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音乐构建育人平台
摘要
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通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黎族合唱排练、学员研讨、实地采风及汇报演出的方式,欲培养一批优秀的合唱指挥人才,推动黎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本文就该项目第一期的发展进行了简单评述。
[关键词]黎族合唱;人才培养;传播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025-03
收稿日期2019-05-24
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9-A-04-(067)-0609)。)
作者简介(王越(1993—),女,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海口570100)
一、国家艺术基金简介
国家艺术基金于2013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是中央财政拨款,同时依法接受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一项公益性基金。和其他同类政府基金相比,艺术基金打破了体制、系统、行业和地域的局限,具有开放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国家艺术基金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自2013年底设立以来,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创作了一批优秀艺术作品,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创作后备人才。这项举措,不仅为中国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自我实现的平台,还为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需要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滋养和支撑。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将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平台中,大力弘扬黎族音乐文化,着力打造优秀的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并通过项目成员将其传播于全国各中学、高校及社會合唱团中,最终为发展我国合唱指挥艺术、培养合唱指挥人才以及保护和弘扬黎族传统音乐文化奉献出更大的力量。
二、黎族合唱特点
由于地域生活环境的限制,黎族的生活、文化发展都有着独特的特征,黎族合唱也被赋予了特殊的韵味。
首先,其作品多由黎语演唱,通过黎语合唱的作品,一方面传承了黎族的语言文化,另一方面会使作品中的黎族色彩更加浓郁。
其次,合唱作品的曲调多由黎族民歌改编而成,例如作品《舂米谣》《久久不见久久见》。它们展现了黎族民歌的艺术风貌,是黎族传统文化的见证者,记载了千百年来黎族人民对于劳作、爱情及生老病死的理解与总结。
此外,黎族合唱运用了近似原生态的歌唱方式。演唱者通过真声歌唱,声音清澈、透亮。这种歌唱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黎族合唱的推广。同时,由于黎族民歌还有“高腔”“甩腔”“滑腔”等润腔技法,故也需要演唱者略带方法地歌唱。
最后,黎族合唱引用了黎舞典型动作,展现了黎族歌舞相伴的特征,有利于合唱作品完整性的表达。此外,这些律动还会适当地消除舞台带给合唱者的紧张感,使合唱者演唱得更加流畅。例如作品《舂米谣》,它是一首劳动歌曲,曲风轻松而愉快。其节奏与劳动人民舂米时的动作相吻合,歌词中也含有对劳动人民舂米时动作的模仿。整首作品刻画了黎族姑娘忙碌的舂米状态,体现出女性特有的美。在合唱该作品时,合唱者会做出劳动人民舂米时的动态以及劳动女性活泼可爱的走路状态,等等。各种肢体语言贯穿了整部作品,使一首律动性强的乐曲更加生动、欢腾。
综上,这些特点构建了黎族合唱的艺术特征,同时,也更易得到现代人的欣赏和喜爱,为黎族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弘扬汇聚了更多的力量。
三、项目介绍
陈家海教授在开班仪式中讲道,自国家艺术基金开办以来,全国通过的关于“合唱指挥人才培养”的项目只有四个,而目前通过的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是唯一一个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地方高校启动的项目。因此,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专业的教师、认真的学员都尤为重要。
(一)项目计划
该项目分为两段学习周期,共教授十首黎族合唱作品。第一段学习周期为4月1日至4月30日,第二段学习周期为11月1日至11月30日,每段学习周期中会教授五首作品。由于学员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之前的工作、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黎族文化及其音乐,因此,短暂的三十天的学习并不足够让学员们完全领悟作品。故而,学员们需要通过接下来的时间将学到的知识充分领会、吸收和强化,与此同时,还要预习第二期要学习的内容,以便达到更快速、更有效的成果。
在学习一首作品时,学员们首先要了解该作品的语言含义以及这首作品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接着,在充分感受、理解到作品表达的含义之后,还需要掌握该作品的合唱指挥技巧。最后,再以合唱排练的方式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但是,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一目了然的过程,它需要反复地讲授和实践才能达到“学懂”的效果。因此,每首作品的学习都会经历3~4次的“合唱指挥解析”课与“合唱排练”课,以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安排
在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还需要丰富的教学内容。由于黎族合唱需要精准学习黎语、充分了解黎族文化、熟练掌握合唱指挥技巧及合唱时涉及的肢体语言,故而,该项目制定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中,在第一期的学习中,含有9节专题讲座,内容是“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导论”“合唱指挥法”“海南黎族地域艺术文化探究”“黎族合唱作品概览”“黎族民歌文化掠影”“漫游黎族舞蹈”“黎族合唱作品的创作思源”等;以及21节课堂教学,内容包括“黎族合唱作品指挥解析”“黎族合唱的母语表达”“黎族合唱表演训练”等;还有19节黎族合唱排练、2节黎族合唱指挥排练和为期4天的采风活动。
在专题讲座的授课内容环节,学员们分别了解了“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深远意义及其影响,领略了黎族的民族文化,探访了黎族合唱作品及其创作思源,感受了黎族舞蹈的出处和现如今的发展,进一步剖析了合唱指挥技法。而课堂教学和合唱指挥排练课程,会针对性地解析、排练合唱曲目。每次授课时,笔者都能看到学员们认真仔细、渴望知识的眼神及解决问题后醍醐灌顶般的神色。
同时,在为期四天的采风活动中,学员们分别到达了琼中、五指山、陵水三处采风地点。在琼中,文化馆长带领项目组成员到达了作雅村,并参观了作雅村的风土人情。随后,项目组成员们聆听了由五位民间艺人带来的原生态黎族民歌,深入体会了黎族民歌对于黎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接下来步入五指山文化馆中,学员们参观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展示馆,并拜访了黎族黎锦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通过介绍,学员们对黎族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最后,学员们走进陵水中学,并且通过现场观看、聆听、体验竹竿舞的方式,探访到黎族民歌在学校的传承情况,通晓了黎族音乐在中小学的传承方式和方法。
整个采风过程还包含着其他许多意义深远的活动,笔者不再逐一阐述。但以上的举例已经可以体会到采风活动对学员深入理解黎族文化、感受黎族文化魅力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使学员们能够更加深刻地剖析、表达作品。
(三)教师团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学员学习、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无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该项目的授课教师有陈家海(指挥家、作曲家、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赵玉生(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音乐分会合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黄清妍(海南省五指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民歌传承人)、张引(海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艺术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睿(海南省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刘美英(海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海南省合唱协会会员)、李娅(美国ACDA指挥家协会会员,中国合唱协会会员)、黄东慧(海南舞蹈家协会理事)、刘晓
耕(国家一级作曲)等一大批知名作曲家、指挥家、理论家。这些教师在授课中秉承着认真细致、专业负责的态度向学员们讲授黎族音乐,每节课后,学员们都会感叹课堂知识之精彩,内容之丰富。
例如,在“黎族合唱作品的创作思源”课上,刘晓耕老师向学员们分享了他为什么要创作以及如何创作民族主题作品的思想过程和方法。同时,他还举例介绍了他的创作过程与经历。刘老师用他丰富有趣的实践经验、幽默生动的专业语言,牵引着学员们仔细地聆听他所讲授的内容。这节课不仅使学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更加流畅地诠释作品,还让学员们站在创作作品的高度,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全面的认识,使学员们的音乐思维有了极大的升华。
(四)学员遴选
本次“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选录了3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合唱指挥专业学员。招收范围涉及歌舞团的合唱指挥人才、高校与中学的合唱指挥老师以及专业方面优秀的研究生。他们抱着求真、求知的态度开始了此次项目的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过程,学生和老师之间产生思想的共鸣,会使课堂快速有效地进行。
由于学员都是合唱指挥专业的学者,故而在课堂上能很快地领悟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强化自己在合唱指挥方面的技能。在课后,学员们会积极寻找作品相关视频,并发到微信群内共享,在群内,随时可见学员们关于作品的分析讨论。这种对学习的热情以及对专业领域的探究使项目始终徜徉在一种高效、求知、融洽的氛围里。
综上,通过第一期的学习,这种歌舞一体、民族性强的合唱形式给学员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同时,合唱与指挥方面专业的课程教学又为学员们丰富自身能力带去了极强的感悟。学员们在第一期学习结束时纷纷表达了对平台、对项目组老师的感谢,并表示对第二期的学习抱有极大的期待。
四、传播方式
该项目在黎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上展现出了明显的两大优势。
首先,该项目本身以“合唱”的方式传播。在人类音乐的发展史上,合唱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为社会所接受,是普及性最强、参与性最广的高雅艺术。它与独唱不同,并不需要演唱者过高的技巧,凡热爱音乐或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社会人士都可以积极参与进来,这种包容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群加入其中。例如在退休干部的日常休闲中、在事业单位的年会表演上,都可以推广黎族合唱。
其次,该项目会以“学校教育”的方式传播。学校教育对于民歌传承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关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传承已经渐入教育工作者的视线,通过音乐教育传承地方本土文化,实现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实现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因此,音乐教育无疑是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最正规和最有效的途径。”本次“黎族合唱指挥艺术人才培养”的项目成员,大多是高校、中学或歌舞团的教师,这些喜爱合唱指挥的人汇聚一堂,在学习合唱指挥技巧的同时,也充分传播、弘扬了黎族音乐文化。第一期培训后,学员们已将他们学到的知识讲授给他们的学生,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了黎族音乐,黎族音乐焕发了新的生机。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繁荣,世界各类文化的不断侵入,传统文化的传承渐渐步入危机。黎族合唱作为黎族音乐现代传承的成功典范,对于弘扬黎族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此次项目的开展,承袭着党和国家艺术基金的指引,在借用自身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服务于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事业,在传播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细化了合唱指挥技能,可谓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培训过程中,学员们基于科学的教学安排,通过专家们讲授的十首作品,对黎族母语、作品含义、创作思源、指挥技法、排练经验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领略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这次培训,保护、继承、弘扬了黎族文化,希望在下一期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挖掘出更多的知識,在培养合唱指挥人才的同时,传播黎族音乐文化,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的合唱指挥事业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注释:
1(#张睿.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7:292.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