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
摘要
总结当下关于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多元化改编,并对民歌《小河淌水》的歌词及旋律进行艺术特色分析,最后通过对不同歌唱家对《小河淌水》的演绎总结出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多样化演唱风格,是本文的出发点。
[关键词]小河淌水;艺术特色;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087-02
收稿日期2019-07-18
作者简介(郎灿(1988—),女,大连市群众艺术馆馆员。(大连116000)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是一首在舞台上经久不衰的民族声乐作品,抒情性的歌词,独具民族地域特色的旋律使得这首《小河淌水》成为众多作曲家笔下的创作源泉。不同风格的歌唱家对《小河淌水》也有着不同的演绎,这就使得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在当代民族声乐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特点。
一、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多元改编
《音乐创作》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改编作品共有四首:一首是吴宏毅编曲的女高音独唱作品,一首是王震宇改编的钢琴独奏,一首是廖一瑄根據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创作的手风琴作品《随想曲》,一首是高松华创作的女声无伴奏合唱《小河淌水》。可见,民歌《小河淌水》的改编手法是多样的。一首《小河淌水》在不同作曲家笔下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可见《小河淌水》的“基因性”作用。刘晓耕笔下的无伴奏混声合唱《小河淌水》充满着现代气息,半音进行、口语化的模仿及多调式的更替,这首《小河淌水》不仅有着原民歌的抒情特点,更具有现代化的和声性特色。孟贵彬、时乐濛笔下的混声合唱《小河淌水》,运用领唱与混声合唱的表演形式,突出了原民歌意境的渲染,且再创了一段歌词,将原民歌的思念之情加以深化。高松华笔下的女声无伴奏合唱《小河淌水》,多了几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之感,和声的情感表达虽没有了男声的阳刚,却多了许多女性的温婉。《小河淌水》的合唱改编版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个在创作上十分相似的行为,那就是所有的作曲家根据其原民歌的特色,加上了引子和尾声。这种创作上的偶然其实是该民歌本身的艺术性使然。
2006年12月5日,由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和俄籍华裔作曲家左贞观先生倾力合作出产的第一部原创芭蕾舞剧《小河淌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这部凝聚了中国乐思与俄罗斯芭蕾舞舞蹈文化的巨作一经演绎便得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该剧在音乐创作上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特别是云南民族音乐特色,颇具创造性的是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俄罗斯芭蕾舞蹈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两种风格各异的元素在音乐领域上达成了和谐统一,展现了人类最为质朴的情感,印证了东方文化的融合性和包容性艺术特征。
芭蕾舞剧《小河淌水》在创作上“采用了主导动机(固定乐思)的表现手法,近似于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中使用核心主题乐思来代表白天鹅凄美的形象,每一次白天鹅的出现都是相同的主题素材,根据戏剧情节的变化需要而采取不同的变奏手法来满足音乐与戏剧情节的高度统一。《小河淌水》女主人公阿微的形象是在竖琴的伴奏下独奏小提琴极富深情地奏出完整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把一个美丽善良的少女形象充分地呈现给观众,前半部分为竖琴伴奏,后半部分除了竖琴还增加了弦乐组的伴奏,更显立体而丰富,之后是做了一次变奏,音乐的戏剧性陡然增强,伴奏则是弦乐组与单簧管和大管,弦乐组各部交替奏出《小河淌水》中的进行减截的音旋律片段”。多元化、多样化的改编足以证明民歌《小河淌水》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是“1947年经尹宜公先生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民歌《放羊调》和《月亮出来亮汪汪》的基础上整理改编和填词而产生的”,2表现的是男女对爱情的追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歌《小河淌水》在歌词及旋律上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艺术特色。
《小河淌水》的歌词,透露着情感的真挚、爱情的纯真,朴实无华是我国民歌的普遍艺术特征,这里不妨看一下《小河淌水》的歌词: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江阳辙),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言前辙),
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由求辙);
哥啊,哥啊哥啊,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由求辙)。
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梭波辙),
望见月亮想起我阿哥(梭波辙),
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梭波辙);
哥啊,哥啊哥啊,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梭波辙)”。
歌词的创作是讲求合辙押韵的,在民歌歌词的创作中,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山水景物皆是我国劳动人民心中可感慨、可寄托情感之物。在孟贵彬与时乐濛改编的合唱《小河淌水》中,孟贵彬为改民歌添上了第三段歌词:
“小河淌水哗啦啦,哗啦啦响(江阳辙),
哥哥在山上望牛羊(江阳辙);
羊儿肥啊牛儿壮牛儿壮(江阳辙)。
哥啊,哥啊哥啊
山下的妹妹开了腔(江阳辙),
单等得来春麦梢黄(江阳辙)”。
再创作的歌词延续了前两段歌词的叙事情节,对妹妹的内心生活多加了描述,“单等得来春麦梢黄”一句重复最后一个乐句,重复的是阿妹内心的思念之感。
《小河淌水》的旋律建立在民族羽调式的基础之上,旋律进行曲折婉转,歌曲开始“月亮出来”四个字一字一音,“月”与“来”字在旋律上是五度关系,接下来“亮汪汪”三个字则是迂回下行,五度的上下行旋律进行加深了作品情感表达的悠扬性特点,第二句“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一句旋律进行较第一句缓和了很多,这样的旋律进行与歌词表达的意境十分吻合。“哥像月亮天上走”一句,是作品中首次出现四度上下行的情况,这句是整首作品旋律跳进最为强烈的一句,“哥像月亮”同样是一字一音,但前两个字与后两个字均是四度关系,这在情感表达上是颇为浓郁的,将那种思念及想见面而不得见的感情融入旋律的跳进之中。
《小河淌水》的歌词有着重复性,旋律依然具有重复性,且旋律的重复性与歌词的重复性相一致,唯有在“哥啊”这句,连续三个“哥”字四度与五度的跳进将之前乐句陈述的相思之情逐渐加重,而最后一句“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的旋律进行和缓则有种“曲终情未了”的感慨。
在不同作曲家笔下,民歌《小河淌水》的歌词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作曲家、词作家创造性地为《小河淌水》添加了几段歌词,但无论作曲家如何创作,歌词整体在男女相思之情上的抒情性特征始终不变。
三、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演唱风格
一提起云南的音乐,就不难想起《小河淌水》这首民歌;一唱起《小河淌水》就会想起云南的秀丽景色。民歌《小河淌水》虽美,但若想把这首民歌唱好,唱出它的地域特色并非易事。《小河淌水》在旋律上的走向决定了它在音乐上极易引起的张力,但同时对演唱者也提出了挑战。李谷一、董文华、谭晶、阿鲁阿卓、霍尊、越南姑娘杜氏清花、黄绮珊、云朵均演唱过这首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同样的一首民歌,在不同演唱者身上展现的是不拘一格的独特风格与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
吴碧霞版的《小河淌水》,采用交响乐队伴奏形式,属于“学院派”领域中中西音乐结合的形式。素有“俄国海豚音王子”之称的维塔斯也演唱了《小河淌水》,绝妙的高音与流行式的配器让这首中国民歌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在演唱及舞台表演上与中国形成了迥异的艺术风格,这首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得到了扩展和提升。
谭维维与那日(佤族)、古子古且(彝族)合唱的《小河淌水》则是融会中西音乐之特色,将经典与时代元素相结合,创造性地传承了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充满个人独特个性的嗓音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和西方宗教式的和声,让这首传统民歌与时代气息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该曲最为点缀的是最后出现的三人和声,和音的通透、纯净与整首作品的质朴之感融为一体。作品创新式地在原民歌中插入了吟诵性的合唱段落,采用的是宋代林光朝的《中秋月夜》:“玉露金风满桂枝,清光因此更华滋。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正是相思之情最浓之时,诗的意境与原民歌的意境虽说不能等同,但将这首诗应用到民歌《小河淌水》之中,更加深了原民歌中爱人的相思之苦,增添悠扬惆怅之感。
龚琳娜版的《小河淌水》作曲家加入了一大段创意性的旋律,该旋律建立在原民歌的基础之上变化而来,自由而抒情。在演唱上龚琳娜加入了她自己独特的吟唱风格,因嗓音的纯美与旋律的牵动人心,龚琳娜版的《小河淌水》被网友称为“神仙吟唱”。萧敬腾版的《小河淌水》虽然也加入了吟唱段落,但该曲的特色却在于萧敬腾长达35秒的长音保持上,一经演唱同样震撼人心。
腾格尔的《小河淌水》在前奏加入了钢琴和马头琴的音乐,腾格尔将其豪迈洒脱的唱风带入了这首抒情性的民歌曲调。该曲最富特色之处就是将马头琴音乐融入了传统民歌并贯穿始终,是云南地域特色与内蒙古地域特色的创新融合,再加上腾格尔爽朗的音色与摇滚乐队的演绎,民歌《小河淌水》有了另一种大气磅礴之势,突破了民歌原有的音乐气势表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界内对歌手自身演唱风格的定位也越发严格,“声乐最大的魅力就是通过演唱者一定的情感表现让整个声乐作品展现无穷的生命力,让观众为之而感染,在整个表现过程中,声乐技巧就是呈现作品生命力的重要表现的手段和方式”。因此,创作型歌手们多将创作视角转入我国具有深厚民族文化记忆的民族音乐身上,探究民族风格作品的演唱方式,很多歌手在这方面的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既传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为自身表演风格的确立提供了方向。民歌是我国优秀且肥沃的创作自然宝库,关于它的艺术特点还有待于更深一步地发掘和创新,将民族元素融入现当代音乐的创作,是彰显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特色,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更是推動我国民族声乐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注释:
1(#郭萌,韩立品.异国情韵的“东方小夜曲”——论俄罗斯芭蕾舞剧《小河淌水》音乐特色J.音乐创作,2012(12):160.
2刘琳.分析民歌《小河淌水》在艺术形式上的发展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1(23):23.
3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356.
4杨鸿年.合唱2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22—29.
5赖游.论声乐技巧与音乐审美J.当代音乐,2015(03):82.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