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壮族原生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入
乌日娜
[摘要]壮族原生民歌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是民间流传并经过岁月洗礼锤炼过后保留下来的宝贵音乐文化,把原生民歌融入到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值得每一个高校声乐教师深入研究。
[关键词]壮族原生民歌;声乐教学;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0-0038-02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又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长期保留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和文化传统,形成了风格不一的壮族音乐。本土语言的民歌演唱,给音乐赋予了更为天然纯正的独特韵味,使歌声更加明亮自然,也让声乐演唱更具有风格性和多样性。然而,在“主流”唱腔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慢慢不再重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音乐,甚至有排斥的心理,认为原生民歌是过时的,是陈旧的,跟他们有着时代的差距。作为高校的声乐教师,在教好声乐的相关知识外,一定要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把壮族原生民歌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去,创新教学方法,让壮族原生民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一、壮族原生民歌的艺术特点
(一)丰富的演唱形式
美丽的壮乡素来有“歌海”之称,壮族原生民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韵律独特,壮族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唱歌,因此在生活中的各个时刻他们都喜欢用歌声来表达心里的感受,所运用到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唱时通常比较自由。对唱的时候曲调一般比较固定,但是歌词却是千变万化,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即兴发挥,不断重复,直到唱完为止。二声部民歌旋律形象单一,大都同起同落,高声部一般仅由最优秀的歌手一人担任,低声部一人或数人不限。(二)特色的“润腔”技术
“润腔”是演唱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在细节处体现音乐的特色,并把音乐诠释得更加细腻,扣人心弦。在壮族地区,由于本土语言和民族语言有所差异,加上不同地方声调的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润腔”也各具特色。比如广西靖西、德保、那坡等地区的壮族民歌普遍运用真假声交替结合的“润腔”唱法,即将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用真假声混合调节,尤其唱到最高音时,用假声换入真声,使声音清脆、通畅、婉转,十分具有民族特色。有些地区唱高腔山歌时候又会加入长音的颤音、吟震音的“润腔”唱法。这样的演唱方式能使声音唱的高传的远,并且具有一定的持久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三)鲜明的衬词运用
衬词在壮族原生民歌中随处可见,它没有什么特定的意义,但是在歌曲当中有一定的表现作用。当它出现在句首时,一般相当于音乐的引子部分一样,要吸引人们的注意,预示着自己要演唱,同时也为自己接下来演唱的内容如何起句做好准备。如果出现在句中或是句末时,它起到一个衔接和过渡的作用。尤其当歌曲腔多词少的时候,衬词可以使演唱更加流畅,自然,赋予歌曲独特的审美效果。常见的衬词有尼、咧、嘞、罗、哎、溜、衣咧、尼罗、嗨罗、嘹咧、尼的呀等。
(四)独特的曲式结构
壮族原生民歌大部分都是单乐段构成,可以是二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等组成。以单一音乐形象的陈述集中表现一个完整的内容。其结构手法有以下两种:运用歌词中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组成四乐句乐段:加衬句扩大乐段的曲式结构。如那坡过山调《壮乡三月风光美》,歌词的前后都加了衬句作为乐段的一种扩充手法,这样的处理不仅使歌曲变得更加的丰满,还彰显了浓郁的山野特色。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壮族原生民歌的艺术魅力是非常独特的,那么这样的艺术瑰宝在进入高校声乐的教学中到底有什么意义,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几点总结。
二、壮族原生民歌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俗话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个地方的原生民歌都清晰展现了这方土地的历史脉搏,也让人们更好了解了他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俗民风、地理风情等。在历史的长河中,原生民歌承载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口口相传把对生活的感悟不断传递,这种轻松愉悦的方式也更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因此,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一分子,有义务让更多的学生去了解,去学习,去演唱壮族原生民歌,让民族的精华不断得到传播。
(二)有利于提高民族音乐的审美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教育过程的素养在许多方面决定于学校生活由于音乐的精神而充实到什么程度。”他还说:“借助于音乐,唤醒了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中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1]可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去引导学生怎么去理解去欣赏民族原生民歌,通过对每一首民歌的创作背景,演唱方式和情感处理的细致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步步去提升自己对于民族原生民歌的审美能力。
(三)有利于音乐视野的开阔
当今的声乐演唱都在不断兼容各种不同的風格,所谓的“民通”“美通”等唱法就是其最好的体现,这说明声乐演唱的学习并不是单一的。壮族原生民歌作为声乐演唱的另一个领域,也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去积累。高校教师应该让学生大量去接触不同风格的原生民歌,从歌曲的民族语言、民族风情以及作品本身的曲式调性等入手,提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演唱技能,开阔音乐视野。[2]
可以看到壮族原生民歌融入高校声乐的教学意义深远,它不仅仅是原生民歌的传承,更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扬。那么如何让壮族原生民歌真正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落脚、扎根,以下将是我对此问题的几点探讨。
三、壮族原生民歌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的自我提升
高校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地学习进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3]对于壮族原生民歌的演唱,需要教师对民族语言、音乐风格、曲式曲调、发声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逐一进行研究。为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自身钻研是一个方面,还可以通过相关培训、研讨等多种外部途径去吸收和总结。[4]最好能够深入壮族地区,亲身去体会壮族原生演唱,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激发自身对原生民歌更深刻的理解,这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自己音乐素质的提升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壮族原生民歌融入高校的课堂,在传统的声乐课程教授的基础上,可以另设专门的壮族原生民歌演唱课程,以小组课形式教学,一组十几个人左右,把热爱壮族原生民歌演唱的学生和不同地区的壮族学生聚集到一起,这样会壮语的同学还能够承担起教授语言和曲调的任务,让学生之间相互探讨、相互促进,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还可以不定时邀请民间原生民歌演唱的老师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得到最生动最纯正的原生民歌演唱体验。这样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可以较好让壮族原生民歌在高校里传播传唱,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三)进行丰富的实践活动
壮族原生民歌教学的开展一定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做好有效率有效果的实践活动,使原生民歌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首先,在制订学习计划的时候要每学年进行一次深入民间的田野采风活动,大量搜集壮族原生民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并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歌曲进行分析、整理、制谱,并学唱。[5]然后,学生要把本学年所学习的民歌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进行展演,同时选出优秀的节目推荐参加相关比赛。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给表演的学生提供了学习成果的展示机会,也让观看的同学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进一步激发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对壮族原生民歌学习的队伍中来,共同为原生民歌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壮族原生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广西这片美丽的沃土几千年来孕育出的精华成果。作为高校声乐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让民族的音乐更好的走进高校的课堂,更好的融入到现代的声乐教学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和推进民族音乐的文化发展。
注释:
[1]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417.
[2]王亚莉.高校声乐教學中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入探究[J].北方音乐,2014(11):206.
[3]秦卫红.融合少数民族音乐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J].大舞台,2013(04):184—185.
[4]陈中.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J].音乐创作,2014(07):155—157.
[5]赵毅.广西壮族民歌区域分布及其特点述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1(01):80—81.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