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摭谈

    【摘 要】为适应新的课程标准,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自觉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接轨,让学生在导入、美读、巧问、迁移、音乐渲染等环节中,体味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师 课堂教学

    最近,学校一连来了十几个应聘语文教师的大学生,每次听完他们的课,大家都有一个普遍的感受: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学生参与太少,让听课的人,包括学生和像笔者一样的在座教师,倍觉索然。

    细细想来,我们这些执教一二十年的老教师中,不也有很多这样的教学效果吗?这显然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相悖。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利用三尺讲台这一平台,来彰显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把“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精神真正落到实处?我认为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

    一、重视导入,创设探究情境

    魏书生老师曾经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实践证明,教师导入入情入境,带来的将是学生的心动情发。良好的导入让学生心驰神往,利于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教学,可设置这样的导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魅力四射的灿烂文明。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令多少人吟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纸画,让多少人心动情迷?那一首首字正腔圆的曲词,又使多少人魂牵梦萦?是一根什么样的魔杖,引领着人们痴迷如此?”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导语让学生趣味顿生,就会饶有兴致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重视美读,体现自主意识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叶圣陶先生把朗诵称为“美读”,“……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感通了”。

    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朗朗,这也是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机会。因此,对那些文质优美、脍炙人口的佳作,就应该利用课堂让学生品读。教师一方面要示范朗读,利用下载的文质、画面俱佳的名家朗读视频,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美读中,真正领悟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巧设提问,让学生于探究中感受语文魅力

    学生的探究意识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借助问题,利于学生对所学文章的探究,从而发现语文的魅力。

    但问题设置的合理与否,却往往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设置的问题太容易,学生无须思考就能脱口而出,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但缺乏知识含量;设置的问题太难,或与授课的内容跨度太大,学生即便积极投入,也找寻不到探究的路径,这也达不到设问的功效。

    理想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才能解决并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也即人们常说的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也能够摘到的那个果子。优秀教师的问题,能问出知识内涵,问出探究能力。问题应有坡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有广度,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有深度,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各项能力。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能及时作出评价和引导,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及探究意识。评价的语言力求客观、公正、得体,既要有很强的引导性,又要体现知识的准确性。

    我们在听课时,发现有些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不置可否,要么一概冠以“很好”“不错”。其实,在整个教学中,这个环节是很能显示教师功底的,它既可检验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又可反映教师的应变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注重迁移,教给学生探究之路

    有人曾把语文知识比成一课大树,那么,这棵大树上所有的枝叶都应该是紧密相连的。任何新知识,都应该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的。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纵横联系,以旧带新。如《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这两篇游记散文,就可以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教学。

    同一单元的课文,可以比较,不同单元的甚至不同年级的内容也可以联系比较,文言文的实词、虚词教学,如果迁移得好,旁征博引,不仅能加深所学的新知识,也能很好地巩固复习旧知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用此法探索文言文学习之路。

    五、真情投入,感染学生

    我曾听过我校一位颇有声望的老教师的一节作文指导课。课堂上,她那抑扬顿挫、丝丝入扣、生动形象、文质兼美的授课语言深深折服了我,尤其是她讲课时那种忘我的、投入的状态,更令我肃然。她用声情并茂的品读,字字珠玑、文采斐然的语言,将一节很枯燥的理论指导课,上得群情振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相展示自己的作品。

    投入地教学,大概就是她深得学生喜爱,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也远远高于其他同层次班级的原因吧?由于教师的真情投入,他的课就会避免陷入沉闷的困境,也不会味同嚼蜡。

    六、借助音乐渲染激发情感共鸣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各种情感都有着固定的力的模式,外物通过其表现形态所展示给人的也是一种力的模式,当这两种力的模式达到同形同构时,外物便会在人的思想中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人们对意境的感知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音乐渲染,往往能激起人的情感共鸣。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讴歌亲情的美文。当教师引领学生体味到母亲之于史铁生、天下父母之于孩子的一片深情时,一曲阎维文的《母亲》,怎不令人潸然泪下,油然而生对母亲的敬意呢?

    教育心理学家曾指出:“在愉悦的情境中动手实践,可以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学生进入情境后,一篇篇让人荡气回肠的歌咏母爱的佳作就诞生了。

    七、厚积薄发、妙趣横生

    新课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降低了,相反,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更高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自己要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和浓厚的求知欲,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引发学生兴趣,改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深入钻研,并使课堂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等均可引入课堂,并达到调动自如、游刃有余,让学生感到语文课堂新奇多趣。

    总之,教师应充分利用三尺讲台,尽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无愧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作者简介:磨玉荣,新疆农十师北屯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相关文章!
  • 浅谈如何做好初中生德育工作

    梁明照摘 要:初中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责任的承担者,初中生将来不但应当具备承担祖国建设的能力,还应当具备合乎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中国父母的必修课

    这个月,我和老公无奈地去了三亚陪4位老人(我们各自的爸妈)度假。其实,最初的打算,是让4位老人自己去,我和老公帮他们订好机票和酒店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