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旅游商品开发路径探析
刘秀姑?李燕青
旅游购物是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因而旅游商品的开发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自贺州建市以来,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商品的开发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2013年10月新旅游法出台之后,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经营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贺州市旅游商品开发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新形势探讨贺州市旅游商品开发路径及发展前景。
旅游购物在旅游总消费中所占比重大小一直被旅游界视为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消费水平层次高低的重要尺度,旅游商品是旅游购物的基础,泛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物品,也称旅游购物品或旅游纪念品。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越来越明显,旅游购物也随之成为旅游经济中一个新的增长点。不同于发达国家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的 40%以上,中国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徘徊在20%左右,这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此项比重高达40%以上的差距很大,尚未发挥其经济带动作用。
对于贺州而言,随着区位优势的突显及旅游业的日益成熟,旅游购物环节依然是其壮大发展的短板。经过长期的调查和分析发现,贺州有丰富的旅游商品可开发资源,但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系统的管理。而且随着旅游法的出台,旅游商品的被冷落,旅游商品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作为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经营应不断适应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故结合广西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贺州市旅游商品的现状开展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对贺州市旅游商品的开发提出一定的想法,希望对贺州市旅游商品的开发提供可行的有建设性的
意见。
二、贺州市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根据贺州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54.5亿元,201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72.59亿元,同比增长32.6%,旅游收入构成中,2010年和2012年全市旅游购物总收入分别为3.72亿元和5.1亿元,分别占旅游总收入的6.83%和7.02%,创收比重较低,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水平。贺州市旅游还处于传统效益阶段,主要效益来源于门票,对旅游商品这一产业缺乏有效的扶持和引导,致使旅游购物成为贺州市旅游业的薄弱环节,难以发挥其经济带动作用。
目前,贺州市旅游商品大体上有农特产品、食用品、饮品、林特产品、中草药及少量旅游工艺品等门类。全市共有旅游商品销售点34个,其中以接待游客的专营店约为8家,其他类型如超市、土特产店等约26家,其经营的商品基本上是贺州本地产的如黄姚豆豉、青梅酒之类的土特产和黄蜡石工艺品等。贺州市旅游市场中旅游商品品种较少,数量不够充裕,缺乏浓郁的地方特色,销售点也比较散乱,多以小商店、小摊贩为主,缺乏大型的旅游商品销售场所。
三、贺州市旅游商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和分析贺州市旅游商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贺州市旅游商品开发”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6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通过问卷的统计,对贺州市旅游商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吸引力不够
48.8%的旅游者都倾向于购买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贺州市旅游商品的特色并不突出。如在黄姚古镇景区附近所销售的一些小动物挂件之类的纪念品,保健酒之类的饮品,都是全国各大景区常见的“熟面孔”。虽然商店也有土特产专柜,石雕等旅游商品,但真正能反映出贺州地方特色的商品并不多。
(二)旅游商品质量偏低,包装粗糙
56%的旅游者出于纪念动机购买商品,55.2%的旅游者出于实用动机购买旅游商品,47.2%的游客出于欣赏和收藏动机而购买旅游商品,24%的旅游者出于馈赠的动机购买旅游商品。调查结果表明,旅游者购买商品的动机并不唯一性,会注重实用性、艺术性及纪念性三者的结合,涉及到生理、心理和精神愉悦的需要。同时45.6%的旅游者认为商品拥有精美的包装对其有很大的吸引力。而贺州市许多旅游商品的生产厂家只是对原材料进行一些粗加工,产品质量相对较低,包装简陋,即使价格低廉也不能引起旅游者的购买欲望。
(三)商品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品种少且更新缓慢
贺州拥有比较丰富的果品、林特产品、奇石等旅游商品资源,但目前其开发采取的是各自经营、各自管理的模式,没有龙头企业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缺乏专门的旅游商品设计研发机构,政府职能部门也未站在大区域层面上对具有开发潜力的商品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有效管理,致使旅游商品的品种单调、款式陈旧,旅游者即使有购物欲望但看看商品却又感到没有东西可买,而不能实现其购物行为。
(四)旅游商品品牌意识淡薄,营销环境差
贺州市的个别旅游商品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如“郭记”黄姚豆豉、“将军峰”银杉茶、“富江”脐橙、“芬芳”皇家梅等,但存在着产业链单一、宣传手段不科学等问题,品牌产品却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多数旅游商品仍处于粗加工阶段,生产企业没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不能很好的结合本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高品质旅游商品。同时,旅游商品的销售和生产各自为政,难以集中资金,销售市场比较零散,流通途径也相对单一,而且极度缺乏专业化的宣传与促销,使得贺州市旅游商品整体的营销环境不够
理想。
四、贺州市旅游商品开发路径
(一)可以依托地方资源,抓住其特色,开发系列化的旅游工艺品
1.奇石系列
贺州黄蜡石作为中国“四大名石”之一,质地坚硬、色泽艳丽夺目和外形奇特怪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贺州丰富的黄蜡石资源开发出奇石系列产品。首先,可将将贺州的文化融入到石雕作品中,创造出黄姚牌匾石雕、莲文化石雕、山水文化石雕等文化系列石雕;其次,以民俗民艺为题材,打造十二生肖系列、麒麟送子、福(蝙蝠)、禄(鹿)、寿(鹤)等祝福系列石雕;最后,可以按照蜡石色彩及形状进行适当的搭配,设计出一系列的手饰,吊坠等。
2.土瑶情人筷系列
土瑶是仅存于贺州的瑶族的一个支系。其中,土瑶人的定情信物——情人筷极具特色。筷子上端4个面均刻有象征爱情的图案及一首4句的蝇头小字情歌,饰以绿、红两种色彩,系上五色丝线连结,精美而独特。为将其打造成贺州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商品,首先,可以延伸情人筷的内涵,即情人筷不仅可以代表爱情,还可以象征亲情、友情等;其次,按照喻意的不同,制作出一系列不同图案、代表不同情感的情人筷;最后,可利用不同材质制作情人筷,如木制、竹制等。
(二)深度开发原有农、林特产品,打造特色知名旅游
商品
贺州农、林特产品的开发应抓住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这个契机,打响产品的品牌。建立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增强地理标志品牌的竞争力,形成重要的产业支柱。在贺州现有知名农产品富川脐橙的深度开发中,我们可以采取龙头企业+果农+商标(地理标志)的管理模式,加速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同时,扩宽富川脐橙的产业链,在鲜加工的基础上,开发出菜品、果冻、果茶、鲜果罐头、风味腌渍品等系列化产品,实现产品的多层次、创新性开发。
(三)改善旅游商品包装,提高商品质量
包装的第一功能是保护商品,同时具有传达信息、广告宣传等其他功能。即使没有了实物产品,仅产品的包装也能在消费者心中引起对实物产品的联想。贺州旅游商品的包装材料、造型及视觉形象上需要独具匠心。包装材料最好遵循“绿色环保”理念,可循环利用、轻巧耐用等。青梅酒可以用葫芦作为包装等;包装的造型应新颖别致,携带方便。茶叶的包装造型可以设计成的绿叶形状,麻竹笋干的包装设计成竹笋造型等;包装的视觉形象上要与商品特征相映成辉,具有地方特色。我们可以将岭南民居具象或抽象处理后体现于黄姚豆豉的包装图案上,包装文字则可提炼古镇匾额及诗联字
体等。
(四)改善购物环境,优化营销手段
伴随着新旅游法的出台,购物环境应该更加贴合旅游者的需要,激发其购买欲望。如我们可以建立一些及设计、制造、生产与销售集一体的旅游商品销售中心,让旅游者参与到制作过程当中,不仅满足了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还能促进商品的销售。同时,旅游商品经营者可以和饭店、景区景点、传播媒介等企业采取战略联盟的方式,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全面合作。以饭店为例,可以根据饭店需要设计特供旅游精品,将其作为饭店协作单位会议、商务考察的纪念品,饭店的宣传品中也列入旅游商品的信息,达到营销资源共享的理想
境界。
(五)注意引进旅游商品开发人才
加强人才资源交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贺州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大赛,提高开发水平;加强旅游标准规范、人才培养、职业培训领域合作,促进区域内旅游商品标准化和人员素质提高。
五、结语
笔者综合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人员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旅游市场需求等角度出发,对贺州市旅游商品开发的现状及问题和开发路径及前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贺州市旅游商品开发的研究之后,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贺州市旅游商品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如:商品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等,因此贺州市旅游商品的开发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2.贺州市的旅游商品开发尚处于初期阶段,发展水平较低,其有赖于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扶持、专门机构的设置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因素的综合,从而提高旅游商品开发的整体水平。
总之,虽然新旅游法的出台,给贺州旅游业及旅游商品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但是可以通过综合自身资源特色及旅游者的需求,对贺州市旅游商品进行深度开发,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提高本地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在更多的旅游者走进来的同时,使更多贺州的旅游商品“走出去”。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