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波段波导—微带对极鳍线过渡结构的设计研究

    潘猛+秦雪雪+文春华+周传升

    

    

    

    摘要:文章研制了一款V频段的波导微带转换器,该转换器采用对极鳍线过渡结构,并提出了一种抑制谐振及基片安装引起的高次模的设计方案。实际测试回波损耗小于-21dB,插入损耗小于1.6dB。

    关键词:波导;微带;对极鳍线;谙振

    波导-微带转接器是各种雷达、通信、电子对抗等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转接过渡。对极鳍线模型,结构简单,过渡方向与电路一致,在宽频带内可以实现较好的过渡性能,是现今普遍常用的波导-微带过渡结构[1]。本文使用HFSS仿真设计了一款V频段的波导微带转换器,并进行了加工验证。

    1 理论分析

    微带线是准TEM模式的传输线,其特性阻抗为50Q[2]。矩形波导是截面形状为矩形的金属波导管,其传输主模为TEW模。本文采用V频段标准矩形波导(3.759mmX1.88mm),波导的特性阻抗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空气波阻抗,A为空气中的波长,〃为波导宽边长度。其特性阻抗为506波导-微带对极鳍线过渡结构如图1所示,在整个过渡长度内,两个金属鳍制作在基片两面,为一对渐变的对极鳍线。主要实现以下功能:(1)将波导中的TE10模逐渐旋转90°,变成在对极鳍线重叠部分中的准微带传输模式;(2)将波导主模的506Q特性阻抗转换到接近标准微带线的50Q特性阻抗。

    2 仿真设计

    2.1 过渡结构曲线的设计

    鳍线渐变段的设计,主要指渐变方向的平滑曲线设计。平滑曲线的选取要使其引入的反射损耗在要求的频段内最小,并使渐变段物理尺寸尽可能地短。本文对极鳍线过渡段采用了指数的过渡形式,其设计公式为[3]:

    其中1代表过渡长度,6为波导窄边宽度,s为微带线宽度。过渡段的长度Z不能过短,因为过短时,端口的反射系数较大;也不能过长,因为过长时,电路的损耗较大。取I的长度为1.54左右。

    2.2 谐振抑制设计

    以往设计对极鳍线过渡,常采用在渐变段圆弧金属下方,加载金属孤岛来抑制谐振频率。这种设计虽然可以起到抑制作用,但金属孤岛与鳍线的缝隙必须很小,而且随着金属孤岛的引入,过渡尺寸也必须随之加长。本设计中,在鳍线与微带线的连接处,鳍线的两侧挖去1/4半圆,这种办法在不增加过渡次尺寸的情况下抑制了谐振频率。

    同时,鳍线在波导内装架槽的深度也是对过渡性能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对于较小的装架槽深度,其中主模不受影响。但随着装架槽深度的增加,主模将与临近的高次模发生很强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主模传播常数的增大。鉴于此,本设计对基片做了以下改进,如图2所示,在基片的两侧周期性的打半圆孔,可以有效地减小槽深对高次模的影响。在HFSS中对波导-微带过渡器进行了仿真设计,其仿真曲线如图3所示。回波损耗小于-21dB,插入损耗小于1.2dB。

    3 实物验证

    对背对背结构的波导-微带转换器(见图4)进行了实际加工,所用介质基片为RT/Duroid5880,介电常数为2.22,基片厚度为0.127mm,使用导电胶将基片固定在波导腔体中。该种结构易于装配,成品率闻。

    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样件进行了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在V频段范围内,回波損耗小于-21dB,插入损耗小于1.6dB,指标优良。

    [参考文献]

    [1]王小伟,李家胤,周翼鸿.一种Ka频段波导微带鳍线转换结构[J].空间电子技术,2009(3):98-102.

    [2]清华大学编写组.微带电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796.

    [3]黄鹤,赵春晖,朱燕,等.V频段波导-微带的对脊鳍线过渡仿真设计[J].通信与网络,2011(9):111_113.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基于MATLAB 的信号时域采样及

    唐敏敏 张静摘要:频率混叠是数字信号处理中特有的现象,发生频率混叠后,信号会分析出错误的结果。而采样过程中,由于频率不够高,采样出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