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究
李冬凤 张文标
[提 要]苏区精神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推进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意义重大。具体而言,推进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增强“三个意识”,深化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推进“三进”工作,实现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课程化”;构筑“三个平台”,实现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立体化”;建设“三支队伍”,实现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化”。
[关键词]苏区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1]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2]为核心内涵的苏区精神是育人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指出,“要进一步弘扬伟大的苏区精神,用苏区精神教育青年一代”。[3]因此,重视发挥苏区精神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育人功能,有效推进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意义重大。
一、增强“三个意识”,深化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进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首先必须增强“三个意识”,即目标意识、内容意识和效果意识,深化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目标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其崇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将大学生培育为高素质人才。苏区精神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们在土地革命时期探寻救亡图存的实践结晶;是他们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连,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信仰结晶;也是他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敢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创新意识和精神结晶。伟大的苏区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改革创新精神培育的优质资源,其育人功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存在高度契合性。
二是内容意识。苏区精神作为极具育人功能的宝贵教育资源,其必然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有许多内容与苏区精神密切相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等教学方面都涉及到苏区精神的相关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以结合苏区精神进行讲解,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形象化;《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涉及党建方面的内容可以联系苏区精神展开精彩讲述。也就是说,苏区精神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三是效果意识。“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地利用苏区史料,把学生熟悉的相关历史人物、事件引入教学,把抽象深奥的理论转化为鲜活具体的历史材料呈现于学生面前。一方面可以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准确地学习和了解苏区革命史;另一方面又可以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直观的历史史料去深入领悟相关原理,从而达到增强理论说服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效果。
二、推进“三进”工作,实现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课程化”
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一定的载体。其中,推进苏区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有助于构建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程体系。
一是进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总依据,是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推进苏区精神“进教材”,即是将相关苏区史料和苏区精神的内涵、特征等准确地、有针对性地编入“思政课”教材,让苏区历史史料、苏区精神广泛地渗透到“思政课”课程,发挥苏区精神应有的育人功能。这是苏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前提。
二是进课堂:“课堂”是开展教学的主阵地。推进苏区精神“进课堂”,必须有效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苏区精神列入课堂教学计划,并且在“思政课”各门课程授课过程中积極运用苏区史料、广泛渗透苏区精神等有关内容,实现苏区精神课程化。
三是进头脑:知识进学生头脑、实现“入脑入心”,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旨在运用苏区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追求和坚定信念,进而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
总的来说,通过推进苏区精神“三进”工作,把苏区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发挥苏区精神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并且时刻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构筑“三个平台”,实现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立体化”
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构筑“课堂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三大教学平台,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要求。
一是课堂教学平台。课堂教学平台是学校开展教学的基础性平台。因此,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首先要构筑良好的课堂教学平台,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灌输式教学,采用专题报告、课堂讨论、主题演讲、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打造互动式、研讨式、情景式的精彩课堂教学。特别是,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红色经典歌谣、影视片段、历史图片等直观、鲜活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感染力、听觉上的冲击力和心灵上的震撼力,从而更好地接受苏区精神的洗礼。
二是网络教学平台。当前,网络化学习、生活和娱乐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常态”。因此,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积极构筑便捷高效的网络教学平台。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其次,在课堂教学外,通过大力开发以“苏区精神”为主题的专题校园网站以及开设特色教育宣传专栏,诸如“苏区论坛”、“苏区伟人”、“苏区歌谣”、“苏区影视”等栏目,建设以苏区精神为主脉的教学资源网,让学生可以便捷地、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外网络学习。
三是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延展。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构筑实践教学平台,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譬如,组织学生开展以弘扬“苏区精神”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考察苏区革命博物馆、纪念塔、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以及开展“重走红军路”、“重走红军路”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弘扬苏区精神的实践教育。总之,通过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直观体验苏区革命史,深化对苏区革命史的认知并自觉接受苏区精神的教育,同时也能够使大学生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
四、建设“三支队伍”,实现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化”
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利用一定的载体、构筑良好的平台,更离不开强大的队伍体系的支撑。因此,必须大力建设“教师队伍、校外队伍、学生队伍”这三支队伍,为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主体保障。
第一支是教师队伍。教师是主要的教学主体,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打造一支师德崇高、教学科研业务精湛且具有一定苏区学术背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心理健康等纳入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在职期管理和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水平;二是要搭建“思政课”教师发展平台,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业务能力。特别是,积极建立苏区史研究中心基地,常态化地开展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教研活动。
第二支是校外队伍。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除了要加强校内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也必须注重强化校外专家、学者队伍建设。通过设立专门研究苏区精神的学术论坛,开展与苏区精神相关的主题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活动,以及邀请知名史学专家学者给学校师生做“苏区精神”专题报告等途径,最大限度地發挥校外专家、学者的宣传教育作用。
第三支是学生队伍。学生既是教育对象亦为教育主体。推进苏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重视学生队伍建设,发挥好学生队伍的自我教育功能和示范作用。通过选拔学生骨干成立“苏区精神宣讲团”、“学生党员革命精神学习宣讲团”、“百名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等社团组织,并大力支持和引导他们开展与苏区精神相关的学习考察和宣讲活动,发挥其自我教育和宣讲传播苏区精神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孙弘安.以苏区精神引领文明校园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
[3]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05(1).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