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的运用分析

    赵育丽

    摘 要:“共情”需要教师将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作为基点,对学生的心理诉求加以把握,在此基础上,搭建沟通的桥梁,以此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文章首先概括了现阶段多数小学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时面临的情况,接下来又结合实际情况,围绕着“共情”的运用,提出了思想品德教育所适用的教学策略,例如,创设符合“共情”需求的教学情境、利用“共情”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性等,供小学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共情”能力 运用策略

    引言

    “共情”是心理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深入来访者内心的世界,接纳并理解对方,在此基础上,咨询者再用平和的方式,将自己的看法加以表达,达到为来访者提供帮助的目的。小学阶段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共情”的能力,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真正做到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看法,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为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保证。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

    首先,应试教育给小学教师带来的影响较为深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自己视为课堂的主导者,却忽略了学生的作用,对知识进行单方面的传授,这样做会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缺少基本的兴趣;接下来,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引起重视,小学是每个人塑造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师所应用的教学方法,无法将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传递给学生,给学生今后成长带来的影响,往往是难以估计的;最后,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重,课余时间需要参加大量的辅导班,家长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小学生的精力有限,过于繁重的课业,会导致学生无法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该门课程自然无法取得符合预期的教学效果[1]。

    二、“共情”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保证该门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应当对“共情”能力加以运用,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

    1.创设符合“共情”需求的教学情境

    正常情况下,“共情”需要以特定的教学情境为依托,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创设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身处该情境中的教师,才能够将学生情绪向着科学的方向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创设符合“共情”需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平台。例如,在以“遵守公共秩序”为主题的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将班级内同学分为不同的小组,围绕着“公德和公共秩序的关系”展开讨论。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告一段落后,小组代表将组内成员的观点,向班级内的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表述,再从小组的立场出发,完成后续的辩论环节。辩论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其二是帮助学生理顺思路,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对学生表达的观点给予尊重和支持,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了解遵守公共秩序具有的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利用“共情”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性

    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才能保证所得出结论的准确性,在此过程中,“共情”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随着积极性被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例如,在对“真正的友谊”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的重点,即:帮助学生掌握构建友谊的方法。如果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方面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仅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对稍显抽象的内容具有准确了解,还会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抗拒心理。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极强的好奇心,围绕着“友谊的建立”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对友谊的内涵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此时,教师便可以通过播放“帮助同学作弊”等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友谊的真正含义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友谊需要建立在某些原则之上,真正的友谊是彼此关心、爱护。将理论知识和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对“友情”进行深入探讨,这样做更利于情感共鸣的产生,学生也就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2]。

    3.用“共情”搭建师生间沟通的桥梁

    “共情”的作用,需要以师生相互理解为前提,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换句话说,只有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学生才会将相同的情感向教师进行反馈,以此来达到拉近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例如,在围绕着“诚实守信”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弊”等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引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个角度对该行为正确与否、带来的影响展开论述,使学生明确什么是需要自己具备的良好品质,失信、虚假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教师可以加入学生的讨论,拉近自己和学生间的距离,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具有更加准确的了解,调整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对“诚实守信”及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教学成效自然会因此而得到显著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共情”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发现并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的精神素养及内心品质得到应有的提高。小学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应当将“共情”作为载体,通过创设情境、调整教学方案等方式,拉近自己和学生间的距离,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保证学生的道德品质可以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希望上文中提到的内容,能够在某些方面给小学教师以启发,保证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杜欣垣.思想品德教育“共情”运用探微[J].小学教学参考,2017(33):84-85.

    [2]郭海英,蒋捍.论共情能力及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培养[J].江苏教育,2016(19):22-24.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利用《弟子规》对民族地区高中生

    樊学信摘 要: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教育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师资力量薄弱,这就导致了许多民族地区高中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

  • 包容的力量

    李诗琪青云隐没了山脊,绿萝扶过衣襟,遥远的苍穹变得静寂。背倚枝干,恨疏叶拴不住斜晖,细碎的阳光渐渐隐去。我的眼前又浮现那张让人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