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及互联网下初中物理教改方向

陈进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初中物理的课堂也应该有所转变,教改的方向必须以“生本教育”为核心理念,教改应该致力于实验、可视化教学和情境设置这几个主要方向.本文现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对教改方向的思考,望能有助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1借助于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的情感融入,为此,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是灌输的,而应该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怎么创设呢?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从互联网上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借此丰富课堂学习资源,或由此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1.1生活化的物理情景
例如,在《力》一课教学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学生观看一段奥运赛事集锦:有足球、举重、标枪等等,这是可视化的情境设置,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随着情境的变化进行信息的捕捉,思维自然集中到几个问题.
问题1:为什么足球飞出去?足球为什么会转变方向?
问题2:举重运动员挺举瞬间手臂有怎样的变化?如果你是那个运动员,会有怎样的感受?
问题3:标枪被扔出去了,为什么会落回到地面?
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而这些真实的情境通过多媒体真实的呈现,学生的兴趣被有效激发,感受到了我们生活中有“力”的存在,新的问题就自然生成了.
生成性问题1:这些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生成性问题2:物体在有力的作用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顺着这几个问题思考,整节课的内容和脉络就顺了,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1.2展示物理的力量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笔者在给学生介绍“电磁铁及应用”这一知识点时,借助于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工业生产中使用的起重电磁铁(如图1)所示,此情境一下子就让学生感受到了物理的力量,继而生成问题:是什么把铁吸上去的呢?
然后,教师进一步和学生揭秘,学生都跃跃欲试,这时再拿出实验装置,让学生自制电磁铁,有些学生课后还意犹未尽,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借助于课外的时间和物品进行小制作,学生的作品在交流的过程中都是珍品,都有创作和思考的过程,都有物理的元素在左右着自己的制作,即使有的学生制作中,只是简单地将漆包线绕在铁钉上就制成了一个电磁铁(如图2),笔者还是认为,它充分贴现了小制作大智慧的物理精髓,学生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收获了一份制作成功后的喜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上有多的信息和资源可供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进行选择,那么,在新课标下我们的教改对于教学内容和情境的选择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注意点1:选择的内容和资源必须紧紧地围绕着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和重要规律,作为物理学体系最为基础的内容,其形成过程有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价值,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注意点2:选择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问题.例如,“调查雾霾现象的发生与危害”这一课题综合了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多种学科的知识,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视野.
注意点3:情境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注重原始物理问题这一视角.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中,选择实际的物理问题激起学生探究兴趣,有益于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提升.
注意点4:关注STSE问题的视角.从互联网上搜索具有前沿性质的物理问题,例如“电磁理论与手机技术”,让学生相互合作,依托网络平台搜集素材,展开探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2注重实验教学的优化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的每一个概念和规律都是根基于实验探究的基础之上.物理实验既是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最为有效的手段.
2.1注重实验观察的技巧指导
明察秋毫的观察力对物理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具备这一质素的人才能在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中发现新奇之处,从而提出问题,并在科学思维的引领之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总结规律.例如吊灯的摆动随处可见,但是伽利略就是从这一点出发总结出单摆的等时性.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形成物理认知的阶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观察,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善于转换观察的角度,能全面观察物体,并能在细微之处有所发现.
比如,引导学生认识微小形变时,笔者交给学生一个扁形硬质玻璃瓶,其中装满水,瓶口的橡皮塞上穿有一个细长玻璃管,管中也装有适量的水.让学生按压玻璃瓶的侧壁,可以看到玻璃管中液面上下移动,通过这一点说明按压过程使得硬质玻璃瓶发生形变.通过细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将玻璃瓶的形变进行了放大处理,这就是科学观察的一种重要的放大法.
又比如,光折射现象有一个很典型的实验,一支笔斜插在空杯子中,逐渐向杯中注入清水,引导学生注意铅笔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这一简单实验,一般说来不会有任何差错,而问题在于,学生往往只着眼看到笔的弯折就到此为止.笔者在教学中,还会提醒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来对比观察的结果:以俯视的姿态垂直于水面观看,将看不到笔的弯折;从玻璃杯的侧壁观察,不仅能看到弯折,还能看到笔变粗.这些结果都对深化折射认识有很大帮助.
2.2演示学生熟悉的小实验
实验虽小,但是也比凭空口头讲解的好,小实验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讲“力”这个概念,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非接触力的存在,可以用如下小实验.
小实验1:磁铁吸引大头针.
小实验2:带电的塑料尺吸引纸屑.
实践经验表明,很多小实验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自己就玩过,或者在小学科学课中接触过.通过这两个小实验,学生明白物体之间要有力的作用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2.3让学生自己探究突破前概念
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有生活经验和对问题的理解,这就是学习的前概念,但是这些前概念一定符合科学规律么?例如,学生知道纸遇到火肯定是易燃的.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液体的沸点”这一知识点时做这样一个实验,给每一个学生发一只纸杯子,然后让学生将其架在酒精灯上加热(如图3),看看能否将水烧开,还是纸杯子会被烧坏?
学生在实验前,都认为是纸杯被烧坏,带着对猜想的验证,学生积极地动手,在实验中寻找最后的答案.在观察到实验现象后,问题也随之而来:“直接被火烤的纸杯怎么没有烧坏呢?”他们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于规律本质的思考,“熔点”和“沸点”的概念自然而得.
2.4优化验证性实验,证实猜想并总结规律
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沉淀而成的前概念还具有顽固性,因此学生要将其修正为正确而稳固的认知,需要教师提供直接的体验机会.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主要依赖于感性信息,如果他们的感官体验有所不足,则直接导致其理解层次偏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立足于实验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浮沉条件,就是让学生借助真实而直观的感性体验来削弱前概念的干扰,帮助学生对真实的物理实验现象进行理解,从而实现认知的内化.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同时,在体验性探究任务驱动作用下,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实验操作水平也得到提升,从而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对浮沉条件进一步验证的时候,笔者提供了弹簧秤、水槽、塑料瓶和细沙等实验器材,学生据此设计了这样的探究实验来对浮沉条件的有关猜想进行定量验证:实验一,在瓶中放入适量沙子(以其能在瓶中下沉为宜),用弹簧秤测出其重力,再将其浸没于水中,用弹簧秤测量其悬挂于水时所需拉力,由两次测量示数之差可得浮力数据,对比浮力与重力大小,则能验证下沉条件;实验二,从瓶中取出一定量的沙子,用弹簧秤测量其重力,而此刻因瓶子体积不变,则其完全浸没时浮力不变,将其浸没并释放,瓶子上浮,通过对比重力与浮力大小,验证上浮条件.
此外,物理实验应注重趣味实验活动的开展,让实验在满足学生兴趣需要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的、实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有效突破.所以,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需要教师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及针对性,如揭示物理概念、原理、规律,使重点、难点知识更加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注重学习活动的组织优化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主导下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多,但是这些活动是否都有意义和高效呢?笔者认为有一种菜单式的“活动单”设计束缚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学习活动的开放度,要注重活动设计的优化.
[菜单式活动单设计]——研究纸锥的下落速度
步骤1:选定纸锥下落的起点,选用米尺对该位置到地面的竖直高度s进行测量;
步骤2:在起点将纸锥由静止开始释放,同时用停表计时,测量纸锥下落过程的时间t;
步骤3:将有关结果整理到表格中,并运用速度公式v=s/t计算出速度;
步骤4:改变测量的高度,重复上述步骤进行操作.
表1实验次数下落高度s/m下落时间t/s速度v/ms-1123点评上述活动单将详细的活动步骤提供给学生,将学生变成流水线工人,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个性发展.这样以操作手册的形式面面俱到地设计活动单缺乏启发性,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改进的设计思路研究纸锥的下落速度
(1)怎样对纸锥的下落速度进行测量,你所依据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2)该实验中你需要对哪些物理量进行测量?
(3)该实验的完成,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4)请结合你的实验思路设计表格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
(5)思考与讨论:总结有哪些因素影响了纸锥下降速度?请谈谈验证猜想的方法.
探究活动开展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以活动单的形式提出兼具启发性和建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化的思路开展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边思考边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活动具备探究的色彩,才能使得学生的体验更富有含金量.
此外,活动的优化,还可以是活动条件、环境的优化.比如,静电实验对绝缘环境要求较高,一般建议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下进行实验,而且实验之前,应该对有关器材进行干燥处理,毛皮和丝绸最好能在阳光下进行过暴晒为宜.验电器上端金属小球和外壳之间必须要保证绝缘,如果实在需在潮湿天气进行实验,就必须经常用电吹风对其支架和外壳接触位置进行烘干处理,确保不发生漏电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