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面向山区中小学卓越音乐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夏伟涛

    [摘要]当前的高校音乐学科专业教育领域存在着趋同、保守及定位不清等问题,造成学生数量激增,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现象,导致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同时在边远山区的音乐教学岗位上却严重缺乏能够胜任的优质人才。为此,研究提出制定“高校卓越音乐教师培养机制”,针对山区中小学师资的岗位定制专项人才。在高校教学领域的计划目标、课程配置、教学方法、保障机制等方面多管齐下,以其达到良好的教改效果,为山区中小学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关键词]山区中小学教师;卓越音乐教师培养机制;现状与原因;教改新法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0-0034-02

    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的高校音乐学科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无论是在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或教育质量方面,均有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与国际化教学体制的接轨,既丰富了学科内部的专业配置,又促使传统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的齐头并进,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在风起云涌的发展大潮之下,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比如:教育目标的“同质化”;教育方式的“一刀切”;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等问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音乐学科建设存在严重的模仿或照搬照抄现象。与之相对应的是,模式化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胜任山区中小学教学的工作岗位,造成社会音乐资源分配的“贫富差距”愈发明显。为此,应积极思考引入卓越音乐教师培养机制,定向培养有志于服务山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音乐栋梁。

    一、当前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所在

    近20年左右的高校扩招趋势及社会娱乐文化发展如火如荼,促使“音乐热”和“艺考热”在高等教育领域持续蔓延。每年有数以万计的高中毕业生选择报考各级高校的音乐艺术专业。作为高校主体,在承接与教育转化的过程中,虽然不遗余力地积极应对,也适时向社会各个工作领域提供了诸多优秀人才。但是不可否认,还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观念未被加以重视或理顺,这无形中也造成了培养过程阶段出现了令人深感遗憾的问题。

    首先,各级高校以“争创双一流”为目标,在学科定位、教育目标、教学规划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模仿性,这就造成了“众口一词”的结果。“国家教育部门之所以设置本科、专科、高职高专等不同层次的高校类型,就是针对各种层次的生源,向社会不同行业提供可用之才。”[1]按照正常的教育逻辑,音乐学科所培养的既有精英化的表演人才,也有社会大众文化领域的服务人才,还兼顾学龄前、中小学及高校的教师岗位人才,这样才能够显示出多层次教育主体的优势。另一方面而言,地方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本地,也应服务于本地。每个地域的实际情况不同,对于人才的需求程度也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应体现出因材施教,因地施教的特征。但目前的教学机制,一味在面向表演领域的精英人才进行培养计划的制订。就浙江省丽水学院而言,作为一所2004年新建的本科院校,并没有体现出结合本地特质的地方高校特征,同样加入到争创“双一流”的队伍中。缺乏教学战略眼光,缺乏彰显自身特色的决策力,令人备感遗憾。

    其次,正是由于教学总体规划层面的误区,造成了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培养模式的僵化老套。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国内的音乐院校和综合类高校的音乐学科便开始沿用引自苏联和德国的教学体制。在几十年的教育改革过程中,这种课程配置方式和教学方式从来没有发生过本质变化。比如:以主修課为核心的乐理课、视唱练耳课、和声复调课、音乐史学课。当然,这些知识内容的存在和引入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而在于如何对不同教学主体所应用,又需要达到何种教学目的。相比之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拓展,以及包括戏曲、诗词音乐、地方特色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在内的特色音乐课程则在普通高校鲜有形成规模的教学设置。作为地方院校,将本地音乐文化汇编成为长学制的教学内容,这往往出现在各种理论研究和倡议中,在实际教学领域却很少有学校热衷于践行。长此以往,高校的教学循环陷入了一种封闭保守的“闭环”链条之中。

    二、对于造成问题原因的解析与新思路的展望

    造成以上各种实际问题的原因,虽有一定的外力因素熏染,但更多的是内因使然。一面是教育主体的一路高歌猛进和大批高中毕业生对音乐学科的莫名渴望;一面是保守慵懒的教育模式造成校内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丧失和毕业后就业途径的狭窄。究其原因,并非是“天灾”,而更像是急功近利和玩世不恭所造成的“人祸”。

    首先,高校的盲目扩张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虽然公立教育本身不具有商业属性,但是当公立教育为各种社会利益所牵绊的时候,就造成了功利化的思想。艺考热潮的始作俑者也许并非高校本身,但是无度的扩招显然形成了推波助澜的结果。就浙江省各级高校的音乐学科招生情况而言,每年动辄几十人或一两百人的招生规模,无形中在挑战着教学软硬件和师资力量的极限。一方面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疲于应付;另一方面是学生无法获得充分的学习资源与训练,造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次,各级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同质化”,造成了人才培养体系的失衡。当代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其实深入到方方面面的领域。基层群众对于音乐文化的渴求有目共睹,但是诸如学龄前、中小学课堂、中老年社会人群等对音乐文化的需求常常难以满足。“其根本原因在于专业教育领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效应。”[2]就理论思考来看,音乐学院、综合类高校的音乐学科以及高职高专的音乐学科所设立的初中本不相同,因此在教育培养方式和目标上应体现出多层次的人才交错。但是相互模仿的教学系统所打造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如出一辙,无法体现出各自优势,并促使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结果。

    为此,国家权威部门与社会各界认识到了音乐学科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质量体系的重要性。2011年1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决定在中央音乐学院等部分学校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促使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标准,形成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探索。在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还设立了艺术学这一学科门类,为音乐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宽阔的空间环境。为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有必要实施“卓越音乐教师培养机制”,根据浙江省区域特征,面向山区中小学教师岗位的配置,形成专项的教学改革措施。只有真正面向社会需求的方向开展切实可行的教育规划,才能够真正使专业教育服务于社会。

    三、卓越音乐教师培养机制的具体内容

    以丽水学院等新建本科院校为例,本地的社会面貌与文化需求具有明确地特殊性。如何使专业教育与山区中小学音乐师资之间形成准确对接,这在“卓越音乐教室培养机制”的教学改革设定中,必然是一种具有联动性和系统化的内容。新的教学方案不仅要具有创新性,还应保持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本地诉求,培养应用人才。

    其一,在教学总体规划的设定方面,应当形成“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式、考评政策、质量督导”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结构。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体纵向链条进行全程把控。在其主要教学投入的针对性方面,应当立足于准确对接山区中小学教学岗位的优质毕业人才输送。为实现这一目标,形成校内的试点工作,需要适时针对部分学生组建卓越班,在小范围学生群体内部进行教学实践工作。在专职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各种资源的配给,并对致力于服务山区中小学教师视野的学生开放接收。在明确目标和学生人群的情况下,围绕其构成的教学系统可以保障机动灵活,具有可操作性。

    其二,形成多元化的艺术综合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根据对于卓越音乐教师培养计划的初衷,需要培养学生在音乐理论、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实践和音乐创新方面的综合能力,以体现全面的能力优势。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尝试形成“音乐技术水平、音乐教学能力、音乐多元理论”三个课程群,达到技艺并重的教学效果,突出针对教学岗位的培养特征。按照现代高校课程配置的指标方式,形成学分制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未来从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针对中小学生受教育的特点,指导高校在校学生专注于相关音乐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培养。

    其三,在教学模式的选择方面,必须体现出互动性、科技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征。当代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并非是孤立无援的个体。随着媒体技术和教学科技的课堂引入,增加了微课、慕课以及视频、音频等多元化的辅助教学解决方式。在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中,应当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各种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无障碍地引入到课堂教学环境中,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应用能力,形成小组学习模式,弱化教师的主体地位,促进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形成。积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和创造力,启发学生营造实践机会和应用平台,以达到课堂内外相结合的良好态势。

    此外,在教学评估方式和教学保障体系、更新系统、自检系统、回馈系统的设置方面。也必须体现出可持续性和獨创性的特征,以保障对于卓越音乐教师培养的既定模式在每一个循环周期中不断提升竞争力,提升工作效率。

    结语

    对于当代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问题,“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理论显然可以适用。只有各级院校各司其职,体现出自身教育特色和优势,才能使办学进程有声有色,并培养出社会所需的艺术人才。针对社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山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重要性应引起高校的重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形成具有定向性的教学资源供给。卓越音乐教师培养机制的设定,便是一种对教育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有益尝试。借此平台的革新性,也将高校教学模式重新梳理,打破原有的保守机制,展示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活力。

    注释:

    [1]沙莲香.中国社会心理分析[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42.

    [2]赵志安,陈振华.中国音乐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28.

    (责任编辑:刘露心)

相关文章!
  • 河北抗战历史的镜语重述与反思

    王晓旭+田建恩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过去了70余年,这段充满残酷与悲怆的历史,在过去的数十年里通过电影不断被记忆。以镜语重述战争,不仅意

  • 吴文秀、邓丽娟作品

    作者简介:吴文秀,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邓丽娟,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視觉传达设计。指

  • 钢琴教学中的音乐表现力研究

    王丽竹【摘 要】本文中,笔者从培养音乐表现力的意义、音乐表现力的三大要素以及如何提高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等三个方面做出详细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