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历史发展特征

    刘姝彤

    

    

    

    [摘要]本文旨在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发展史中探析中国现代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部分的曲式特点及规律,在艺术歌曲演唱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曲式、和声等方面分析归纳它们的时代艺术特征,作曲家的创作手法,也从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角度阐释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现状。中国现代艺术歌曲伴奏虽然起步较晚,但表现手法一直呈多样化的演变发展态势,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其民族化的演进过程。同时,和外国艺术歌曲一样,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同样是声乐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钢琴伴奏;中国艺术歌曲;发展;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0-0134-02

    一、艺术歌曲溯源

    艺术歌曲本是欧洲音乐的产物,是欧洲传统文学与音乐的延续与创新。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人声与钢琴的精妙配合,“它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点、较高艺术品位和较高作曲技巧、完整钢琴伴奏的歌曲体裁”。[1]

    中国古典艺术歌曲最早源起于春秋,《诗经》《楚辞》是其代表作品,盛于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人诗词与音乐的综合体;近现代和当代中国艺术歌曲作品则是指由专业作曲家作曲的,用古典诗词歌赋,文学家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作为歌词创作的声乐作品,它巧妙地运用文学诗词、声乐和钢琴各自的特点优势,使艺术歌曲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形成了用钢琴伴奏的,独特的中国艺术歌曲。在欧洲,最早的艺术歌曲特指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声乐作品。艺术歌曲是区别于歌剧的歌曲种类。是进入十九世纪以来,声乐创作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二、钢琴伴奏的作用与意义

    “艺术歌曲的一半是钢琴的艺术”,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是“诗韵与律韵的融合”“人声与器乐的二重唱”“抒情与音画的交织。”[2]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演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文字上的想象变为立体的音乐形象,作曲家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钢琴的多声部和高度的模仿能力,与声乐完美结合,增强了艺术歌曲的表现力。

    钢琴伴奏的另一个作用是在力度、和声和歌曲情绪意境中给予演唱者以支持,并有效地扩充歌曲的意境。优秀的钢琴伴奏常常为歌唱者树立了更为完美的艺术形象。钢琴音域宽广,表现力极其丰富。在带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当中,它通过独立的声部旋律线条去衬着音乐氛围,从每首歌曲艺术形象的结构发展及和声处理,伴奏织体等去感受和分析作品的风格及表现手法,帮助我们对艺术歌曲进行更加完美的艺术处理和音乐理解。

    三、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发展脉络及艺术特征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开始了以西方音乐理论为指导的初步探索,这个时期的钢琴伴奏,多以模仿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手法及风格为主,间有选择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和近代西方音乐风格作为借鉴参考。从这时起,伴奏中逐渐加入了民族音乐和印象主义音乐的成分,许多作品改变了之前学堂乐歌里面没有伴奏或者以单调柱式基本和弦、分解和弦和重复歌词旋律为主的钢琴伴奏,注意发挥钢琴在艺术歌曲中的音响效果,让中国艺术歌曲在音效上更为丰富多彩,充分表达了艺术歌曲的情感要求。如作曲家青主创作的艺术歌曲作品《我住长江头》:

    该曲伴奏与巴赫的C大调平均律前奏曲有着几乎一样的编排,这种作曲的特点是可以以一字一句的速度来演唱诗词中的语句,歌词也非常押韵,而且以字句工整著名。伴奏的音型与歌词的完美配合使该作品成为一种传奇性的存在。该曲钢琴伴奏退居次要地位,以歌唱为主要部分,是一首典型的钢琴伴奏初期作品。此曲脱离了西方调式,运用了D宫五声调式,青主大量运用转位和弦,尽量使顶音保持在同音上,弱化了传统的和声功能,这也体现了和声功能的民族化。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批新的专业作曲家,其中有黄自、贺绿汀、冼星海等,他们都创作过带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这些作曲家们除了能够熟练精湛地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術之外,也非常熟悉中国本土民族音乐所特有的内涵和气质。这些氛围都使得钢琴伴奏的创作不仅保留了20年代的优秀之处,也将西方乐器的特色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中,使我国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个时期,伴奏中“承前启后”在钢琴中的体现更为明显。如作曲家黄自创作的声乐曲《思乡》,该曲在钢琴伴奏中,运用了许多伴奏变化音等调式外音,表现出黄自本人音乐创作的现代性和超前性:

    间奏后,伴奏部分出现了极具特色的连续半音和弦下行的进行曲式伴奏音型,这种伴奏音型在现代的艺术歌曲中会比较常见,也是中国艺术歌曲一个明显的标识点,是黄自艺术歌曲中,抒情性歌曲的典型代表。

    20世纪40年代,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并没有让中国音乐创作停下脚步,中国音乐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一批学院派的作曲家,如桑桐、谢功成等人出现在国人的视线当中。这一时期的声乐钢琴伴奏,既保持了专业性,又顾及了大众的审美要求。国立音乐学院和上海国立音专开始大量收集民歌和各地传唱的民俗歌曲,进行加工和艺术处理,再配上精美的钢琴伴奏,使得艺术歌曲的题材内容开始大量增加。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因为“百花齐放”的文艺路线及政策,民歌继续被发掘出来,其中,以黎英海、丁善德为主要代表人物。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艺术歌曲基本上已经完善了钢琴伴奏体系,虽然也有过一段时间的停滞,但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依然在后人的手中被发扬光大。60年代里,虽然中国艺术歌曲的内容形式都有改变,但是依然沿用着50年代发展后的伴奏格局,在内容上,大量根据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歌曲被创作出来,也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一个篇章。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许多极具才华的钢琴伴奏家,中国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更为广泛多样。其中,刘聪便是贯穿80年代之后至今的一位钢琴家,他的钢琴作品,既有中国民族特色,也能从中看到明显的多种西方现代作曲的手法,使中国艺术歌曲不再跟随着欧洲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风格,而是引领着世界音乐的潮流,让中国艺术歌曲更广为人知。这是他的声乐套曲《故园恋》中的第一首同名曲钢琴伴奏段落:

    也是该套曲的主题部分,其中变化音非常多,临时的转调和离调也很常见,采用抒情性的非密集旋律导致钢琴伴奏上也使用密集的琶音音型。在此基础上,装饰音也正好对应上歌词的开头,而后面的伴奏中,伴奏则使用的延迟性的主题伴奏,这使得抒情性歌曲中的拖节奏会有一点改进,而在中间的间奏部分,伴奏的气氛带领则以音的密集程度来营造出该曲抒情而又强烈的风格。在和声上,七和弦甚至是九和弦的大量运用代替了以往的三和弦,这种改变让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上没那么尖锐,带有着些许缓和以及圆滑。这些创作手法证明,80年代的钢琴伴奏创作,脱离了以往艺术歌曲的限制,使中国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结语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不断民族化的发展过程。自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发展,从模仿西方(主要是欧洲)音乐开始,作曲家经过几十年的创作,使声乐钢琴伴奏这个领域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钢琴伴奏的发展不仅仅影响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同时也给中国钢琴音乐极大的支持,很多钢琴伴奏的素材都运用在了中国钢琴作品之中。80年代艺术歌曲的诗化水平、歌曲的音乐风格与技巧的运用都有了更显著的提高,艺术歌曲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在音乐欣赏中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享受。一首经典艺术歌曲不仅有优美的歌词、旋律和优秀的歌唱者,也应有优秀钢琴伴奏的一席之地。钢琴伴奏帮助我们对艺术歌曲进行更加完美的艺术处理和音乐理解,是艺术歌曲演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1]付晶,王彤.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诗意美特点[J].音乐创作,2019(04):121—125.

    [2]岳李.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轨迹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2008(06):56—58.

    (责任编辑:崔晓光)

相关文章!
  • 从二维银幕到全息影像:电影视

    王兆红纵观电影产业的发展和演变历史会发现,从最早的黑白默片到彩色的有声电影,从震撼人心的3D效果到沉浸式体验的虚拟现实电影,每一

  • 关于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

    寇燎原【摘 要】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和实施是高校响应国家号召,提升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就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推广至今,

  • 刘海宾、刘肖作品

    作者简介:刘海宾,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刘肖,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