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板栗膏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宗迎春
摘要 ? ?本文介绍了舒城县板栗膏药病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具体包括疏伐、整枝修剪、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加强栗园管理、营造混交林或建设生物隔离带、选择优良品种、增加实生苗造林面积、及时防治、对病害特别严重的小班及时采伐更新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板栗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 ?板栗膏药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安徽舒城
中图分类号 ? ?S436.64 ? ?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5739(2020)20-009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舒城县地处大别山东麓、皖中腹地、巢湖之滨、江淮之间,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6°25′30″~117°14′54″、北纬31°01′16″~31°33′49″之间,东连庐江县,南接桐城市、潜山市,西抵岳西县、霍山县,北邻金安区、肥西县。东西长78.4 km,南北宽60.1 km,面积2 109.78 km2。全县地形复杂多样,地势呈明显的阶梯式变化。东北地势平坦,圩畈相连,河流纵横交错;中部丘陵起伏,岗冲相间;西南群峰参天、峡谷深邃、岭峻坡陡。境内最高峰老佛顶,海拔高度1 539 m,最低处为杭埠镇舒三村,海拔高度7 m。
因地处亚热带北缘,舒城县域范围内均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区,天然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带谱明显,自下而上依次为常绿与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地矮林。境内原生自然植被大部分被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所代替,人工植被以杉木、马尾松、栎类、毛竹、杨树、油茶、板栗、茶叶以及农作物为主。根据2014年舒城县第四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全县有林地98 474.8 hm2,板栗林面积17 464.7 hm2(板栗纯林16 985.4 hm2,板栗混交林479.3 hm2),占全县经济林面积的48.2%。板栗是舒城县第一大经济树种,树龄大多为20~30年。
板栗属壳斗科栗属高大落叶乔木,冠形舒展美观,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俱佳,原产我国,在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记载,在我国至少有2 500余年的栽培历史,是最早的著名食用坚果之一。板栗淀粉含量高,营养丰富,为世界群栗之冠。炒食后其肉质细密,香甜适口,十分受欢迎。板栗在舒城县低山丘陵区广泛分布,对舒城县2015年古树名木调查发现,树龄100年以上的板栗古树有9株,其中汤池镇九桠村竹园组有1株树龄更是达到500年以上。舒城县板栗具有悠久的人工栽培历史,在长期的栽培和选育过程中,民间形成了诸如粘底板、蜜蜂球、叶里藏等优良的板栗栽培品种[1]。舒城县板栗也因为品质优良而远近闻名,享誉省内外。以前,板栗虽然在舒城县丘陵低山区广泛分布,但成片人工栽培少,仅在汤池、城冲、枫香树、河棚一带有部分人工片林。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板栗市场价格的提高以及国家退耕还林等林业项目工程的实施,舒城县大力发展板栗人工林,板栗栽培面积大幅增加,现有林分大多为这个时期的人造林。近年来,受板栗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影响,新发展板栗林已经很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采伐栗树更新其他树种现象。
板栗膏药病是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栗产区的常见病害之一,其在舒城县不断发生,造成板栗病株率达15%~30%。现就板栗膏药病展开分析,以期为全县板栗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 ?发生特点
板栗膏药病是长江流域栗产区的常见病害之一,在板栗老林和幼林都可发生。根据2014—2016年舒城縣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舒城县板栗病虫害较多,且危害严重,已成为阻碍板栗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主要病虫害有板栗膏药病、板栗疫病、栗瘿蜂、剪枝栗实象、雪片象、栗实象[2]。其中,板栗膏药病发生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对板栗生长和板栗产量造成的影响也最大。
舒城县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显示,舒城县板栗林感病面积1 372.3 hm2,感病率7.9%,病株率一般为20%左右,严重的达80%以上;病斑最大长度达110 cm。感病栗园主要集中分布在春秋、汤池、万佛湖、干汊河等乡镇。板栗膏药病病原菌为多种隔担子菌。病菌菌丝体形成厚而致密的膏药状菌膜,紧贴在栗树枝干上,菌丝侵入皮层吸取养分和水分,轻者造成枝干生长不良,重者导致枝干枯死,对板栗高产和稳产构成巨大的威胁。每年5—10月为担子及担孢子生长期,11月随着气温下降进入休眠期,以菌膜在被害枝干上越冬,直至翌年4月气温回升进入生长期,产生新的担子及担孢子。
2 ? ?发生原因
2.1 ? ?自然因素
2.1.1 ? ?土壤。舒城县广大丘岗区是板栗的主要栽培区,土壤多为黄棕壤,呈微酸性,土质较黏重,砂砾含量较低,通透性较差,容易积水,有利于病菌入侵,引发病害。
2.1.2 ? ?气候。5月以后,随着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湿热的环境有利于病菌的发生、扩散、蔓延[3]。
2.1.3 ? ?地形。地势平坦低洼处在梅雨季节容易长期积水,抑制根系呼吸,影响板栗生长,造成树势衰弱,容易感染病害。
2.2 ? ?人为因素
2.2.1 ? ?栽植密度。板栗属于高大乔木,虽然栽培苗木大部分为嫁接苗,后期通过整形修剪控制树高和冠幅,但总体树形仍然高大。合理的栽植密度为400株/hm2。根据调查,舒城县板栗栽植密度普遍偏大,大部分林分密度为800~900株/hm2,少部分林分密度甚至达到1 100株/hm2。密度过大造成林分郁闭后,林木对光、热、水、肥竞争激烈,林分通风透光条件差,竞争中林木分化,弱势木生长不良,极易感染病原,为病菌发展提供温床[4]。
2.2.2 ? ?集中連片纯林。大面积板栗人工纯林分布在舒城县广大丘陵、岗地和低山中下部,相对集中连片,只有河流、道路、村庄等自然隔离带,缺少生物隔离带,不能有效阻断病菌传播路径。
2.2.3 ? ?栗园管理水平。近年来,由于板栗价格持续走低,导致群众发展板栗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栗园整枝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成本高,经济效益不好,加之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栗园管理粗放,多数栗园甚至出现无人管理现象。这些因素都为病虫害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2.4 ? ?苗木。造林苗木多为嫁接苗,即使使用实生苗造林,后期为了提高板栗产量也会通过切接、劈接、高枝换头等形式实行林分改造。嫁接后,板栗前期生长快,能较快进入盛果期,提高产量,但后期树势衰退也快,一旦树势衰退,很容易感染病害。
3 ? ?防治对策
一是适当疏伐,保持合理密度,改善林分通风透光条件。二是结合整枝修剪疏除病枝、病株。三是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增强树势,提高板栗抗病性。四是加强栗园管理,及时清理枯枝落叶,减少病源物。五是营造混交林或建设生物隔离带,阻断病原传播路径。六是选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造林,如本地长期生产实践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粘底板抗病性较强,可适当扩大种植面积。七是适当增加实生苗造林面积。在舒城县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过程中,发现万佛湖镇沃孜村河滩地和干汊河镇七门堰村大柳树2块实生栗园,树龄虽均为60~70年,但却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板栗膏药病危害极其轻微。说明实生苗虽然进入结果期需要较长时间,但寿命长、抗性强的优点明显。八是及时开展防治,刮除菌膜,涂抹柴油∶生石灰∶波尔多液=1∶1∶50的混合乳液。九是对病害特别严重的小班及时采伐更新[5]。
4 ? ?结语
板栗作为乡土树种,适生性强,树形高大,树姿优美。同时,板栗作为“铁杆庄稼”,深受丘岗及山区群众喜爱,在荒山荒地造林、庄前屋后绿化方面都是首选树种之一。多年来,板栗为舒城县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板栗膏药病是板栗的主要病害,防治难度大。但只要遵循“积极预防,科学治理”的方针,查明原因,有针对性地制订科学合理的方案,板栗膏药病完全可防可控。
5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2] 束庆龙,汤坚.安徽板栗真菌性枝干病害的种类及其识别[J].经济林研究,1999(3):26-28.
[3] 孙倩,束庆龙,刘洪剑,等.影响板栗膏药病发生因素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6,24(1):1-4.
[4] 彭方仁,王良桂.板栗不同密度林分的生长发育与生物生产力[J].经济林研究,1998(3):12-16.
[5] 余本付,邢炜,肖斌.安徽省乡土树种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