,先国家,后集体,最后考虑个人;而在美国,个人主义更广泛存在。这些也体现在广告语言中。
(1)中国广告中体现的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主义价值观因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其基本内涵属性是不变的。儒家学说中的“大一统”封建思想、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天下为公”以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都是集体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在这种传统思想的支配下,从古至今,家庭被当作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个人是组成这个单位的最小个体。父母和孩子互相关心,和睦相处,共享幸福,共渡难关。在中国广告中,这种几千年中华文明沉淀出的价值观念得到充分体现,如“福气多多,满意多多”“一碗汤圆圆又圆,吃了汤圆好团圆”。
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体现在中华民族注重大家和小家关系的和谐上。为此,很多商家在设计广告时,都以表达家庭的爱为基础,如广告语“妈妈,我长大了,能帮您洗衣服了”“父母之爱,亘古不变”。中华牙膏的广告“中华永在我心中”是该理念的直接体现,有效地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再如“人民公社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中国可谓公益广告,它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美国广告中的个人主义。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更注重体现个人主义。就广告而言,其更加注重展示产品个性以及体现产品的个性创意和幽默。如美国的一则燕麦片广告“Are you suitable for eating Portuguese cereal?”畫面显示了一个男人爬上陡峭的山顶,喝着燕麦饮品,看着日出,表明这种饮品能给人们带来美妙的享受。“柯达胶卷属于你的家庭欢乐”是柯达为迎合中国的语境文化而设计的广告;而在美国,柯达广告语是“我儿子刚刚杀死了他的最后一条龙”,并配有一个勇敢的小男孩形象。柯达的口号在中国体现的是家庭幸福,在美国则是个人壮举。
在美国,人们通常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考虑集体利益,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在美国报刊广告中,经常能读出“个性”“个人”“隐私”等主题,以激发消费者的自豪感和购买欲望。例如,“分开候诊室以确保您的隐私”,这是一则关于性病治疗的宣传广告,充分体现西方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包括个人隐私权)。
“欢迎来到北京丽都假日酒店,在那里你可以做自己。”
“你想相信你吗?感觉自己是赢家吗?如果你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你需要买一辆雅阁V-6轿车。”
以上广告体现了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
2.2.2 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
在中国,传统上人们通常认为男人强壮,女人柔弱,男主外,女主内。在美国,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之后,女性要求享有与男子同样的权利。这些理念也体现在广告语言中。
(1)中文广告体现的男性化。在两千多年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女性似乎对男人有依赖性。以永安人寿保险公司在《良友》中的广告为例,该广告描述了丈夫去世后一位独自生活的女性,旁边写着:“君虽舍贤妻而长逝,也知今贤妻,尚依君投保寿安居乎。”老太太丈夫去世后,可以过上好生活,不是靠她年轻时的积蓄,而是靠她丈夫为她买的保险。这则广告明显地向我们透露了男女的地位和对他们的态度。
在中国广告语言中,男权主义还表现为对男性主导地位的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但是在照顾孩子和做家务方面,她们承担的更多。以感冒灵电视广告为例,在广告中,从头到尾都是以男性的语气叙述,但当男人说,“那温暖的一杯,不仅能让人摆脱困扰……”电视画面突然切换成一个妻子,拿了一杯热药送给她的丈夫。众所周知,从古至今,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女儿、妻子和母亲三重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人应该为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服务。因此,在中国广告中,女人大多扮演一个好妻子的角色,而男人一般都是强壮的形象,这是中国广告中男性化的明显表现。
(2)美国广告中的女性化。20世纪20年代,美国开始女权主义运动。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女性开始享有和男性一样的发展机会和家庭地位。女性劳动力的价值大大提高,她们不再局限于家庭。以1981年乐高的一则广告为例:“原本那么帅气。”照片上,一个不那么漂亮的女孩,微笑着,穿着T恤、牛仔裤,手里拿着积木,而在这之前,乐高被认为是男孩子的玩具。这则广告重新引起人们对玩具认知中性别歧视的关注。
再看看另一则美国葡萄酒广告:39岁的阿拉斯加人黛博拉·莫伯格是雪橇犬比赛的教练,赢得了1986年的世界杯。她最喜欢的饮料是Dull,它上面的白色标签(广告)写道:“经过3天60英里的比赛,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女性英雄气概尽显。
虽然女权主义在美国广告中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很明显,美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中国广告中的大不相同。女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庸,她们比过去更能代表她们自己。
3 结语
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在高语境文化背景下,中文广告语言委婉含蓄,而低语境文化中的英语广告强调简洁直接。语境文化的不同造成广告语言上的差异和交际方式的不同。本文基于高低语境文化,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两个维度,分析了中美广告语言的差异,从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Fatihi,A. R.The Language of Advertising and TV Commercials[M]. New Delhi:New Dell Bahri Publications,1991.
[2] Hall,E. T.Beyond Culture[M]. New York:Doubleday,1976.
[3] Huang Wen-yi .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J].海外英语,2017(2):241-244.
[4] 曹炜,高军.广告语言学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5] 陈仲伟,王富银.中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障碍研究[J].海外英语,2019(1):90-93.
[6] 韩琪.高低语境视角下中美广告语言对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7] 胡子璇,鲍志坤.运用Tmxmall提高信息型文本翻译效率的实践——以《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为例[J].海外英語,2019(12).
[8] 李胜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广告翻译归化策略的语言研究——广告翻译归化策略实证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8(3):86-92.
[9] 吕鹏,张弛.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解说词英译语境顺应研究[J].英语广场,2018(11):12-15.
[10] 祁文慧,朱相如.目的论视角下的饮料品牌名称汉译小议[J].海外英语,2019(9).
[11] 王建军.广告创意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 伍静,肖飞. The Clipper两个译本的文体分析[J].英语广场,2019(4):39-40.
[13] 章璐,王富银.基于翻译实践的英汉语序对比研究[J].英语广场,2019(10):57-59.
[14] 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3.
[15] 周润秋.中国传统文化英译之文化空缺与翻译补偿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8(4):86-90.
[16] 祝一舒.翻译认知与翻译历史观的建立——“中外翻译史”课程教学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2018(11):109-117.
作者简介:朱昱璇(1997—),女,浙江兰溪人,本科。
刘祥海(1966—),男,江苏泰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通讯作者:邵华(1964—),男,安徽阜阳人,本科,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