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报纸凸显“个性”
张化云
【摘 要】当下,互联网、手机报、微信等新兴媒体越来越多的进入百姓生活,报纸在新闻传播的速度以及受众参与度上的不足逐渐显现。笔者认为,地市党报的突围之路就是要做强新闻评论。本文分析了地市党报新闻评论的现状,并就新闻评论如何让报纸凸显“个性”展开论述。
【关键词】地市党报 新闻评论 个性
当下,互联网、手机报、微信等新兴媒体越来越多的进入百姓生活,上网看新闻,手机读新闻,新媒体实时传递着海量的新闻信息,同时在传播上的同步性、参与性、互动性以及音画文字同步上传的诸多特点,让传统平面媒体望尘莫及,报纸在新闻传播的速度以及受众参与度上的不足逐渐显现,这使“报纸唱衰论”甚嚣尘上。那么,报纸特别是地市级党报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做强新闻评论是必然的选择。
宣传是党报的政治使命,宣传的任务要求党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态度,新闻评论反映的是编辑部观点,是一张报纸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最直接的方式。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权威性与指导性是它与生俱来的两大特点,党报应该立足这些特点,发挥优势,做强新闻评论,让报纸凸显“个性”。
一、新闻评论的重要作用
1、什么是新闻评论
关于新闻评论的定义,学术界及新闻从业者们有着诸多的定义,诸如: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工作中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新闻评论从广义上说就是对新闻事实发议论,就是讨论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是现代各种新闻舆论所普遍运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论等文章的总称。综合以上的定义,结合地市党报的新闻工作实践,本文所指的新闻评论就是针对近来所发生的某一重要新闻事件或新闻稿件而刊发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
2、新闻评论形成了报纸特色
新闻界历来十分重视新闻评论的作用,新闻史上关于新闻评论在报纸中的地位先后出现过旗帜论、灵魂论、声音论等,这些论述的共同点就是都反映了新闻评论对于一张报纸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对这种重要性的认识,国内很多家知名媒体越来越重视新闻评论,强化了新闻评论的写作队伍建设,增加评论版面。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一直十分重视评论,先后开设过“人民论坛”、“今日谈”、“漫话”、“随笔”等栏目,2013年初又在5版专门开设评论专版,针对时事热点、百姓关注点,展开评论,反映了媒体立场,引导社会舆论,增强了党报的指导性和可读性。同时在一版对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以“人民日报社论”的形式刊发评论文章,随时对国家的重要部署和活动刊发评论。比如近期,关于深化改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击恐怖主义等重大问题,均在一版刊发了系列评论,有时一版同时刊发两篇不同话题的系列评论,对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进行分析解读,引导群众的认识,在广大群众中形成共识,继而凝聚人心,共同推进社会发展。《人民日报》对于新闻评论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除党报外,其他媒体也十分重视新闻评论的作用。《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曾经引领了新闻评论的一种新方向,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带动了报界的时评热。同时,独树一帜的时评也让《中国青年报》成为在中国青年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南方都市报》自从2002年首开评论版,以鲜明的评论特色,针砭时事的新闻评论而赢得读者的欢迎,迅速成长为拥有众多粉丝的知名媒体,其中新闻评论功不可没。
二、地市党报新闻评论的现状
1、队伍不强,新闻评论处于弱势地位
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的新闻稿件写作,因为评论不是就事论事,它要求写作者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对于全局有更加全面的掌握,可以由点及面,高屋见瓴地看问题,提出权威的看法,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这就要求新闻评论的写作队伍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政治敏锐性,要能深刻领会上级的决策部署,全面掌握各项政策。这就对评论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下地市党报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业务水平不高的情况,由于自身素质的制约,新闻队伍中可以娴熟驾驭新闻评论特别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写作的人不多,所以在地市党报中,评论一直处于相对弱化的地位。
2、规避风险,放弃新闻评论阵地
新闻评论的写作要表明编辑部观点,而这种观点的提出要基于对宏观政策的熟悉和正确的领会把握,要保证观点的正确性并保持与党委的一致,因而这种观点的尺度对于一些新闻从业者来说相对难以把握,容易出现偏差,因而撰写党报评论多多少少存在着风险,于是不少地市党报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主动放弃了评论阵地,使党报在重大新闻事件中缺位失声。
三、如何做好地市党报新闻评论
1、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加大新闻评论的比重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体裁,无法割断与新闻的联系,评论是建立在新近发生事实的基础上的,因而新闻评论应该牢牢把握新闻性,着眼重大新闻事件,发布代表编辑部的评论,做到重大事件面前不失声,体现主流媒体应有的风采。
可喜的是,近期以来,国内不少地市报都加大了对新闻评论的重视程度,体现为评论版面增加了,评论栏目多元化,评论在版面上的位置更高了。这其中浙江《嘉兴日报》的一些做法值得其它地市报学习。该报在每天的二版拿出半个版刊发评论稿件,而且这半个版置于新闻版之上,这种安排反映了对新闻评论的重视力度。同时新闻评论的体裁多样、话题广泛、图文并茂,评论文章立意高,有深度,可读性极强。《芜湖日报》的“中江时评”,也把评论稿件摆上了重要版面的重要位置,体现了对评论稿件的重视。
《拂晓报》为做好新闻评论,专门成立了新闻评论部,抽调文字和理论功底深厚的几位同志专门撰写评论文章,对于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及时跟进,同时采用特约评论员文章、社论等评论形式样围绕中心工作展开评论,把政府的决策用最直接的观点表达出来,起到引领舆论、团结鼓劲的作用。近期,市里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秸秆禁烧等项中心工作,本报都及时配发评论,收到了良好效果。去年本报配合整治“四风”工作刊发的评论《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荣膺安徽新闻奖一等奖,体现了一张报纸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
2、新闻评论应该关注民生
报纸的受众更多的是普通群众,因而他们关注的民生问题理应成为报纸版面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成为评论的热点话题。只有关注民生,关注普通群众的生活,这张报纸才能具有贴近性,“接地气”,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拂晓报》在7版专门开设了“评论·焦点”专版,围绕百姓关心的入托难、农村环境整治、消费市场管理不规范等民生热点展开评论,反映百姓声音,传递媒体观点,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皖北晨刊》每天的固定版面“大泽时评”栏目中,开设了“热点话题”、“声若洪钟”、“辣言辣语”、“看到就说”等子栏目,这些评论多是针对市井热议话题展开的评论,具有亲和力和贴近性,深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3、新闻评论应灵活多样
新闻评论不是板着脸说教,而应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形式,让读者更易于接受。对于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决策,可以采用社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等相对正式的评论文体。对于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我们可采用杂谈,配图评论,随文刊发编者按等形式。对于新闻稿件中传递的话题,我们多采用编者按、编后话、编辑手记等样式,随于新闻稿件的文后,起到画龙点睛,延伸主题的作用。对于一些社会热点,则多采取专栏评论的和杂谈的形式,我们专门开设了“时评”和“一点录”等多个评论专栏,集中刊发评论,显示了对热点问题的立场。
四、新闻评论如何让报纸凸显“个性”
1、新闻评论反映了编辑部的意见,代表了一张报纸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这是一张报纸有别于其他报纸的特征之一
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基于相同的事实,可能各家报纸刊出的新闻会有很大的趋同性,但是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新闻评论在观点上会有很大的区别,而这种区别的长期存在就形成了一张报纸的“个性”。
2、新闻评论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作为党报,引导舆论是党报宣传作用的重要体现,对于重大热点问题没有及时发声,本身就是职能缺位的表现。因而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应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为群众释疑解惑。
3、新闻评论可以让版面更具“个性”
在新闻版面模块化的发展趋势下,报纸的模块化组合形式也显现出了同质化,在图文编排之外,评论文体在刊发时要配用栏目头,围框并换用楷体字,这与整篇的报宋字体形成了反差,可以美化报纸版面。老报人范敬宜曾把这种评论比作“报纸版面的绿地”。可见在版面中适当安排评论可以让版面更加有灵气。
伴随着媒体多元化,人们从互联网上得知新闻后,他们更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今后应该怎么样,这就是新兴媒体的空白点,也是报纸做为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只有抓住差异性,做出“个性”,党报才能赢得读者的眼球,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宿州市拂晓报社总编办)
责编:周蕾
【摘 要】当下,互联网、手机报、微信等新兴媒体越来越多的进入百姓生活,报纸在新闻传播的速度以及受众参与度上的不足逐渐显现。笔者认为,地市党报的突围之路就是要做强新闻评论。本文分析了地市党报新闻评论的现状,并就新闻评论如何让报纸凸显“个性”展开论述。
【关键词】地市党报 新闻评论 个性
当下,互联网、手机报、微信等新兴媒体越来越多的进入百姓生活,上网看新闻,手机读新闻,新媒体实时传递着海量的新闻信息,同时在传播上的同步性、参与性、互动性以及音画文字同步上传的诸多特点,让传统平面媒体望尘莫及,报纸在新闻传播的速度以及受众参与度上的不足逐渐显现,这使“报纸唱衰论”甚嚣尘上。那么,报纸特别是地市级党报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做强新闻评论是必然的选择。
宣传是党报的政治使命,宣传的任务要求党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态度,新闻评论反映的是编辑部观点,是一张报纸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最直接的方式。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权威性与指导性是它与生俱来的两大特点,党报应该立足这些特点,发挥优势,做强新闻评论,让报纸凸显“个性”。
一、新闻评论的重要作用
1、什么是新闻评论
关于新闻评论的定义,学术界及新闻从业者们有着诸多的定义,诸如: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工作中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新闻评论从广义上说就是对新闻事实发议论,就是讨论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是现代各种新闻舆论所普遍运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论等文章的总称。综合以上的定义,结合地市党报的新闻工作实践,本文所指的新闻评论就是针对近来所发生的某一重要新闻事件或新闻稿件而刊发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
2、新闻评论形成了报纸特色
新闻界历来十分重视新闻评论的作用,新闻史上关于新闻评论在报纸中的地位先后出现过旗帜论、灵魂论、声音论等,这些论述的共同点就是都反映了新闻评论对于一张报纸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对这种重要性的认识,国内很多家知名媒体越来越重视新闻评论,强化了新闻评论的写作队伍建设,增加评论版面。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一直十分重视评论,先后开设过“人民论坛”、“今日谈”、“漫话”、“随笔”等栏目,2013年初又在5版专门开设评论专版,针对时事热点、百姓关注点,展开评论,反映了媒体立场,引导社会舆论,增强了党报的指导性和可读性。同时在一版对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以“人民日报社论”的形式刊发评论文章,随时对国家的重要部署和活动刊发评论。比如近期,关于深化改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击恐怖主义等重大问题,均在一版刊发了系列评论,有时一版同时刊发两篇不同话题的系列评论,对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进行分析解读,引导群众的认识,在广大群众中形成共识,继而凝聚人心,共同推进社会发展。《人民日报》对于新闻评论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除党报外,其他媒体也十分重视新闻评论的作用。《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曾经引领了新闻评论的一种新方向,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带动了报界的时评热。同时,独树一帜的时评也让《中国青年报》成为在中国青年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南方都市报》自从2002年首开评论版,以鲜明的评论特色,针砭时事的新闻评论而赢得读者的欢迎,迅速成长为拥有众多粉丝的知名媒体,其中新闻评论功不可没。
二、地市党报新闻评论的现状
1、队伍不强,新闻评论处于弱势地位
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的新闻稿件写作,因为评论不是就事论事,它要求写作者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对于全局有更加全面的掌握,可以由点及面,高屋见瓴地看问题,提出权威的看法,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这就要求新闻评论的写作队伍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政治敏锐性,要能深刻领会上级的决策部署,全面掌握各项政策。这就对评论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下地市党报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业务水平不高的情况,由于自身素质的制约,新闻队伍中可以娴熟驾驭新闻评论特别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写作的人不多,所以在地市党报中,评论一直处于相对弱化的地位。
2、规避风险,放弃新闻评论阵地
新闻评论的写作要表明编辑部观点,而这种观点的提出要基于对宏观政策的熟悉和正确的领会把握,要保证观点的正确性并保持与党委的一致,因而这种观点的尺度对于一些新闻从业者来说相对难以把握,容易出现偏差,因而撰写党报评论多多少少存在着风险,于是不少地市党报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主动放弃了评论阵地,使党报在重大新闻事件中缺位失声。
三、如何做好地市党报新闻评论
1、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加大新闻评论的比重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体裁,无法割断与新闻的联系,评论是建立在新近发生事实的基础上的,因而新闻评论应该牢牢把握新闻性,着眼重大新闻事件,发布代表编辑部的评论,做到重大事件面前不失声,体现主流媒体应有的风采。
可喜的是,近期以来,国内不少地市报都加大了对新闻评论的重视程度,体现为评论版面增加了,评论栏目多元化,评论在版面上的位置更高了。这其中浙江《嘉兴日报》的一些做法值得其它地市报学习。该报在每天的二版拿出半个版刊发评论稿件,而且这半个版置于新闻版之上,这种安排反映了对新闻评论的重视力度。同时新闻评论的体裁多样、话题广泛、图文并茂,评论文章立意高,有深度,可读性极强。《芜湖日报》的“中江时评”,也把评论稿件摆上了重要版面的重要位置,体现了对评论稿件的重视。
《拂晓报》为做好新闻评论,专门成立了新闻评论部,抽调文字和理论功底深厚的几位同志专门撰写评论文章,对于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及时跟进,同时采用特约评论员文章、社论等评论形式样围绕中心工作展开评论,把政府的决策用最直接的观点表达出来,起到引领舆论、团结鼓劲的作用。近期,市里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秸秆禁烧等项中心工作,本报都及时配发评论,收到了良好效果。去年本报配合整治“四风”工作刊发的评论《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荣膺安徽新闻奖一等奖,体现了一张报纸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
2、新闻评论应该关注民生
报纸的受众更多的是普通群众,因而他们关注的民生问题理应成为报纸版面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成为评论的热点话题。只有关注民生,关注普通群众的生活,这张报纸才能具有贴近性,“接地气”,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拂晓报》在7版专门开设了“评论·焦点”专版,围绕百姓关心的入托难、农村环境整治、消费市场管理不规范等民生热点展开评论,反映百姓声音,传递媒体观点,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皖北晨刊》每天的固定版面“大泽时评”栏目中,开设了“热点话题”、“声若洪钟”、“辣言辣语”、“看到就说”等子栏目,这些评论多是针对市井热议话题展开的评论,具有亲和力和贴近性,深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3、新闻评论应灵活多样
新闻评论不是板着脸说教,而应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形式,让读者更易于接受。对于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决策,可以采用社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等相对正式的评论文体。对于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我们可采用杂谈,配图评论,随文刊发编者按等形式。对于新闻稿件中传递的话题,我们多采用编者按、编后话、编辑手记等样式,随于新闻稿件的文后,起到画龙点睛,延伸主题的作用。对于一些社会热点,则多采取专栏评论的和杂谈的形式,我们专门开设了“时评”和“一点录”等多个评论专栏,集中刊发评论,显示了对热点问题的立场。
四、新闻评论如何让报纸凸显“个性”
1、新闻评论反映了编辑部的意见,代表了一张报纸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这是一张报纸有别于其他报纸的特征之一
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基于相同的事实,可能各家报纸刊出的新闻会有很大的趋同性,但是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新闻评论在观点上会有很大的区别,而这种区别的长期存在就形成了一张报纸的“个性”。
2、新闻评论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作为党报,引导舆论是党报宣传作用的重要体现,对于重大热点问题没有及时发声,本身就是职能缺位的表现。因而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应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为群众释疑解惑。
3、新闻评论可以让版面更具“个性”
在新闻版面模块化的发展趋势下,报纸的模块化组合形式也显现出了同质化,在图文编排之外,评论文体在刊发时要配用栏目头,围框并换用楷体字,这与整篇的报宋字体形成了反差,可以美化报纸版面。老报人范敬宜曾把这种评论比作“报纸版面的绿地”。可见在版面中适当安排评论可以让版面更加有灵气。
伴随着媒体多元化,人们从互联网上得知新闻后,他们更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今后应该怎么样,这就是新兴媒体的空白点,也是报纸做为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只有抓住差异性,做出“个性”,党报才能赢得读者的眼球,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宿州市拂晓报社总编办)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