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教学设计

游洪滢






1引言
教育心理学定义动机是由于满足某种需要而引发的直接推动个体行为、保持已引起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某一目的以满足需要的内部心理倾向.学习动机是动机中的一种,是指个体由一种学习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或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个人的学习目标有着紧密联系.教育研究发现学习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ARCS动机设计模式是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凯勒(J.M.Kell)于1983年创立的.他提出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四个主要因素,即注意(attention)、相关性(relationship)、 自信心(confidence)、 满意(satisfaction),简称 “ARCS”.ARCS 动机设计模式的四个要素没有主次之分,也缺一不可,它们在教学设计过程的运用应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整个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要吸引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给予新奇性、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的因素刺激;其次要促使他了解学习内容与他个人需要和目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再次是帮他克服困难,让其感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好这件事情,从而激发信心的产生;最后要促使他体会到实现学习目标后的自豪感,这样就能够激起一个人的学习动机.
2教学设计
2.1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在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生活中的成像问题.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2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学上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学生可能会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这个阶段的学生,虽然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但是经历过几次实验探究过程,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2.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难点:
(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虚像的概念.
2.4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浇不灭的蜡烛”来引入新课:中间一块玻璃板,玻璃板后是一水杯,玻璃板前是点燃的蜡烛,在水杯后放一截蜡烛(注意两只蜡烛距玻璃板的距离相等,两只蜡烛关于玻璃板对称,且两只蜡烛大小相等).然后往水杯中倒水就能看见浇不灭的蜡烛.
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惊奇,但是无法准确地解释原因.
(设计意图:实施注意策略,通过奇妙的实验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体会到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好处,为下一步实验设计打下基础)
二、实验探究
1.平面镜成像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
教师指出像这样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叫做平面镜,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叫做像.我们把这种光现象叫做平面镜成像.教师指出普通使用的镜子是在磨平后的玻璃背面涂有银,或涂锡和水银的合金.物体放在镜前时,物体即映于镜中而可以看见.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表面等都相当于平面镜.
教师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的例子.学生举例:桥与其在水面的倒影.
(设计意图:实施相关性策略,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虚像
教师接着以“猴子捞月”的故事问学生,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学生直接反应:水里的月亮是月亮的倒影,不是真的月亮,所以捞不到.
教师再用开始的实验装置,拿下后面的蜡烛,学生还可以看到玻璃后面的蜡烛,但是用光屏却无法呈现.教师指出:物理学中把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称为实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像称为虚像.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发现眼睛可以观察到像但没办法在光屏上成像.
教师总结: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教师利用平面镜再次演示之前的实验,发现实验不成功.学生发现,是因为换成平面镜后,蜡烛的像透不过去,而玻璃板可以在另一侧看到像,从而才有“浇不灭的蜡烛”的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实施自信心策略和满意策略,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解释实验现象,既获得自信心也获得自豪感)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汇报.要求学生在讨论时思考:(1)物体所成的像和物体在平面镜的两侧,要如何比较大小?(2)如何记下像和物体的位置.
师生互动讨论:
(1)教师:比较大小能不能像比身高一样将两个物体放在一起?
学生:不可以,将物移动之后像也没有了,不能比较.所成像是虚像也不能移动.
引导学生想出可以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去跟像进行比大小.
(2)教师:桌上给同学们提供了方格纸,可以怎么利用方格纸记下像和物体的位置?
学生:记下两只蜡烛的位置,数格数就可以知道蜡烛和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了.
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经过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将方格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用另一只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像的位置,与像重合.描绘下蜡烛、玻璃板和蜡烛像的位置.
教师指出为了更清晰地看到“镜”中的像,我们要求玻璃前的物体要尽可能的亮,所以环境要尽可能的暗.
学生开始实验,数据记录在表1中.
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大量的实验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利用数学中有关对称的知识,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总结为: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问题吸引学生注意;通过互相讨论,建立相关性;通过师生互动,形成自信心;通过总结交流,获得成就感)
教师指出:为什么当人走向平面镜时,会觉得像在“变大”?
教师提示:人眼观察到的物体大小,不仅仅与物体的真实大小有关,而且还与“视角”密切相关.
学生想到:这是一种视觉效果,当人向平面镜走近时,像与人的距离小了,人观察物体的视角也就增大了,因此所看到的像也就感觉变大了,但实际上像与人的大小始终是相等的.
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光路图
教师将实验的装置图简单地画在黑板上,利用对称,画出蜡烛所成的像.并且强调,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我们画的像要用虚线表示.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讲评.
接着,教师提问:平面镜中的像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人眼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是因为由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视神经的感觉,并不是光从眼睛发出射向物体的.所以教师利用前面的作图进行解释.
平面镜中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
教师强调:像的位置并不是呈在镜子表面.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也是光的反射.
3应用
提问:站在平面的湖水边可以看到湖岸边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这里的倒影与阳光下的影子形成的原理是否相同?为什么?强调“像”和“影”的区别.
介绍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生活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如牙医检查牙齿用的平面镜,平面镜使房间看起来更宽敞.同时指出,生活中如果平面镜使用不恰当,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如光污染等.
让学生课后阅读信息窗并查阅有关弯曲镜子的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相关文章!
  • 美国日历中的二次根式题

    万叶红評注:若给定的两个二次根式含有加减运算,则运用求商、求平方差不易去掉根号,可以运用求差法比较大小.

  • 探析航测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

    刘美娥+刘宇琼摘要:随着这些年的遥感技术的广阔应用,在各领域都掀起了改革,它为新技术和工业发展带来了春天。在不断的创造和革新中,航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