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李建钢
初中物理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主要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其物理规律是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猜想及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再经过认真分析和推理总结得出.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完善物理教学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原理等.笔者根据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和借鉴其他物理教师的宝贵经验,集思广益,谈谈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学思路以及建议.
1浅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内涵与思路
1.1浅析初中实验教学的内涵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及内容,通过反复实验,能指引学生了解物理现象,探究原理与方法.物理实验属于一种直观的实验,从另外的角度揭示物理的形成及发展.我国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阐述物理实验教学,是以“物理知识、技能作为一种载体,在教师的指引与反复实验中,让学生探究科学方法的过程,最大程度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实验教学,还能不断增加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思考、爱观察的习惯,最终促使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达成.
1.2探索物理教学的新思路
早期传统教学课程中,教师为主体,单纯依靠课本的知识进行教学或者听从教师的实验思路进行思考,无疑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学生难以通过自身实践经验而观察、理解物理现象,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在物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探索新知识,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例如,物理教师在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中相关浮力大小的时候,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下鼓励学生亲自实验,反复验证,探索浮力的大小是否和密度、深度以及形状体积有着一定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具体策略
2.1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初中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应用教学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法、程序实验法、变式实验法、比较实验法以及虚拟实验法等.运用虚拟实验法分析,需要依靠网络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属于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方法,其具体流程是:主题确定—猜想提出—展开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交流成果—评价.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互辅佐,完成教学内容.运用观察实验法分析,使学生观察并分析物理现象,通过多次实验观察现象与内部结构、外部形态之间联系,了解运动发展的规律.具体流程:实验—结论—验证.例如,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初步学习闭合电路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将结论写出.为了验证磁场变化产生电磁感应的结论需使用磁铁将其插于螺线管中,最后将其归纳与总结,通过不同现象将其共性找出.用比较法来分析,主要探究事物对象共性与差异,属于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在一段时间内比较并分析某一种物理现象前后变化,探究共性与差异.这种情况,对象常常会随着外部条件变化而变,例如动态与静态.而变式实验法主要是物理教师指引学生,借助于多种事物现象而发现其本质与规律.这种方法能够将各种干扰因素进行排除,重点突出本质因素,将复杂的物理现象变得更为简单,利于学生理解.
2.2通过多次实验巩固理论基础
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它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这就是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巩固学生的物理基础和知识体系.例如,教授“力的作用效果” 概念时,很多学生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两个知识点往往较难理解谁对谁错,如果只是从概念的角度理解是片面的和不切实际的,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就是认为要使物体运动起来需要用力才行,其实学生认识的是肤浅的表象,是错误的认识.因此,要把这两个知识点弄清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来判断.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把这个探究实验放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去感受.其实验情景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处释放,分别运动在铺有毛巾、棉布和木板的水平面上,比较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受力的影响情况,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推理.即能够理解“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说法是错误的,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切身体会和感悟,可以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同时物理实验的内容接近于生活主题,扩展了书本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3虚拟实验法中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知识具体化
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彩且直观生动的教学环境,开发出更好的创新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比如,在《磁场》的教学中,因为磁分子和磁场形状的不可见性与其对小磁针和通电导体的作用相关实验,教师很难通过语言表述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其原理,而采用多媒体的功能进行三维图形演示,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就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具体地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激发其空间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分寸,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绝对不能等同于实验这一重要的物理实验教学法.
2.4不断改革,联系实际
为了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还应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我们的长辈,达到一定年龄,需要依靠放大镜看书、看报,放大镜就是利用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筷子,为什么放在水里像折了一样,主要利用光的折射原理,由于空气与水的密度不同,光线在两种介质传播的速度也产生差异,即在水面处发生弯曲;再如,教室中,每当天气“回潮”的时候,教室的窗户玻璃上附有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是由空气中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为小水珠.物理现象,无处不在,生活中常常出现,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再通过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此,才能真正学会物理知识,增强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
2.5尝试新实验,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与教师专业素养
2.5.1尝试新实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依靠课本实验内容进行教学,还可尝试教材中没有的实验,合理增加课时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教师在旁辅助.学会举一反三,善于利用校内实验室的相关设备,同时,还可自带所需的材料、设备进行相应的实验.针对物理成绩薄弱的学生,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帮助,并鼓励学生勇于展示,给予表扬与肯定.此外,不仅仅提升其智力,还应鼓励学生养成勤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各种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2.5.2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由于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以身作则,加强教师主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物理现象,探究运动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需不断积累生活常识与物理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避免教学过于教条、死板与生硬.
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定要努力地去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教师要不断积累自身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常识,如果不在这些方面加强自己,只能使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变得教条、死板、生硬、僵化和机械,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初中物理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主要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其物理规律是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猜想及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再经过认真分析和推理总结得出.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完善物理教学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原理等.笔者根据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和借鉴其他物理教师的宝贵经验,集思广益,谈谈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学思路以及建议.
1浅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内涵与思路
1.1浅析初中实验教学的内涵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及内容,通过反复实验,能指引学生了解物理现象,探究原理与方法.物理实验属于一种直观的实验,从另外的角度揭示物理的形成及发展.我国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阐述物理实验教学,是以“物理知识、技能作为一种载体,在教师的指引与反复实验中,让学生探究科学方法的过程,最大程度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实验教学,还能不断增加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思考、爱观察的习惯,最终促使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达成.
1.2探索物理教学的新思路
早期传统教学课程中,教师为主体,单纯依靠课本的知识进行教学或者听从教师的实验思路进行思考,无疑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学生难以通过自身实践经验而观察、理解物理现象,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在物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探索新知识,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例如,物理教师在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中相关浮力大小的时候,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下鼓励学生亲自实验,反复验证,探索浮力的大小是否和密度、深度以及形状体积有着一定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具体策略
2.1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初中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应用教学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法、程序实验法、变式实验法、比较实验法以及虚拟实验法等.运用虚拟实验法分析,需要依靠网络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属于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方法,其具体流程是:主题确定—猜想提出—展开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交流成果—评价.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互辅佐,完成教学内容.运用观察实验法分析,使学生观察并分析物理现象,通过多次实验观察现象与内部结构、外部形态之间联系,了解运动发展的规律.具体流程:实验—结论—验证.例如,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初步学习闭合电路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将结论写出.为了验证磁场变化产生电磁感应的结论需使用磁铁将其插于螺线管中,最后将其归纳与总结,通过不同现象将其共性找出.用比较法来分析,主要探究事物对象共性与差异,属于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在一段时间内比较并分析某一种物理现象前后变化,探究共性与差异.这种情况,对象常常会随着外部条件变化而变,例如动态与静态.而变式实验法主要是物理教师指引学生,借助于多种事物现象而发现其本质与规律.这种方法能够将各种干扰因素进行排除,重点突出本质因素,将复杂的物理现象变得更为简单,利于学生理解.
2.2通过多次实验巩固理论基础
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它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这就是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巩固学生的物理基础和知识体系.例如,教授“力的作用效果” 概念时,很多学生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两个知识点往往较难理解谁对谁错,如果只是从概念的角度理解是片面的和不切实际的,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就是认为要使物体运动起来需要用力才行,其实学生认识的是肤浅的表象,是错误的认识.因此,要把这两个知识点弄清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来判断.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把这个探究实验放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去感受.其实验情景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处释放,分别运动在铺有毛巾、棉布和木板的水平面上,比较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受力的影响情况,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推理.即能够理解“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说法是错误的,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切身体会和感悟,可以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同时物理实验的内容接近于生活主题,扩展了书本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3虚拟实验法中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知识具体化
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彩且直观生动的教学环境,开发出更好的创新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比如,在《磁场》的教学中,因为磁分子和磁场形状的不可见性与其对小磁针和通电导体的作用相关实验,教师很难通过语言表述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其原理,而采用多媒体的功能进行三维图形演示,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就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具体地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激发其空间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分寸,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绝对不能等同于实验这一重要的物理实验教学法.
2.4不断改革,联系实际
为了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还应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我们的长辈,达到一定年龄,需要依靠放大镜看书、看报,放大镜就是利用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筷子,为什么放在水里像折了一样,主要利用光的折射原理,由于空气与水的密度不同,光线在两种介质传播的速度也产生差异,即在水面处发生弯曲;再如,教室中,每当天气“回潮”的时候,教室的窗户玻璃上附有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是由空气中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为小水珠.物理现象,无处不在,生活中常常出现,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再通过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此,才能真正学会物理知识,增强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
2.5尝试新实验,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与教师专业素养
2.5.1尝试新实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依靠课本实验内容进行教学,还可尝试教材中没有的实验,合理增加课时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教师在旁辅助.学会举一反三,善于利用校内实验室的相关设备,同时,还可自带所需的材料、设备进行相应的实验.针对物理成绩薄弱的学生,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帮助,并鼓励学生勇于展示,给予表扬与肯定.此外,不仅仅提升其智力,还应鼓励学生养成勤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各种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2.5.2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由于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以身作则,加强教师主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物理现象,探究运动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需不断积累生活常识与物理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避免教学过于教条、死板与生硬.
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定要努力地去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教师要不断积累自身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常识,如果不在这些方面加强自己,只能使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变得教条、死板、生硬、僵化和机械,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