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10—13世纪教堂建筑的历史变迁

    摘 要教堂是基督教的重要载体,是西方世界重要的一类建筑。988年,罗斯皈依基督教,是俄罗斯历史重要的转折点。从此,教堂建筑不断出现,在保留拜占庭风格的同时,形成了俄罗斯民族自己的建筑特色。本文以皈依基督教初期、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和割据时期为线索,对俄罗斯10—13世纪蒙古入侵之前的教堂建筑进行梳理与总结,以全面展示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

    关键词俄罗斯,中世纪,教堂,建筑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16-0033-06

    988年,罗斯(Русь)在圣弗拉基米尔公爵的带领下,皈依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这一抉择成为俄罗斯历史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以后,基督教进入了俄罗斯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教堂,作为基督教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俄罗斯颇具特色的一类建筑。10—13世纪是俄罗斯千年历史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教堂建筑既有浓郁的拜占庭风格,又逐渐产生了强烈的俄罗斯民族特色,堪称俄罗斯不断发展壮大的一面镜子。近年来,俄罗斯的教堂建筑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不过或语焉不详,或多有讹误,尚无完整准确的结论。本文将对俄罗斯10—13世纪蒙古入侵之前的教堂建筑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以期完整展示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

    一、皈依基督教初期的教堂建筑

    在基督教正式成为罗斯国教之前,教堂似乎已抢先一步进入了其国境。根据《拉夫连季编年史》的记载,早在10世纪前期伊戈尔公爵的治下,基辅就存在一些教堂,一些信奉基督教的瓦兰人,如伊戈尔的亲兵就曾在伊利亚教堂宣誓。不过,这些教堂只是偶尔出现,并非基辅建筑的主流。①罗斯大兴土木、修建各类教堂还是要到10世纪末。

    在圣弗拉基米尔皈依基督教的第二年,地处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就用橡木建起了一座13顶结构的索菲娅教堂。而始建于991年的基辅什一教堂(Десятинная церковь)则是俄罗斯最早的石砌教堂,也是弗拉基米尔时代唯一一座残存至今的教堂(只留下地基)。圣弗拉基米尔将总收入的1/10用于资助教堂和都主教辖区,类似于向农民征收的什一税,教堂因此而得名。该教堂由希腊和罗斯的建筑师共同建造,996年建成,作为大教堂(指城市里的主要教堂,当地主教在这里作祈祷仪式)使用,1240年毁于蒙古人之手。

    据考古学家推测,什一教堂为十字圆顶六柱结构,内有3座中殿,南、北、西三面有宽敞的回廊,中央穹顶跨度6.1米,建筑面积约1246平方米。教堂内部有许多雕刻的大理石,以及由水彩壁画和各种颜色的大理石组成的规整的拼花过道,因此又被称作“大理石教堂”。什一教堂有25个顶,与诺夫哥罗德的13顶索菲娅教堂十分类似。值得注意的是,教堂上层的石砌结构采用了拜占廷的“凹进”技术,而这一技术在整个11世纪都被罗斯广泛地使用着。②

    二、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的教堂建筑

    1015年,圣弗拉基米尔去世后,罗斯陷入了长达4年的内战。最终,来自诺夫哥罗德的智者雅罗斯拉夫在1019年成为基辅大公,开启了罗斯的鼎盛时期。

    在雅罗斯拉夫统治初期,他的兄弟——勇敢的姆斯季斯拉夫还占据着第聂伯河以东、以切尔尼戈夫为中心的区域。直到1036年姆斯季斯拉夫去世,雅罗斯拉夫才真正统一了罗斯。

    姆斯季斯拉夫曾在其治下的切尔尼戈夫和特穆塔拉干两座重要城市建造大教堂。特穆塔拉干大教堂没有保存下来,始建于1036年的切尔尼戈夫救世主大教堂则一直保留至今。这是一座拥有3座中殿的五柱结构的教堂,东侧有3个半圆形穹顶,西北角有一座圆柱形塔楼。教堂内有宽阔的上敞廊,人们可以从塔楼拾级而上。教堂正面的墙上有一条条凸起的垂直于平面的条带,标明了教堂内部结构的划分状况。教堂的上部沿半圆形顶墙隔开,说明屋顶是直接安在教堂拱顶之上的,这是建筑师在拜占庭建筑风格基础上,结合当地特点设计的。①

    而雅罗斯拉夫更是大规模地资助、建造教堂和修道院,为基督教在罗斯的巩固与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1037年动工建造的基辅圣索菲娅大教堂,便是雅罗斯拉夫时代教堂建筑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完成于11世纪40年代,直到15世纪末,它一直是俄罗斯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的建筑,堪称俄罗斯建筑中最辉煌的纪念碑。②

    目前留存下来的基辅圣索菲娅大教堂是18世纪时按照当时盛行的巴洛克风格改建的,与原貌有很大的差别。不过,经过长期考察,人们还是了解到了圣索菲娅大教堂最初的面貌。这是一座建筑面积约1177平方米的规则的十字方场式教堂,拥有5座中殿,东侧则有5个半圆室作为后殿。到11世纪末,在教堂的南、北、西三面又增建了一个更宽的回廊。教堂内部由12道十字交叉的間墙作为支撑,并与切尔尼戈夫救世主大教堂一样设有宽阔的上敞廊。教堂内部装饰与君士坦丁堡神圣万能救世主教堂的风格基本一致,不仅有斑岩柱、大理石柱、大理石圣坛隔屏,而且有丰富的马赛克、水彩壁画以及各色浮雕,五光十色,颇为奢华。圣索菲娅大教堂同样拥有13座圆顶,与诺夫哥罗德木结构的索菲娅教堂相一致。

    相较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娅大教堂,基辅的这座大教堂不但取了相同的名字,而且采用了极其相似的石砌技术、平面设计、穹顶安排、凹进拱券、外墙回纹波形以及内部装饰,加上建筑师本身来自希腊,基辅的大教堂俨然成了君士坦丁堡的翻版。不过,基辅圣索菲娅大教堂又绝非君士坦丁堡建筑的简单复制。在西里尔·曼戈看来,这座城市教堂的宏伟浩大源于雅罗斯拉夫——这位飞速发展中国家雄心勃勃的统治者的委托,③因此建筑师设计了一个直径7.7米,比君士坦丁堡利普斯修道院北教堂的穹顶还要大一倍的穹顶,不仅为建筑师的经验极值,更体现了统治者建国创业的野心。

    在基辅圣索菲娅大教堂建成后不久,地处北地的诺夫哥罗德又建起了一座宏伟奢华的圣索菲娅大教堂,被视为俄罗斯建筑中的瑰宝。这座石质教堂建造于1045—1050年,建成之后便成为了诺夫哥罗德及其附近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建造这座教堂是为了纪念诺夫哥罗德人,正是他们帮助智者雅罗斯拉夫登上了大公的宝座。诺夫哥罗德索菲娅大教堂同样有5座中殿,并且设有3个宽阔的板台敞廊,里面有一些神座,北面的走廊则几经重建。教堂的外墙最初并不是白色的,内墙也没有被粉刷,而是同拱顶一样,用水泥土抹面,然后绘上水彩壁画。这种形式显然是受到了拜占庭建筑的影响,在君士坦丁堡,墙上的大理石镶面与拱顶的马赛克相结合,而在诺夫哥罗德,大理石和马赛克分别为石灰石与水彩壁画所替代。此外,它的砌墙方式与基辅不同,基本上用的是不平整的大石块,而且直到12世纪中期都没有被抹平。④简洁、紧凑、严整是诺夫哥罗德索菲娅大教堂的独特之处,这也反映了正在形成的诺夫哥罗德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⑤

    在雅罗斯拉夫统治末期,罗斯中部偏西的波洛茨克(位于今白俄罗斯北部)也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五中殿式索菲娅大教堂。1044年开工,1066年建成,成为与基辅和诺夫哥罗德索菲娅大教堂并驾齐驱的城市大教堂,也是白俄罗斯最古老的教堂。波洛茨克索菲娅大教堂是仿照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建造的,上下两层截然分开,下层人人都可以进出,上层则是豪华的上敞廊,只供王公贵族享用。教堂内部装饰富丽豪华,雕塑、彩绘十分丰富,建筑整体追求严谨与完美。波洛茨克索菲娅大教堂是罗斯中西部地区文化和宗教的中心,内部设有图书馆、档案室、金库、大公的墓室,并保存着宗教的圣物。在18世纪初俄罗斯与瑞典的北方战争期间,波洛茨克索菲娅大教堂被毁,后按原貌进行了重建。

    罗斯皈依基督教后,高度发达的拜占庭文化也随之而来,于是罗斯的文学、艺术、法律、礼仪和习俗从此也打上了拜占庭的烙印。石质教堂的出现便是建筑领域对拜占庭文化的借鉴。不过,在西里尔·曼戈看来,罗斯只是采用了拜占庭教堂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即三个侧廊、四道间墙和一个穹顶。当把中厅和前厅合在一起后,就可以变成一个更长的六间墙的设计,或者在教堂的周围添加一道回廊,由此产生带五个侧廊的效果。①实际上,罗斯并不是简单地照搬拜占庭的建筑,而是进行了新的创造、新的阐释,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俄罗斯民族风格,比如俄罗斯建筑常见的多圆顶以及为了抵御北方严寒而设计的厚墙壁、小窗户、陡峭的屋顶等。不仅如此,雅罗斯拉夫时期还造就了一批经过拜占庭建筑方法训练的建筑师和工匠,为11世纪中期以后俄罗斯教堂的建造奠定了基础。

    三、割据时期的教堂建筑

    1054年,雅罗斯拉夫去世。临终前,他分配了五个儿子的领地:长子伊兹雅斯拉夫获得基辅和诺夫哥罗德,次子斯维亚托斯拉夫获得切尔尼戈夫,三子弗谢沃洛德获得基辅以东的佩列亚斯拉夫利,四子维亚切斯拉夫获得斯摩棱斯克,五子伊戈尔获得今乌克兰西北部沃里尼亚的弗拉基米尔。这样的分封,非但没能确保罗斯的完整,反而由于“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原则,导致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内战。此后,虽于12世纪上半叶在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姆斯季斯拉夫和雅罗波尔克三任大公的统治下,罗斯一度恢复了统一,但在1139年以后,罗斯再次陷入内战,并不断遭受波洛伏齐人等草原游牧民族的侵扰而逐渐衰落,直到1240年被蒙古人彻底摧毁。

    从11世纪末开始,罗斯地方上的小公国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着。通过与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它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教堂建筑也越来越多地反映了这种鲜明的民族特色。

    1051年,基辅洞穴修道院(Киево-Печерская лавра)建立,创建者为修道士安东尼。修道院最初只是第聂伯河岸边两座山丘上的普通洞穴,神职人员伊拉里奥经常来到这里,当他被任命为基辅的都主教之后,洞穴就无人管理了。此时,修道士安东尼来到基辅,找到伊拉里奥的洞穴,创立了洞穴修道院。1073—1077年,基辅洞穴修道院建造了一座多米逊(Dormition)教堂。这虽是一座出自拜占廷建筑师之手的十字方场式教堂,但它的拜占庭风格已经不大明显了。

    进入12世纪后,在基辅及其周边城市又建起了许多教堂,它们基本上继承了什一教堂、切尔尼戈夫救世主大教堂三中殿六柱的形制,并且做了进一步的简化,通常只有一座大圆顶。二战前的佩切拉大礼拜堂和德米特里修道院的圣米哈伊尔大教堂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圣米哈伊尔大教堂始建于1108年,虽然仍属于拜占廷教堂建筑模式,但未被嵌入的壁柱、圆筒形的穹顶、略显笨拙的配窗法以及立面的处理都彰显了鲜明的基辅地方风格。相比于拜占庭建筑师重点突出中心拱的做法,基辅的建筑师则将立面拱券的分隔高度设计为几乎一样,而这一特征后来也成了俄罗斯建筑的传统,并且保持了很长时间。②

    12世纪上半叶,简化的教堂建筑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曾经为出入上敞廊专门加盖的塔楼被去掉了,转而在西墙或北墙之内建起了楼梯。建于1117年的安东尼耶夫修道院的圣母诞生教堂、1131年的波多拉圣母升天堂、1140年的基里尔修道院以及1144年建造的卡涅夫圣母升天堂都采取了这种简化的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基辅的这一建筑形式也成为12世纪各个割据王公中心城市中大教堂的基本形制。

    基辅以北、第聂伯河以东的切尔尼戈夫地区的教堂建筑,在12、13世纪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教堂的建筑上运用了精美的石质雕刻,如鲍里斯和格列勃大教堂(Борисоглебский собор)上装饰有罗马风格的白石兽形柱头。著名建筑师彼得·米洛涅格设计建造的帕拉斯凯瓦-皮亚特尼查塔形教堂则是一座卓越的建筑,它有一个高高的圆顶,覆盖在阶梯形的穹顶之上。①

    随着12世纪末13世纪初城市大教堂建筑的成熟与定型,王宫教堂逐渐兴起,并且成为了王宫、城堡或世袭领地建筑群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罗斯西南部的加利奇-沃林和东北部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是王宫教堂率先流行起来的区域。1157年,加利奇王公雅罗斯拉夫·奥斯莫梅斯尔建起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圣母升天大教堂。三年后,姆斯季斯拉夫·伊兹亚斯拉维奇王公又建起了一座圣母升天大教堂,并且保存至今。

    在王宫教堂出现的同时,罗斯中部的斯摩棱斯克和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又出现了一种由市民或城市团體建造的城市小教堂。不仅如此,考古发掘出的1145年在斯米亚德尼建造的鲍里斯和格列勃大教堂,以及1190年建造的塔形米哈伊尔天使教堂,都充分展现了斯摩棱斯克的建筑艺术。而位于斯摩棱斯克郊区的拉切夫卡教堂则更是一座设计巧妙的建筑物。②

    12世纪以来,诺夫哥罗德大主教的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升,建造于11世纪中叶的诺夫哥罗德圣索菲娅大教堂也逐渐成为了大主教的主教堂。诺夫哥罗德的王公贵族不得不建造一些新教堂来与大主教分庭抗礼,这也就导致了诺夫哥罗德王宫教堂的兴起。1103年,王公姆斯季斯拉夫在宅邸戈罗吉舍建造了一座宏伟的报喜堂(Церковь Благовещения)。十年后,他又在诺夫哥罗德的中心、雅罗斯拉夫的大庭院建起了一座尼古拉庭院教堂(Николо-Дворищенский собор)。

    尼古拉庭院教堂是一座有5个圆顶的三中殿式石质建筑,它的平面设计源于11世纪末、12世纪初基辅的建筑风格。6根柱子将教堂内部分成3个殿堂,其中中部殿堂最高、最大,教堂内部的分割性十分明显。教堂所有的面都由一系列平坦的两段顶部是半圆形的壁槽与窗户交替装饰。教堂的正面简洁、严谨,与内部结构相对应地由壁柱分开,形成了半圆形的围墙顶。西、北两侧的墙面扭曲变形,已被19世纪加盖的建筑遮住。尼古拉庭院教堂内部通向上敞廊的是木质楼梯,不过它是后来建造的,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弄清楚当初是怎么进入上敞廊的,因为在教堂的外墙面没有发现任何与塔楼连接的痕迹,只能假设从教堂的内部到上敞廊有木质的过道。③

    1119年,弗谢沃洛德在戈罗吉舍对面属于王公的尤里修道院中建造了一座格奥尔基大礼拜堂(Георгиевский собор)。它的风格似乎是在模仿戈罗吉舍的报喜堂,而从规模和建筑技巧来看,这座建筑仅次于诺夫哥罗德的圣索菲娅大教堂。④据诺夫哥罗德的编年史记载,这座教堂出自罗斯建筑大师彼得之手。与尼古拉庭院教堂相类似,格奥尔基大礼拜堂也保留了传统的3座中殿、6根柱子以及西侧带有隆重的上敞廊的设计风格。正是在这里,建筑师达到了艺术表现力的顶峰:简洁、匀称、结构清晰,整座教堂犹如磐石一样壮观。同样是在1119年,罗斯建筑大师彼得在诺夫哥罗德附近的圣乔治修道院里设计建造了一座圣乔治大教堂。它有3座半圆形的后殿、3个圆屋顶以及一些没有任何装饰的白色石墙,给人一种优雅、宏伟、简洁的艺术气质。⑤

    12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政治局势的紧张,诺夫哥罗德城内只出现了两座王宫教堂,一座是1127—1130年在奥波基建造的伊凡教堂,另一座是1135年多尔古的圣母升天教堂,都是由弗谢沃洛德王公建造的。⑥1198年,王公雅罗斯拉夫·弗拉基米罗维奇在戈罗吉舍附近的涅列迪查(Nereditsa)山冈上,建造了一座出色的救世主教堂(Церковь Спаса-на реке Нередице),并且成为了王宫修道院的主殿。这座救世主教堂是用白石建造的,外观简洁,主题性突出。教堂规模不大,是一座圆顶十字式立方体建筑,4根柱子形成圆顶状屋顶,东面有3个半圆形壁龛。这是诺夫哥罗德地区当时十分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从整体上来看,救世主教堂堪称强大和力量的象征。⑦

    在诺夫哥罗德北部郊区的旧拉多加还保存着12世纪末的大部分建筑,其中石城的格奥利教堂和圣母升天教堂保存相对完好。格奥利教堂是一座完整呈现12世纪下半期诺夫哥罗德建筑风格的典范之作。教堂为正方形布局,东面有3个半圆形壁龛,4根柱子支撑着唯一的一座大圆顶。在西南、西北两角的上敞廊里都设有封闭的副祭坛室,它们之间由木质的过道相连接,上敞廊的入口位于很厚的西墙内。教堂的内部装修具有私密性,这在整个12世纪下半期的建筑物中也是十分突出的,而格奥利教堂的正面则与涅列迪查山冈上的救世主教堂十分相似。

    进入13世纪,诺夫哥罗德人开始尝试对教堂的结构和外墙装修进行一些改变。1207年,从事海外贸易的诺夫哥罗德商人建起了一座母神教堂(церковь Параскевы Пятницы)。①母神教堂主體虽为单顶十字方形,但不同于诺夫哥罗德其他著名建筑,其所有外墙中间偏左的半圆形壁龛上面又增加了两个直角壁龛,其中一个既在外表,也在内部,另一个则仅在外表形成直角,内部则是半圆形的。此外,母神教堂外墙面凸起的壁柱是束状的,壁柱两端是两侧半圆形的阶梯面,增加了立面造型的整体感,而这些也都有别于诺夫哥罗德的其他建筑。②

    在众多的割据方国中,位于罗斯东北部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是12、13世纪教堂建筑最兴盛、俄罗斯民族风格最明显的区域。

    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位于伏尔加河及其支流奥卡河之间,西与诺夫哥罗德相接,东部面对伏尔加的保加尔人,不仅占据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而且有繁茂的森林可以抵挡东南草原游牧民族的劫掠。因此,12世纪以来,不断有新兴城市在这一地区涌现,比如苏兹达尔、弗拉基米尔、佩列斯拉夫尔-扎列斯基以及莫斯科。而弗拉基米尔据传正是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主持建造的,为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在罗斯政治统领地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不同于基辅的地理环境中,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罗斯本土传统与罗马、高加索以及拜占庭风格的完美结合。

    早在11、12世纪之交,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就按照基辅的建筑模式在苏兹达尔建造了一座大教堂。到了尤里·多尔戈鲁基王公统治时期,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的王宫教堂得以继续发展,出现了基杰克舍的鲍里斯和格列勃教堂以及佩列斯拉夫尔-扎列斯基的主显圣容教堂(Спасо-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 собор)。主显圣容教堂始建于1152年,虽然在平面设计和立面组织上仍有基辅教堂的影子,但总体上已有很大的不同。主显圣容教堂去掉了基辅常见的前厅,变成了一个向顶端微微收窄的立方体建筑。③同时,这座教堂的窗户更少、更窄,几乎成了一条条裂缝。此外,外墙装饰比较简单,反倒显得整座建筑十分有力。

    到了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Андрей Юрьевич Боголюбский)时代,弗拉基米尔逐渐成为了罗斯的新首都。继位伊始,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就有意将弗拉基米尔提升为罗斯最重要的城市。于是,他将圣母玛丽亚设定为城市保护者,并创造了一个波克罗夫节。“波克罗夫”(Покров)是保护、庇护的意思,是要给予俄罗斯人希望和仁爱,免受敌人的入侵。希腊人不庆祝这个节日,它是完全属于俄罗斯人的。西里尔·曼戈认为,这反映了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要与同样受圣母玛丽亚庇护的君士坦丁堡一争高下的野心。④

    为了表示对圣母玛丽亚的忠顺,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于1158—1160年在弗拉基米尔建起了一座多米逊大教堂,只可惜它毁于1185年的一场大火。随后,弗谢沃洛德三世利用自己培养的罗斯建筑骨干对其进行重新修建,直到1189年建成了一座五顶式圣母升天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Assumption of Our Lady),它也成为后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宫内同名大教堂的原型。

    在建造多米逊大教堂的同时,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又在离弗拉基米尔不远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博戈柳博沃城堡,白石铺地的广场上曾耸立着一座大教堂,有几条升起的石质廊道与宫殿相连接,这些廊道很像拱上有篷的桥。1751年,教堂被损毁。

    建造于1165—1171年的圣母祈祷教堂又被称为“波克罗夫教堂”(Церковь Покрова Богородицы на Нерли),位于弗拉基米尔附近的涅尔利河(Нерль)河畔,堪称罗斯建筑中的最高成就,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白色建筑矗立在石头堆成的锥形台基上,它虽然规模不大,但因其协调的设计和特别的装饰而显得格外优雅与完美,常被人称为“天鹅”或“美丽的新娘”。

    圣母祈祷教堂矗立在这里具有非凡的意义:涅尔利河通向克利亚济马河(Клязьма)的地方便是弗拉基米尔的大门,教堂就坐落在大门的上方。距离教堂1.5千米处就是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的城堡,可见教堂建在此处并非偶然,它遵从了大公的意愿。①

    波克罗夫教堂整体呈简洁的垂直立方体,有一座圆顶和有3个半圆形后殿。就建筑风格而言,这座教堂具有明显的俄罗斯本土特征。深深凹进去的罗马风格的正门、由一组被装饰性排柱支撑的暗拱分割成两大部分的立面,以及大卫在动物中间弹竖琴的雕刻,都成了日后俄罗斯建筑中常见的元素。如果将波克罗夫教堂与早它十多年建成的佩列斯拉夫尔-扎列斯基主显圣容教堂相比较的话,人们就会发现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时期的教堂建筑越来越华美的趋势。

    12世纪后期,弗谢沃诺德三世在位期间,除了重建了毁于大火的弗拉基米尔多米逊大教堂以外,他还于1194—1197年间,在弗拉基米尔的王宫内建造了一座圣德米特里大教堂(Cathedral of Saint Dmitrii)。这座教堂拥有一座镶金圆顶和3个半圆形的壁龛。圆顶顶端有十字架,十字架上有鸽子造型的风向标。教堂的外部出自罗斯建筑师之手,而内部装修则由希腊工匠完成,因此在教堂内可以看到西方特有的柱厅,而教堂的砌石技术以及内部装修也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罗马建筑元素。②

    从设计上看,圣德米特里大教堂完全模仿波克罗夫教堂,虽然显得有些臃肿,但装饰,尤其是浮雕十分丰富而华丽,并因此而闻名。由于东正教教会对多种雕塑艺术的限制,所以罗斯人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浮雕创作上,而拥有1000多件浮雕作品的圣德米特里大教堂就已經达到了浮雕发展的一个高峰。③圣德米特里大教堂门拱以下的外墙比较简洁、朴素,门拱以上则是连续的浮雕装饰。这些浮雕既有基督教的内容,又有鸟、狮子、豹、各种植物等世俗元素,更有一些神兽,透露着古老的多神教的色彩。

    1230—1234年,弗谢沃洛德三世的继任者在尤里耶夫-波尔斯基(Iuriev Polskii)建造了一座本土特征鲜明的圣乔治大教堂。这是一座近似方形的四间墙教堂,有三个外门廊,而最令其闻名于世的还是它整个外墙从上到下的浮雕装饰。与圣德米特里大教堂相似,门拱以上的部分采用高浮雕,表现《圣经》中许多复杂的人物形象,门拱以下则是浅浮雕,以向四方伸展的树枝作为装饰,即使是嵌入墙面的立柱和正门的门拱都有这样的浮雕。这显然与圣德米特里大教堂门拱下部外墙简洁的设计有所不同。

    13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蒙古入侵的加剧,罗斯的建筑活动也基本趋于结束,尽管个别地区尚未被蒙古人完全占领,但建筑规模也大不如前了。

    【作者简介】罗晓霞,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俄语教学法、区域学和俄罗斯历史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王湉湉】

相关文章!
  • 一战期间美国劳资关系的联邦管

    摘 要一战期间,为了应对劳资关系问题,美国威尔逊政府成立了国家战时劳工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有劳资双方代表和第三方代表,目的是保证

  • 论拜占廷皇帝马西安形象的古今

    摘 要450—457年在位的马西安皇帝,在拜占廷时代历史学家的作品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尤以6世纪的《教会史》最具代表性。该书作者埃瓦格里乌斯

  • 论布克哈特的“人的发现”

    朱孝远摘 要布克哈特“意大利为近代欧洲第一个产儿”的看法,曾经引发学术界一百多年的学术争论——历史发展是延续的还是断裂的。但是,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