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是最大的力量
童喜喜
2016年岁末,由人民日报社、《环球人物》杂志社等主办的“大地之爱”新教育专场诗会在北京举行。诗会上,一个沉静真挚的女声响起——
教室,我的家园
一个不大的地方
聚集了一群孩子
也就聚集了我的梦想
从此我心无旁骛,为了梦想飞翔
……
這首由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创作的《教室,我的家园》诗作,经过朗诵者的演绎,直抵现场近两千观众的心灵。诗会结束,同台朗诵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肖云、陆洋、成雅等专家对朗诵者纷纷表示:“你真正理解了作品!”“你是一位老师?我们还以为你是专业主持人呐!”
就在此前不久,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2016领读者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位阅读推广人中,也是这个女声出现在“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的研制视频中。会议结束,有人打听之后找到配音者,大为赞赏,认为她的声音中洋溢着对阅读推广的自豪。听说她是免费义务配音更增敬佩,连声对她说:“早知道我们机构的介绍视频就请您来配音啦!”
这位朗诵者、配音者叫蓝玫,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在全身心投入到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推广之前,她的确是位教师,曾在教育一线耕耘十几年。也正是在此期间,她萌生了一个简单而美好的心愿:要做个好教师,就应该让孩子们听到最动听的声音。于是从2004年开始,她执着地投入到朗诵之中。最初,蓝玫只是借助于刚刚兴起的网络,找到一群喜欢朗诵的网友汇聚的语音聊天室,跟着大家一起读。或许是天赋,或许是北方人得天独厚的普通话积累,没过几天,蓝玫就受到大家的赞赏。因为普通话标准,蓝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一个为四川教师进行普通话训练的培训项目,对自己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快,有人推荐她去了一个相对专业的网站。
在这个专业网站里,蓝玫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网友,更重要的是,这里不仅有一群痴迷诵读的网友,其中还“潜伏”着不少科班出身的专家。有专家指点蓝玫:“读故事相对来说很容易,你应该做一些有挑战的训练,才能继续提高。”蓝玫追问:“那我应该读什么?”“去读散文。”
一篇散文少说要读三五分钟,有时会在十分钟左右。蓝玫一开口,就发现散文和故事果然不同。故事有情节,有起承转合,听众很容易就被吸引。相对来说,散文的语言更加优美,表达更加凝练,意境更为抽象,情感或者更为含蓄或者更为奔放,要想一下抓住听众并非易事,这些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为了能够读好散文,首先要去深刻理解文意,因为声音会随着对文章理解的不同而变得不同。这就不仅需要认真阅读散文,还需要读相关评论、研究的文章,提高解读文章的能力。作为声音的艺术,同样一篇文章肯定不可能两遍读得完全一样,尤其是刚刚开始,两遍可能读出完全不同的效果。为了求得完美,就必须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朗读,雕琢每一个细节。
于是,上班时兴致来了,蓝玫会摇头晃脑悄悄读一段儿,最主要的时间还在下班后,每天下班后到睡觉前几个小时,她往电脑前一坐,几遍、十几遍地读一篇文章,感觉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最难的散文,她读过二十几遍。
这样一晃就是半年。半年之后的一天,蓝玫读了一篇散文《槐花雨》。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当时蓝玫在网上结识了一位“网络朗诵老师”,为了更好地帮助她,这位老师又专门请专家来听蓝玫的朗读。听完之后,对方说:“这个我已经不能点评了。因为她已经超越了技巧,让人跟随着她的声音完全走进了文章中,实现了声音的再创造。”事隔多年,蓝玫依然清晰地记得这番话。
当时,蓝玫就敏锐地意识到:与其说这是赞誉,不如说是对自己更大的激励。于是,她立刻投入更难的挑战——诗歌朗诵中。尽管有了此前的积累,诗歌朗诵仍然难以登堂入室。蓝玫的法宝,仍然是热爱与不懈的追求。
有一次,蓝玫向一位专家求助,希望得到一段朗诵配乐,对方故意激她:“你先把这首《青春中国》读200遍。”蓝玫真的就老老实实读了起来。读着读着,蓝玫觉得自己似乎入了魔,她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绚丽的画面,她努力把画面用声音演绎出来,在每一个细节处,甚至一个词、一个字,都可以做出不同的处理,整体于是就变得丰富多彩……于是,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一首又一首经典诗歌通过文字汩汩潜入心灵,又通过声音喷薄而出。
蓝玫练习读诗的时间,比练习读散文要长得多,也要“疯狂”得多。有一天凌晨两点,蓝玫刚刚告别那群朗诵的网友,正要入睡,她突然想到一首诗歌的处理方式,顿时兴奋不已,猛地坐了起来,打开电脑,接上麦克风,把它录了下来。为了让朗诵的诗歌呈现出最好的效果,蓝玫除了苦练朗诵,还学会了音乐剪辑。为了让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情绪更好地吻合,让诗歌爆发力量之处和音乐相得益彰,她一秒又一秒地“抠”音乐,一秒一秒地剪辑……
四年时间转瞬即逝。蓝玫果然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是最可爱的学生,大家喜欢听她说话,追着要她讲故事。在这样的氛围中,她的教学出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蓝玫还发现自己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她本来是个急脾气,然而,几遍、几十遍乃至几百遍的反复诵读,心无旁骛中沉入诗与思之境,这样的磨炼竟让她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沉静起来。也正是这样的性格,让蓝玫在反复思考后,洞悉家庭教育的价值,重新选择了人生之路,让生命在新的沃土上开始了全新的绽放。
人生在世,凡事皆是修行。热爱,无疑是动力的源泉,是催人向上的力量!
(责 编 子 君)
2016年岁末,由人民日报社、《环球人物》杂志社等主办的“大地之爱”新教育专场诗会在北京举行。诗会上,一个沉静真挚的女声响起——
教室,我的家园
一个不大的地方
聚集了一群孩子
也就聚集了我的梦想
从此我心无旁骛,为了梦想飞翔
……
這首由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创作的《教室,我的家园》诗作,经过朗诵者的演绎,直抵现场近两千观众的心灵。诗会结束,同台朗诵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肖云、陆洋、成雅等专家对朗诵者纷纷表示:“你真正理解了作品!”“你是一位老师?我们还以为你是专业主持人呐!”
就在此前不久,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2016领读者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位阅读推广人中,也是这个女声出现在“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中国父母基础阅读书目”的研制视频中。会议结束,有人打听之后找到配音者,大为赞赏,认为她的声音中洋溢着对阅读推广的自豪。听说她是免费义务配音更增敬佩,连声对她说:“早知道我们机构的介绍视频就请您来配音啦!”
这位朗诵者、配音者叫蓝玫,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在全身心投入到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推广之前,她的确是位教师,曾在教育一线耕耘十几年。也正是在此期间,她萌生了一个简单而美好的心愿:要做个好教师,就应该让孩子们听到最动听的声音。于是从2004年开始,她执着地投入到朗诵之中。最初,蓝玫只是借助于刚刚兴起的网络,找到一群喜欢朗诵的网友汇聚的语音聊天室,跟着大家一起读。或许是天赋,或许是北方人得天独厚的普通话积累,没过几天,蓝玫就受到大家的赞赏。因为普通话标准,蓝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一个为四川教师进行普通话训练的培训项目,对自己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快,有人推荐她去了一个相对专业的网站。
在这个专业网站里,蓝玫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网友,更重要的是,这里不仅有一群痴迷诵读的网友,其中还“潜伏”着不少科班出身的专家。有专家指点蓝玫:“读故事相对来说很容易,你应该做一些有挑战的训练,才能继续提高。”蓝玫追问:“那我应该读什么?”“去读散文。”
一篇散文少说要读三五分钟,有时会在十分钟左右。蓝玫一开口,就发现散文和故事果然不同。故事有情节,有起承转合,听众很容易就被吸引。相对来说,散文的语言更加优美,表达更加凝练,意境更为抽象,情感或者更为含蓄或者更为奔放,要想一下抓住听众并非易事,这些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为了能够读好散文,首先要去深刻理解文意,因为声音会随着对文章理解的不同而变得不同。这就不仅需要认真阅读散文,还需要读相关评论、研究的文章,提高解读文章的能力。作为声音的艺术,同样一篇文章肯定不可能两遍读得完全一样,尤其是刚刚开始,两遍可能读出完全不同的效果。为了求得完美,就必须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朗读,雕琢每一个细节。
于是,上班时兴致来了,蓝玫会摇头晃脑悄悄读一段儿,最主要的时间还在下班后,每天下班后到睡觉前几个小时,她往电脑前一坐,几遍、十几遍地读一篇文章,感觉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最难的散文,她读过二十几遍。
这样一晃就是半年。半年之后的一天,蓝玫读了一篇散文《槐花雨》。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当时蓝玫在网上结识了一位“网络朗诵老师”,为了更好地帮助她,这位老师又专门请专家来听蓝玫的朗读。听完之后,对方说:“这个我已经不能点评了。因为她已经超越了技巧,让人跟随着她的声音完全走进了文章中,实现了声音的再创造。”事隔多年,蓝玫依然清晰地记得这番话。
当时,蓝玫就敏锐地意识到:与其说这是赞誉,不如说是对自己更大的激励。于是,她立刻投入更难的挑战——诗歌朗诵中。尽管有了此前的积累,诗歌朗诵仍然难以登堂入室。蓝玫的法宝,仍然是热爱与不懈的追求。
有一次,蓝玫向一位专家求助,希望得到一段朗诵配乐,对方故意激她:“你先把这首《青春中国》读200遍。”蓝玫真的就老老实实读了起来。读着读着,蓝玫觉得自己似乎入了魔,她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绚丽的画面,她努力把画面用声音演绎出来,在每一个细节处,甚至一个词、一个字,都可以做出不同的处理,整体于是就变得丰富多彩……于是,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一首又一首经典诗歌通过文字汩汩潜入心灵,又通过声音喷薄而出。
蓝玫练习读诗的时间,比练习读散文要长得多,也要“疯狂”得多。有一天凌晨两点,蓝玫刚刚告别那群朗诵的网友,正要入睡,她突然想到一首诗歌的处理方式,顿时兴奋不已,猛地坐了起来,打开电脑,接上麦克风,把它录了下来。为了让朗诵的诗歌呈现出最好的效果,蓝玫除了苦练朗诵,还学会了音乐剪辑。为了让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情绪更好地吻合,让诗歌爆发力量之处和音乐相得益彰,她一秒又一秒地“抠”音乐,一秒一秒地剪辑……
四年时间转瞬即逝。蓝玫果然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是最可爱的学生,大家喜欢听她说话,追着要她讲故事。在这样的氛围中,她的教学出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蓝玫还发现自己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她本来是个急脾气,然而,几遍、几十遍乃至几百遍的反复诵读,心无旁骛中沉入诗与思之境,这样的磨炼竟让她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沉静起来。也正是这样的性格,让蓝玫在反复思考后,洞悉家庭教育的价值,重新选择了人生之路,让生命在新的沃土上开始了全新的绽放。
人生在世,凡事皆是修行。热爱,无疑是动力的源泉,是催人向上的力量!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