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检测中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研究

余倩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概念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通过高压输液对不同流动相采取色谱分离并对分离后的试样进行检测器分析的一种检测方法,它是在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食品检测方法。
与其它检测方式相比,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明显的优势:高效液相色谱是液体状的流动相,避免对检测对象进行气化的环节,有效的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同时,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高精度的硬件和自动化的软件,有效的的增加了检测结果的回收率、灵敏度、分离效果,对结果进行高精度的分析。
由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具有的优势,使其在最近几十年里在工业、商检、农业、食品等领域中的适用范围得到扩大,并在这些领域的分离技术占据重要的地位。
食品添加剂的应用
在食品生产中,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时间,改善食品的色泽、口感,会在食品中添加防腐剂、色素和甜味剂以此来增加食品的保存时间,增强人们的食欲。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例如对色素的添加,食品色素具有色泽鲜艳、色调多样、着色力强的优点,但实际上食品的色素添加剂是由奈、苯、甲苯等化学物品经过有机的合成而来的。因此,对食品进行色素添加并不能增加食品中的有益成分并被人体吸收,反而在进入人体后不被人体吸收甚至转化为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食品添加剂进行了严格的要求。
在我国的食品卫生使用标准批准使用的人工色素较多,达21种,并对每一种色素的添加用量进行了规定。其中在色素中比较常用的是柠檬黄、亮蓝、日落黄等,多用于罐头、果味水、汽水、糕点表面上色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运用
食品添加剂虽然可以增加食物的色泽、口感和香味,并延长食物的保质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减少食物的浪费情况,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但是,不合理添加食品添加剂会降低食物的质量,甚至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发生的苏丹红事件,就是不合格、不合理添加食品添加剂而引起的。
目前,我国规范了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和要求,并严格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种类和用量。严格禁止使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食品添加剂。对食品中添加剂种类和含量进行检测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甜味剂检测。为了增加甜类食物的口感,通常会在食物中添加甜味剂。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一般是化学制剂不具备任何营养价值,只能够增加食品的甜度。但是在一些食品添加企业中,会采用低价的糖精钠作为甜味剂添加到食物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食用少量的甜味剂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和副作用,但是食用过量的甜味剂就会严重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
对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在气、液相色谱联用的技术上,检测食物中的乙酰磺氨酸钠、环已胺基磺酸钠、糖精钠等甜味剂的含量。并且其检测结果的偏差率较小,有高达93.18%到100.91%的回收率。对食物中甜味剂的检测通过高液相色谱检测能够快速的对事物中的甜味剂进行定量、分离,检测结果准确度高。
防腐剂检测。防腐剂是食物添加剂中的主要添加物,能够延长食物的保存、食用时间,防止细菌和微生物的产生。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防腐剂是山梨酸、钠盐等。都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制剂,如果食用过量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对食品防腐剂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需要利用多种试剂将食物中的防腐剂进行液化、洗脱、分离处理,最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能够对食物中的食品添加剂进行有效的分离,变异较小,回收率达85%到105%。对防腐剂的检测能够对多种防腐剂进行同时检测,大大地缩短了检测工序,操作方便,可以广泛在食物添加剂的检测中采用。
食用色素检测。食用色素可以增加食物的色泽,增加人的食欲。食用色素包括人工色素和天然色素。在食物添加剂中采用的主要是人工色素,对食用色素的使用量需要進行严格的控制,如果过量可能会致癌。对食物色素的检测需要将食物进行液化,并将其中的色素进行分离,然后进行检测。对色素的检测可以多种色素同时进行,对其精度达到了相关的要求,可以在食物色素的检测中进行推广。
综上所述,食品添加剂检测中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运用,能够有效的降低检测难度,操作简单,且准确度和灵敏度,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
  • 双目标控制选择Rayleigh阻尼系

    王淮峰 楼梦麟 张如林摘要: 合理选择确定Rayleigh阻尼矩阵比例阻尼系数的振型频率对于准确计算场地地震响应有重要影响。提出以土层表

  • 船舶进离港行为捕获算法设计与

    王永明 饶全成 姚萍<br />
    <br />
    <br />
    <br />
    摘要:<br />
    针对在设计船舶进离港行为捕获算法时存在港口范围难定义、AIS数据的经

  • 船舶融资租赁中在建船舶所有权

    蔡宇熙摘要:相对于普通设备的融资租赁,以船舶作为标的的融资租赁交易有其特殊性。围绕船舶所展开的法律关系是海商法体系所要调整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