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钟秋华
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美的情操,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落实审美的教育。
一、感悟意境美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作者创作使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能丰富作品的情感和诗意,提升作品的境界和情调,激发联想和想象,从而更好地产生与读者的共鸣。而小学生阅历浅,年龄小,与作品有时代的隔膜,诸多因素让他们的情感体验受到制约。所以,教师应多元化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意境是美妙的,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充当角色,与作者悲欢与共。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由于抗美援朝的年代离学生较远,他们不能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上课前,我先叙述故事的开头,讲述当时的背景;接着,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最后,我引用文中所举的具体事例,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假如自己是列车上的志愿军,或是朝鲜人民,你想对亲人说些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了共鸣,提高了审美的意识及能力。
二、领悟形象美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材,挖掘“美”的题材,树标杆,找形象,抓典型,找差距,抓住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感知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鲜明、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激发他们向这些人物学习的正能量,从而达到塑造学生品格的目的。如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老支书;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老班长;作风严谨、淡泊名利的居里夫人;机智、勇敢的王二小;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识大体、顾大局的蔺相如;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桑娜……高大的形象、高尚的品格冲击着学生的心灵,这些人物为他们树立了榜样,使他们有了衡量“美”的标杆。
三、感知景观美
美育学上的景观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具有审美属性或观赏性的景色和景物,它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由于条件有限,小学生不可能直接去面对各种景观学习,但教材中却提供了许多很好的范例,如《桂林山水》《观潮》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自然风光的秀丽、雄浑,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内容,看看长城有什么特点、它修筑在哪里等等,让学生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感受长城的美;再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深入理解,感受长城的雄壮美,从文中去体会长城的特点;最后从修筑长城时的困难去体会长城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展开想象。这样,学生既领略到了景观美,又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四、揣摩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各具特色,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揣摩,感受美的熏陶。《桂林山水》一课中,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作者写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排比的句式和一连串的比喻,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感。
有的语言风格体现在作者的表述中,如《落花生》一文,让我们领略到许地山质朴、平易的语言美;《过故人庄》一文,让我们领略到孟浩然清旷、恬淡的语言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美,体会语言的感染力,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重视美育的渗透,在审美的过程中,挖掘美育的因素,让学生发现文章中的意境美、形象美、景观美、语言美,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