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演变

    【摘 要】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物是运动变化的,矛盾也是变化发展的。建国70年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历经了那几次发展变化,厘清这些变化的意义又何在,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对建国70年来我国社会主要的矛盾加以概述分析。

    【关键词】 建国70年 社会主要矛盾 演变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写到:“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的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的结晶,在《矛盾论》中毛泽东首次提到“主要矛盾”这一名词。只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够正确引导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一、建国70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大致有六次:

    (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前。

    事实上早在建国之前,中国共产党就开始考虑打倒蒋介石统一全中国后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1948 年 9月刘少奇在《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与合作社》中指出“资本主义成分……也必然要与国家经济及合作社经济发生竞争……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社会中的基本的和主要的矛盾。”[2]在几天之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刘少奇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观点: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就是资本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这就是新社会的主要矛盾。”[3]1949 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正式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4],这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认识,在此认识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并开启了“一化三改”的进程。

    (二)从土地改革完成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也就是社

    会主义过渡时期。

    此时正处于新中国成立之际,社会主义制度还未真正确立起来,能否巩固新生国家政权,能否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能否迅速发展经济是摆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的任务。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之后,我们党明确指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基于这一主要矛盾,确立了三大改造的主要任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正确立。

    (三)1956年中共八大

    此时,我国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对于基本的生存需求越来越明显。党的八大报告经五次修改,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确定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际之间的矛盾,就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这种落后状况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是八大所确定的社会主要矛盾思想的深化与展。

    (四)八届三中全会

    1957 年 10 月 9 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做革命的促进派》的报告中作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判断并被全会所接受。1958 年 5 月,八大二次会议上这一说法得以进一步确认,刘少奇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在整个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至此,八大对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被完全修改。1962年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做出了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划分为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最终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下酿就了长达十年的“文革”浩劫。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此时社会各方面建设在“文革”的影响下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准确定位主要矛盾。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如下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问的矛盾。”此时对于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在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价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为这一正确判断增加了时间下限,即: 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基于这一正确认识,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六)中共十九大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是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发展方向、确立主要任务、制定方针路线的基础。在论述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同时,十九大进一步强调了“一变两不变”,即: 一变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两不变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进步。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收入、医疗卫生条件、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状况。一系列历史性进步推动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转化;另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果。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综上所述,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刻转化,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历史性进步的结果,也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导致的,更为我国下一步的发展明确了目标。

    在上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六次演变中,1956年、1981年、2017年的三次演变是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二、认识建国70年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意义

    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辩证把握和认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这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形式的科学认识。肯定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可变性,其可变的根据来自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从基本矛盾出发把握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才能牢牢抓住社会发展和建设的规律,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理论源于实践,更高于实践,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反过来可以指导实践。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党中央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战略判断,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科学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丰富内涵。因此,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党中央在对中国改革发展实践把握的基础上,将理论发展与实践改革相结合,从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出发所得出的正确结论。这不仅为新时代的经济建設、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而且为我们坚定自觉地实施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目标提供了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这一重大判断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党致力于解决每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其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这种一变两不变,我们应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在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物质财富还没有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使我们的工作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 京:人 民 出 版社,1991.320.

    [2][3] 刘崇文,陈绍畴. 刘少奇年谱( 下卷) [G].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60.

    [4] 毛泽东选集: 第 4 卷[G].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433

    作者简介:邵芸芸,中共大竹县委党校教师。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新时代“支边”进行时

    徐敏他们是新时代的支边青年,他们曾像半个世纪前他们的前辈一样兴奋过,苦闷过,懊悔过,但生活的磨难让他们渐渐成熟,他们也渐渐热爱上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