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方法让初中物理习题课更高效
赵斌
习题课是课堂教学的课型之一,它既能复习强化已有的知识,又能对新旧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一堂好的习题课既要体现知识性、科学性,也要体现上课的艺术性、方法性.一堂好的习题课应该是集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多种感官刺激于一身的课.任何沉闷、死板的习题课都会被学生内心所抛弃,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只有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才能尽可能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习题课变得更高效,最终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
在传统的习题课中教育一般是首先通过提问或者由教师概述的方式复习旧知识,然后由老师示范举例,接着是学生的练习巩固,最后由老师评讲总结.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可谓不严密,但实际上一成不变的模式久而久之会让学生逐渐失去上习题课的兴趣,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一个过程既枯燥又乏味.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对于自己看似已经了解的知识不去深入理解,而对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又只是浮于表面的了解,长此以往习题课就会逐渐失去其应有的功能.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笔者这么多年来观摩过许多同行的公开课,发现其中在新课教学中这一精神体现的较为突出,可在习题课中真正能做到的确实不多.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提高习题课效率的几点看法.
1联系自身
长期的实践表明,将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所任教的初中物理中的多数内容都可以与实际生活直接联系.例如在八年级中,速度、平均速度的这一习题课之前笔者布置了一个问题.问题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中关于速度、路程、时间等情况的思考:你家离学校大概多远?你是怎么估算的?你上学花多长时间?你的平均速度是多少?针对实际情况有什么想法?笔者看到一位同学的回答是这样的:我家离学校大概一千米,因为上体育课时我绕着250米的学校操场步行过,当时花了大概2.5分钟,而我到学校大概花10分钟步行,根据基本是匀速步行的特点,可以估算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 km.这位同学经过和大家的交流,使其他的同学也了解了,其实有时我们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的时候不一定先要计算速度,我们可以通过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的关系直接得到路程的大小,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计算时间.还有一位同学是这么写的:我家离学校约6 km,爸爸早上送我的时候我看汽车的速度表显示,路上花15分钟,平均速度24 km/h,比自行车速度稍微快一点,可能是路上等红灯时间比较长,偶尔还会塞车.分析这位同学的例子,笔者让同学们理解了为什么龟兔赛跑中乌龟的平均速度大,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有何区别.通过与身边相应事例的联系,不但能使学生保持住对相关物理知识的兴趣,而且还会进一步加深其印象.
2实验配合
在初中物理中,学生遇到的有些问题是很抽象的,同时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通过单一的训练手段的话很难完全理解.这时不妨通过实验的方法将题目内容变抽象为形象.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概念、规律等理解,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电学内容中的电路故障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比较难理解,如图1中的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示数为零时是何种故障,而电压表的示数还可分为基本等于电源电压和明显小于电源电压两种情况,是灯泡发生了断路还是电流表发生短路.每当学生遇到这类问题时即使通过老师多次讲解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这时往往需要实验来配合,通过对实际操作观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不同现象对应的不同故障,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之类似的简单机械中的杠杆、滑轮组等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配合习题的讲解.
3竞争与合作
在平时习题课中,始终有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很渴望快速准确地解答题目.每当老师讲完解题过程或者公布答案并当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时候,他们总会欢呼,甚至发出“yeah”!而另外的一部分同学,虽然没有“喜形于色”,但暗地里其实也在“较劲”.他们对于解题正确性的渴望不亚于任何人.
对于不同类型、级别的题目可采用不同类型的方法.例如基础题,可采用相互竞争的办法.比比谁的解题正确率高、速度快、方法好,大家拿出来比较和交流,让同学之间形成热烈讨论的氛围.对于难度相对来说较大的题目,由于学生能力问题很难解答完整的题目,则由小组讨论,一般范围控制在四个人左右.形成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氛围,做到集思广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都有收获之后的喜悦感,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解题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很多时候会出现一题多解的情况.
4尝试“一题多变”
习题课的功能不仅是通过其本身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还要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要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学习的内容就应该做到在题目条件有所改变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完整地理解其意思,不会因其变化而“迷失方向”.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知识点多个方向去考查学生,无论如何变换题目的类型,学生都能回答正确才是真正掌握.一直以来笔者发现学生在遇到某些题目时正确率较高,但只要题目稍一变化结果却不甚理想.有时只要难度稍加增大,或者是思考问题一遇到障碍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去猜测题目的意思,从而就不按照物理规律或者原理去思考题目.这时只能凭借所谓的“运气”解题,这样一来也给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带来干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用“一题多变”的方式去考学生,这样一来就能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做出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判断多个物体浮力大小这个知识点及其应用无疑是最困难.一个看似同样的题目有多种的变化.例如,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铜球放入水中比较浮力大小;体积相同的铁球和铜球放入水中比较浮力大小;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铜球放入水银中比较浮力大小;体积相同的铁球和铜球放入水银中比较浮力大小.这时要能准确的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就不是所谓的“运气”能够左右的,对于没有掌握相关知识的学生来说应该觉得够晕的.可实际上这四个看似相同的问题就考查了两个关于浮力计算的知识点:一是阿基米德原理判断浮力;另一个是利用浮沉条件比较浮力.两个知识点本身很容易理解,但结合在一个题目中应用难度就较大,而且通过一个知识点引出的多个题目,教师可以准确的了解学生掌握这一内容的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去改变题目,这样一来,他们就能从整体上去了解一个知识点,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科学的、理性的思维.
所谓“题无常题”,知识是相对固定的,可是题目是灵活的.怎样让习题课发挥其最大功效,通过习题课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解题,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是我们广大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总之,调动教学中的一切积极因素,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身处题海而立于不败之地.
习题课是课堂教学的课型之一,它既能复习强化已有的知识,又能对新旧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一堂好的习题课既要体现知识性、科学性,也要体现上课的艺术性、方法性.一堂好的习题课应该是集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多种感官刺激于一身的课.任何沉闷、死板的习题课都会被学生内心所抛弃,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只有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才能尽可能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习题课变得更高效,最终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
在传统的习题课中教育一般是首先通过提问或者由教师概述的方式复习旧知识,然后由老师示范举例,接着是学生的练习巩固,最后由老师评讲总结.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可谓不严密,但实际上一成不变的模式久而久之会让学生逐渐失去上习题课的兴趣,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一个过程既枯燥又乏味.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对于自己看似已经了解的知识不去深入理解,而对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又只是浮于表面的了解,长此以往习题课就会逐渐失去其应有的功能.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笔者这么多年来观摩过许多同行的公开课,发现其中在新课教学中这一精神体现的较为突出,可在习题课中真正能做到的确实不多.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提高习题课效率的几点看法.
1联系自身
长期的实践表明,将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所任教的初中物理中的多数内容都可以与实际生活直接联系.例如在八年级中,速度、平均速度的这一习题课之前笔者布置了一个问题.问题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中关于速度、路程、时间等情况的思考:你家离学校大概多远?你是怎么估算的?你上学花多长时间?你的平均速度是多少?针对实际情况有什么想法?笔者看到一位同学的回答是这样的:我家离学校大概一千米,因为上体育课时我绕着250米的学校操场步行过,当时花了大概2.5分钟,而我到学校大概花10分钟步行,根据基本是匀速步行的特点,可以估算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 km.这位同学经过和大家的交流,使其他的同学也了解了,其实有时我们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的时候不一定先要计算速度,我们可以通过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的关系直接得到路程的大小,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计算时间.还有一位同学是这么写的:我家离学校约6 km,爸爸早上送我的时候我看汽车的速度表显示,路上花15分钟,平均速度24 km/h,比自行车速度稍微快一点,可能是路上等红灯时间比较长,偶尔还会塞车.分析这位同学的例子,笔者让同学们理解了为什么龟兔赛跑中乌龟的平均速度大,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有何区别.通过与身边相应事例的联系,不但能使学生保持住对相关物理知识的兴趣,而且还会进一步加深其印象.
2实验配合
在初中物理中,学生遇到的有些问题是很抽象的,同时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通过单一的训练手段的话很难完全理解.这时不妨通过实验的方法将题目内容变抽象为形象.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概念、规律等理解,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电学内容中的电路故障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比较难理解,如图1中的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示数为零时是何种故障,而电压表的示数还可分为基本等于电源电压和明显小于电源电压两种情况,是灯泡发生了断路还是电流表发生短路.每当学生遇到这类问题时即使通过老师多次讲解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这时往往需要实验来配合,通过对实际操作观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不同现象对应的不同故障,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之类似的简单机械中的杠杆、滑轮组等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配合习题的讲解.
3竞争与合作
在平时习题课中,始终有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很渴望快速准确地解答题目.每当老师讲完解题过程或者公布答案并当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时候,他们总会欢呼,甚至发出“yeah”!而另外的一部分同学,虽然没有“喜形于色”,但暗地里其实也在“较劲”.他们对于解题正确性的渴望不亚于任何人.
对于不同类型、级别的题目可采用不同类型的方法.例如基础题,可采用相互竞争的办法.比比谁的解题正确率高、速度快、方法好,大家拿出来比较和交流,让同学之间形成热烈讨论的氛围.对于难度相对来说较大的题目,由于学生能力问题很难解答完整的题目,则由小组讨论,一般范围控制在四个人左右.形成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氛围,做到集思广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都有收获之后的喜悦感,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解题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很多时候会出现一题多解的情况.
4尝试“一题多变”
习题课的功能不仅是通过其本身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还要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要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学习的内容就应该做到在题目条件有所改变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完整地理解其意思,不会因其变化而“迷失方向”.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知识点多个方向去考查学生,无论如何变换题目的类型,学生都能回答正确才是真正掌握.一直以来笔者发现学生在遇到某些题目时正确率较高,但只要题目稍一变化结果却不甚理想.有时只要难度稍加增大,或者是思考问题一遇到障碍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去猜测题目的意思,从而就不按照物理规律或者原理去思考题目.这时只能凭借所谓的“运气”解题,这样一来也给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带来干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用“一题多变”的方式去考学生,这样一来就能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做出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判断多个物体浮力大小这个知识点及其应用无疑是最困难.一个看似同样的题目有多种的变化.例如,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铜球放入水中比较浮力大小;体积相同的铁球和铜球放入水中比较浮力大小;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铜球放入水银中比较浮力大小;体积相同的铁球和铜球放入水银中比较浮力大小.这时要能准确的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就不是所谓的“运气”能够左右的,对于没有掌握相关知识的学生来说应该觉得够晕的.可实际上这四个看似相同的问题就考查了两个关于浮力计算的知识点:一是阿基米德原理判断浮力;另一个是利用浮沉条件比较浮力.两个知识点本身很容易理解,但结合在一个题目中应用难度就较大,而且通过一个知识点引出的多个题目,教师可以准确的了解学生掌握这一内容的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去改变题目,这样一来,他们就能从整体上去了解一个知识点,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科学的、理性的思维.
所谓“题无常题”,知识是相对固定的,可是题目是灵活的.怎样让习题课发挥其最大功效,通过习题课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解题,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是我们广大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总之,调动教学中的一切积极因素,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身处题海而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