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政府面临的三大考验

    郑瑞祥

    2014年5月16日,第16届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大选经过一个多月的“马拉松”式投票程序,最终以印度人民党获得543个议席中的282席、国大党仅得44席落下帷幕。此次大选的结果虽早在人们意料之中,但胜负如此悬殊却在很多人意料之外,甚至也出乎胜者和败者自己的意料。

    “莫迪浪潮”是印度人民党胜选的法宝

    此次印度大选,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莫迪浪潮”,铺天盖地,威力巨大,使印度人民党下野十年之后重掌乾坤,也把莫迪推上了总理宝座。30年来,印度议会第一次有一个党赢得过半数议席。无独有偶,30年前也出现过一次“浪潮”。1984年10月31日,时任印度总理和国大党主席的英迪拉·甘地遇刺身亡,其子拉吉夫·甘地临危受命,接过了权力的接力棒。在随后举行的大选中,席卷全国的“同情浪潮”,使已经处于颓势的国大党赢得了压倒性胜利,一党独得议会四分之三的议席(415席)。这两次浪潮的结果虽然相似,但形成方式大为不同。30年前的“同情浪潮”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而30年后的“莫迪浪潮”则是精心打造出来的。

    ——着力打造莫迪“形象工程”。自2013年9月,印度人民党推出莫迪作为总理候选人以来,印度人民党主推莫迪在古吉拉特邦任首席部长主政12年所取得的非凡政绩。莫迪的竞选口号是“如果我当上总理,全印度都会像古吉拉特邦一样,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而这正切中了广大选民的所念所想。

    ——竞选宣传注意“包容性”。印度人民党在竞选中,尽量淡化其印度教特性和代表特定利益集团的党性,承诺“向所有人提供支持,为所有人谋求发展”。针对广大选民最关心的、也是对国大党政府最不满的一些问题,如通货膨胀,贪污腐败,就业困难等,人民党也积极提出解决方案并作出许诺,尤其注意争取年轻人选票。

    ——莫迪人格魅力赢得广泛支持。莫迪出身贫寒,少年立志,靠自我奋斗成才,全身心投入印度人民党的事业。从政后重视发展经济,办事风格务实、果断、高效,而且被舆论赞为为政清廉的“好官”。竞选过程中,莫迪本人不辞辛劳,奔走于全国各地,行程30万公里,到过25个邦,参加437场竞选集会,并发表讲话,与公众互动。莫迪还利用网络社交媒体进行宣传,扩大影响。

    失去民心是国大党败选的主要原因

    国大党政府执政的十年中,印度经济平均年增长率虽达7.5%,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十年,但两个五年任期差别很大:第一任期内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形势很好;第二任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率从9%下滑到不及5%。2013年末至2014年初,印国内物价上涨,失业问题严重,通货膨胀率高达8—9%,穷人受冲击最大,中产阶级也未能幸免。

    但如果说是经济形势不好导致了国大党输掉大选,那又如何解释2004年的大选结果呢?印度人民党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1999年上台执政后,经济快速发展,大选前的2003/2004年度GDP增长高达8.2%,创15年来最高纪录。当时媒体舆论和民调都对印度人民党有利,可谓稳操胜券,印度人民党也提出了“印度大放光芒”的竞选口号,可结果却是遭遇滑铁卢。而在野八年,被认为日渐衰败的国大党东山再起。这样出人意料的结果,表面看起来不符合逻辑,但却符合印度的国情、民情,而且发人深省。当时就有评论指出:“印度大放光芒”只是照亮了社会的中上层少数人,并未惠及中下层大多数人民群众,尤其是占全国人口近三分之一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穷苦大众。

    因此,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地断定国大党此次大选是输在经济上,需要具体分析。印度国内外媒体普遍认为,国大党此次败选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贪污腐败丑闻不断,牵涉到政府部长和其他高官。在该问题上,国大党领导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也没有给全国民众一个交代,引起广大民众对国大党不满和失望乃至愤怒,于是,形成了所谓“反现任”效应。二是“尼赫鲁—甘地家族”领导模式违背了时代的潮流。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这次大选结果表明,印度人已抛弃了国大党的“王朝政治”。笔者却认为领导模式并不是胜败关键,关键在用人。事实上,国大党在并未拥有过半数席位的情况下,带领“团结进步联盟”连续执政十年,曼莫汉·辛格总理功不可没。印国内外舆论虽对国大党多有诟病,但对辛格本人却高度评价,充满赞誉。

    通过对2004年和2014年两次大选的结果比较分析,可以找到印度的议会民主反映出来的基本规律:其一,执政党若选前许诺,选后食言,失信于民,便失去政权;其二,如果经济发展和改革不能使大多数人受益,无论经济增长快与慢,政府都有可能下台。因此,两党或几党轮流执政,就成了印度议会民主呈现的规律。

    莫迪新政府面临的三大考验

    “莫迪浪潮”退去之后,广大选民对他的高度期望变成了巨大压力,迫使莫迪政府尽快兑现竞选诺言。莫迪从一个邦的首席部长一跃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理,能否承受各种严峻的考验,人们将拭目以待。笔者认为,莫迪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重振低迷经济;改善政府治理;解决外交难题。

    考验之一:重振低迷经济。在探索经济发展经验上,莫迪政府很可能将古吉拉特邦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推广到全国,但印度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解决。首先,各地条件不同,古吉拉特邦地处沿海,对外贸易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引进外资较多,而其他地区特别是内陆地区和东北地区,大多不具备这种条件。其次,各邦执政党不同,印度人民党执政的邦只占总数的六分之一左右,其余各邦有的是反对党,有的是盟党友党,还有态度不明确的骑墙派。即使是盟友,也未必事事都支持中央政府。

    在推进经济改革方面,印度国内外舆论大都认为莫迪有大刀阔斧改革的雄心,但是进程不会顺利,甚至会遇到根深蒂固的阻力。一是零售业向外资开放问题,不仅国大党不敢触动,印度人民党迄今也没有松口;二是削减财政赤字面临两难,如大砍福利补贴,会影响中下层普通百姓的生活,但继续维持又将扩大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也会更加严重;三是土地征用问题,这是发展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最大障碍,在印度强拆强迁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抗议,不仅项目泡汤,而且影响政局稳定。此外,西方认为印度若想实现经济腾飞,还需要引进外资和发挥私人资本的积极性,因此要修改现有的劳工法,使老板开除工人合法化,国大党号称“亲民”、“亲穷人”,自然不愿意触碰该雷区,那新上任的印度人民党将如何选择?

    考验之二:改善政府治理。莫迪就职后,已经在缩小政府、加强治理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也不少。一是印度实行文官制度,大选后部长以下的官僚机构基本原封不动,多年养成的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已制度化,不可能轻易改变。二是印度人民党虽在议会下院拥有多数席位,但在上院仍是少数,反对党的掣肘恐难以完全避免。如理不顺中央和地方关系,在重大问题上就难以达成全国共识。三是肃清贪污腐败更难。据民调显示,96%的印度人认为腐败正在拖累这个国家,92%的印度人认为腐败现象在过去五年间愈益恶化。莫迪以廉洁高效闻名遐迩,承诺建廉洁政府是其获得高支持率的重要原因。但腐败问题积重难返,如印舆论广泛关注的“政治犯罪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刚当选的议员中,34%的人背负“刑事指控”,比2009年大选时多出4%,其中也包括印度人民党议员。

    考验之三:解决外交难题。现舆论普遍认为,莫迪新官上任三把火主要放在经济和内政上,外交政策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也有舆论担心印度人民党,特别是莫迪本人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想可能会影响印对外关系走向。

    美积极做工作以期改善印美关系。2013年12月,一名印度女外交官在美遭逮捕和搜身引发的印美外交风波影响犹在。莫迪本人与美国之间还有一个旧的“过节”,美国曾拒绝给莫迪发入境签证,起因是2002年古吉拉特邦发生教派暴力冲突,导致约1000人死亡,大部分是穆斯林,作为该邦首席部长的莫迪难辞其咎。2014年年初,美国得知莫迪胜利在望时,便开始做弥补工作——印大选结果公布的当天,奥巴马即与莫迪通电话,邀请其访美;三天后,美海军上将格林纳特尔表示美国希望与印度扩大海军合作;5月28日,美国务卿克里给印度新任外长斯瓦拉吉打电话,讨论“重新激活”印美关系。目前,莫迪已接受邀请,将于2014年9月访美。

    印巴关系仍是长期积累的老大难问题。印巴两国历届政府都无法解决克什米尔争端,长期以来,两国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很不稳定。2008年发生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后,印巴关系降至谷底,近年来虽有一定程度缓和,但无实质性进展。印度人民党胜选后,外电曾称之为“巴基斯坦的噩梦”,但巴官方反应淡定,谢里夫总理还邀请莫迪访巴,莫迪也邀请谢里夫参加他的就职仪式。2014年5月27日,莫迪与谢里夫举行了双边会晤,莫迪强调必须停止目前存在于印巴边境的恐怖活动,双方要加强区域反恐合作。谢里夫则在会谈后发表声明称,印巴两国应消除猜忌和恐惧,从“对抗转向合作”,“互相控诉只会互相伤害”,双方都期待能建立和平友好关系。此外,阿富汗局势的动荡对印巴关系也有重大的负面影响。当前,莫迪和谢里夫虽开了个好头,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印中关系有可能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中国高度重视中印关系,李克强总理在莫迪就职当天即致电祝贺,第三天又与莫迪通电话。随后,习近平主席又派王毅外长作为特使访印,并承诺将在年内访印。印方对此均作出积极回应,莫迪表示,发展对华关系是印度外交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人们也注意到,莫迪过去对中国的态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一邦首席部长,他称赞中国经济建设成就,曾率团访华考察;另一方面,作为印度人民党领导人之一,他也曾多次指责国大党政府对华软弱、妥协。2014年年初,莫迪在“阿鲁纳恰尔邦”(即我藏南地区)参加竞选活动时,声称“任何大国都别想把这一地区从印度手里夺去”。莫迪执政后能否发扬积极面抑制消极面,也将是个未知数。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前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丹丹)

相关文章!
  • 新世纪以来邓小平执政思想研究

    胡祖凤 谢嘉梁[摘要]邓小平执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难点。不断深化和继续拓展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北洋政府时期法律近代化与现实

    摘 要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正处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北洋军阀为了便于巩固自己的统治,选择移植西方法律制度和原则,在许多方面吸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